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走出沙县:小政府何以十年打造20亿元小吃业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2日 02:08 第一财经日报

  邵芳卿

  1998年起,沙县就提出“一乡一城”的发展战略,要求一个乡镇必须牵头负责到一个城市建立一支小吃队伍,开发小吃市场

  全县13个乡镇共有16名科级干部和200多名干部外出经营小吃,带头创办沙县小吃的示范店

  目前在外沙县小吃店计达1.3万家,从业人员约5万人,年利润约5亿元,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城乡从事沙县小吃业近万人

  12月7日,中国第一部反映小吃创业题材的数字高清电影《走出廊桥》在福建沙县城关开机。继2003年中国饭店协会授予沙县“中国小吃之乡”称号后,8日,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沙县全国首家“中国小吃文化名城”荣衔。

  进城的沙县农民富了,小吃业成为沙县的主要支柱产业,沙县小吃成为沙县的“名片”,并迅速推动其招商引资和城镇化进程,形成中国独一无二的“沙县小吃现象”。

  在沙县,今年有5万名沙县小吃业主常年漂泊在外,操持着1.3万家沙县小吃店。

  去年,这些占沙县农村劳动力55%的产业大军至少挣回5亿元,小吃业经营收入超农民收入的70%。而近几年沙县新开发的

商品房,逾六成被小吃业主们买下。

  按照沙县政府的预期,到2010年,全县外出经营小吃户可达1.6万家,营业收入可达20亿元,全县富余劳动力可以完全转移。

  倒会催生大军 

  地处沙县西北部、距城关44公里的夏茂镇,是沙县小吃的发源地。如今,夏茂镇有1.3万人在外从事小吃业,年收入就达1.5亿多元,被称为“夏茂现象”。

  12月12日,“沙县小吃第一人”——61岁的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副会长乐相森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波及城乡的沙县民间标会倒会风波,逼迫外出谋生的夏茂镇农民点燃了沙县小吃的星星之火。

  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兼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副会长张云寿也指出,上世纪90年代初倒会影响面大,外出的沙县人做小吃还债,结果经营不错,一传十、十传百,带动更多人出去。

  对此,夏茂镇分管小吃的副镇长罗光海的说法是,受倒会影响,1992年该镇走出1000多农民,基本都变为小吃业主。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吃饭难,沙县人‘四根竹竿撑块塑料布,两个煤炉伴口扁肉锅’,上写‘沙县馄饨’四字,后因顺应最早传入福州的建瓯扁肉,改为‘沙县扁肉’。”谈起最初创业的沙县人,乐相森颇多感叹。

  据其透露,1997年,全国开始劲刮办节风,三明市要求所辖各县市结合各自特色办节,时任沙县县委书记的刘道崎(现三明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一日前往夏茂镇考察,惊见满街都是肩挑双隔锅(一种铝锅,中间隔成两半)煮卖扁肉的小贩。

  一番调研后,刘道崎顿悟,决定以办小吃节为载体,把传统小吃工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沙县小吃推向大市场,使其成为扩大城乡劳动力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随后,政府开始多方引导推动。而今,沙县小吃更西出广东、广西、江西、海南等省,占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中城市,有的已在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落户。

  张云寿向记者透露称,目前在外的沙县小吃店达1.3万家,从业人员约5万人,年利润约5亿元,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城乡从事沙县小吃业近万人。“5亿元是按每店每天300元的保守营业额估算。”

  据介绍,这1.3万户的主要分布地域是:广东省约6000家,上海市约2000家,杭州市约1000家,闽南金三角厦门、漳州、泉州共约2000家。

  政府有形之手

  “沙县小吃的发展是群众发明、政府推动、市场带动的结果。”12月13日,沙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福建省沙县小吃同业公会会长黄福松对记者总结说。

  “关键是搞‘农民运动’,沙县在发动农民搞小吃业这件事上,那是不遗余力的!”乐相森言语诙谐、一语中的。

  这场振兴沙县小吃的“农民运动”从一开始就是在政府的推动之下发展起来的。

  首先,为加强行业管理,1997年8月20日,时任县民政局长乐相森亲自签批文件催生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1998年,公会还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沙县小吃服务集体商标。

  紧随其后,沙县小吃节应运而生。1997年起的每年12月8日,被沙县定为“中国·沙县小吃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当时,沙县小吃从业人员仅3033户、1万多人,但办会力度却大得惊人。

  政府还投资560多万元,兴建了“沙县小吃一条街”。

  1997年12月8日,海内外嘉宾1000多人参加了小吃节,“庙门扁肉”一举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小吃节一时轰动全省。

