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国人的慈善意识为何较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 18:11 南海网-海南日报

  专家认为,伦理观念是深层次原因

  “中华民族是善良的民族,有悠久的慈善历史,但是从现代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的普遍性而言,与世界上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比较,我们的现代慈善意识和现代慈善行为有着不可否认的差距。”

  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河南财经学院教授单玉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我国传统的和现有的伦理构架和伦理观念,是导致这一结果不可忽略的深层次原因。

  资料显示,国内注册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没有参与过慈善捐款。在以往中华慈善总会所得捐赠中,70%来自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内地富豪的捐赠不到15%。单玉华说,慈善捐助、义务工作和义务服务在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已成为普遍的意识和行为;而在中国,公民中自发、自然、经常性的从事慈善捐助和义工的人口比例很小。

  单玉华认为,除了政策导向不明确、法律制度不健全、民间慈善组织不发达、慈善事业管理不完善等因素外,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与伦理道德范畴有密切联系。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对广大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塑造了中国人崭新的精神面貌。同时,特定的环境下对社会主义伦理的某些“时代性”注释和偏解,也使人们对当代慈善意识产生某些意识错位。

  社会主义社会推崇劳动光荣的伦理理念。在社会主义的分配过程中,也体现了与这一伦理理念吻合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而在慈善事业中,被救助者的所得不是劳动所得。有的人甚至认为,对慈善行为的倡导会淡化劳动光荣的理念,诱发坐享其成的奢望,纵容不劳而获的恶习。

  财产观对慈善意识也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强烈的家族意识和“惜财”意识,使中国人舍不得进行慈善捐助。另一方面,“劫富济贫”的传统观念,使私有财产的安全性脆弱,形成了中国人不公开的、封闭式的财产观,强化了中国人“藏富”、“不露富”的习惯。

  单玉华最后总结说,首先应该肯定,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提升,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我国现实道德观念与现代慈善意识的某些不协调音符,也是新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应该关注的内容。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着手协调和完善它们,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新时期的任务之一。

  (本报海口12月24日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