  而官方机构也随之成立,1998年3月8日,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书记刘道崎亲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工商、税务、卫生、劳动、教育、工商联、同业公会和县委党校,下设办公室。

  相应地,各乡镇(街道)都建立小吃办,配备2~3名专职人员,从事小吃业的宣传引导、组织培训和协调服务工作,并将组织农民培训和外出人数设为目标考核指标。

  “这个小吃办给编制、配备人员,还给经费,相当于常设机构,这在全国绝无仅有!”黄福松说。当时,黄福松是分管的副县长。

  乐相森告诉记者,小吃办成立后的头件事就是抓培训,把它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结合,在沙县职专学校内建立“沙县小吃培训中心”,让各乡镇进村入户发动有外出经营小吃意向的农民参加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沙县小吃商标准用证和商标牌匾。

  1999年6月,为加强技术培训和信息网络等服务工作,又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至今,已培训1.2万多人,其中经培训的业主80%年收入超5万元。

  “一乡一城”计划

  黄福松指出,此外,沙县于1998年就提出“一乡一城一队伍”的发展战略,要求一个乡镇必须牵头负责到一个城市建立一支小吃队伍,开发小吃市场;2004年,改行“一乡一城一组织”战略,负责组建行业管理组织,以期达到“自我经营、自我组织、自我约束”的目的。

  于是,高砂镇对应上海,夏茂镇对应杭州,虬江街道对应广州,高桥镇对应厦门……各镇均对当地沙县小吃建立档案,实行电脑管理,并建立奖励机制和评比制度,并帮助找店、办证和协调纠纷。

  令人惊讶的是,沙县县委、县政府还明确规定:在职干部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留职留薪,不影响正常调整工资、评定职称和评选先进,在外表现优秀者同样得到提拔重用。

  结果,全县13个乡镇共有16名科级干部和200多名干部外出经营小吃,带头创办沙县小吃的示范店,如原夏茂镇党委副书记罗维奎“下海”后,两年多时间就办起18家“罗氏小吃店”。  

  沙县官方还要求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制定《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章程》、《沙县小吃行业规定》、《沙县小吃店等级标准》等规章。

  同时,政府加大了投入。“每年政府投入的宣传费用至少在200万元以上。”黄福松说。

  “举全县之力,各方面的投入不能用金钱简单衡量,全国各地都有小吃,但有哪个县政府的措施这么有力呢?”张云寿说。

  品牌提升阶段

  12月8日,第十届沙县小吃节升格为“首届中国小吃文化节”,沙县也被授予“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称号,这似乎是沙县小吃业的一个转折标志。小吃节的主办方也改为中国烹饪协会,而沙县政府则成为承办单位。

  原国家商业部部长、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平在此间举行的首届中国小吃发展论坛上指出:“世界美食在中国,中国美食在小吃,中国小吃看沙县。”

  “直到本届,沙县小吃节才算是真正入了户口!”乐相森认为,此后沙县小吃才真正被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本届小吃节举办了海峡两岸小吃精英技艺表演赛、中华风味小吃品牌展示及国内仅有的千人现场制作“沙县扁肉”活动,继2005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走进沙县之后,空政文工团出演的大型文艺晚会吸引了1.2万名观众,海内外百家媒体闻风而至。

  同时,中国迄今为止首部以小吃为题材的电影《走出廊桥》也在沙县举行开拍仪式,该剧讲述一个沙县女孩走出廊桥、走向世界的故事,反映沙县人因经营沙县小吃从而改变观念和命运的心路历程。

  面对未恢复景气的电影市场,这部电影由几家沙县企业出资、沙县政府“兜底”。

  电影导演王亨里也十分钦佩当地的气魄:“100多万元投资在数字高清电影里不算少了。沙县市委、市政府能够为小吃业投资拍这部电影,气魄太大了!他们深信,这部电影对沙县小吃产业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8年沙县小吃结束了探索阶段,2002年完成发展阶段,现在处于提升阶段。”黄福松说。

  据其介绍,沙县小吃共计240多种,目前拥有国家级名小吃39种、省级名小吃63种和福建名菜10种,沙县小吃注册商标也先后被评为三明市知名商标和福建省著名商标。而今年11月,在西安举办的中国第二届餐饮业博览会上,“沙县扁肉”等品种还获得奥运推荐菜品金、银奖。

  此外,沙县小吃还带动原、辅材料生产加工、配送服务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催生出“沙阳”板鸭、“麦丹”味精、“茂溪”冬酒和“原家”沙县小吃店等45件注册商标,形成一个“商标集群”。

  在小吃节上,小小的沙县共签约项目49项,总投资达32.4亿元,“小吃搭台”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