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428个上海亿元村与民企新农村建设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 02:22 第一财经日报

  第一家村办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费钧德新效益论:照顾环境,照顾村民

  沈柬贝

  在上海市川沙镇界龙村里,村民们习惯把当了20年村支书的费钧德称作“老板”。年终将至,费老板又要通过村委会给大家发钱,总计有好几百万元。

  费钧德的另两个身份,是村办企业界龙集团和上市公司界龙实业(600836.SH)的董事长。他个人持有界龙实业37%的股份。目前,界龙集团的年销售收入达13亿元,年创利税上亿元,界龙村成了与江苏华西村齐名的上海“亿元村”。

  “在上海市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界龙村代表的村集体企业改制,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典型。”上海市政协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份常委会议案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正当我国65万个行政村与320万个自然村纷纷为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而犯愁时,界龙村倚靠界龙集团这棵“大树”,创出了“以企业养村”的新农村建设“上海模式”。

  上海亿元新农村

  “我们界龙集团照顾了环境、照顾了村民,却唯独没照顾好股民。”费钧德对本报记者面露愧色地说,跟同行相比,界龙实业的效益似乎差了些。

  但是回到浦东新区南端这块约3平方公里的界龙村地盘,他能感觉到更多惬意。目前界龙村在银行存着6000多万元资产,每年可用财力在1000多万元,“每年界龙集团都会将7%左右的股份以分红的形式分配到村里去。”费钧德说。

  界龙实业是中国第一家由村办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1993年底,界龙村村办企业改制为界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大了,最缺的就是资金,可是银行对我们不大信任。”费钧德最先想到的融资对象,便是在集团上班的1000多个村民,“包装印刷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村民一定会喜欢,获利虽然不大,但‘饭’是吃不完的。”

  让费钧德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买界龙的

股票,全村约3000人,几乎都成了界龙的股民。”界龙集团有125万股职工股,今年三季度每股收益0.07元,大家“多多少少都能从中受益”。

  “村里每家都有人在村部(指界龙集团)上班,村民成为真正意义上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了。”费钧德接着说,“我们说要搞新农村建设,最实质的就是要把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农村集体资产至少需要让人感觉‘有份’。”

  目前界龙村村民的财源不止是上市公司的股份分红,村厂房、仓库等的出租收入每年有300万元,自来水厂也有几十万元的收益。另外还有一块界龙集团在第二次改制(2001年)时转赠给村里的100亩公墓地,年利润达800万元。

  百名企业家挥师新农村

  界龙村只是上海企业联姻亿元村现象的一个典型。上海市统计局今年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上海市亿元村有428个,比上年增加了7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比重由上年的18.9%上升到了22.8%。

  按照费钧德的切身体会,依靠种粮改善农民生活的力度很有限,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则大有可为。“我们村总共才1800亩地,以每亩年产1000斤粮食来算,1亩地也只能赚个100来块钱。”费钧德解释说,“所以在我们村里,平时没有一个种地的,土地全部租给政府搞绿化,只有十来个维护绿化的农民。”

  不久前,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一份联合调研报告也指出,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和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农民增收越来越多地依靠非农收入增长,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增长。

  这给了大多有农村生活背景的民营企业家们以启发。本月中旬,在上海市工商联举办的“光彩日”活动上,以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为代表的100名上海民营企业家联名倡议:今后非农业类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优先把资金、项目放到郊区和农村,使企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

  “原先我们总是高喊国际化,实际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就需要几万亿的投入,占总人口70%的农民,是一个了不得的市场。”出身农村的浙江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最近在上海松江区拿下1000亩地,“农村建设和企业国际化大趋势之间存在不小的落差,这就激发了我们参与到旧村改造当中去的想法,要使企业和农村发展得更为和谐。”

  据上海市工商联提供的数据,截至9月底,上海市民营企业在中西部等地区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的投资项目共201项,投资总额近188亿元,带动了257个村发展经济,定点帮扶250个村脱贫,为当地培训2.8万人,安置2.5万人就业。同时,这些企业累计捐赠总额超过了10亿元,其中今年的捐赠额逾4885万元。

  民企投资新天地

  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在江西赣州等25个村庄的调查,开展新农村建设,扣除已经建设完成的投资项目,全国总投资至少要3.9万亿元,缺口在1.36万亿~4.32万亿元左右。解决这个问题,完全靠政府显然不现实。

  这正是民营企业的机会所在。上海市政府政策发展研究中心咨询部主任张兆安认为,农业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投资领域,“郊区、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要逐渐加大,新市镇建设正在展开,农村环境整治也有很多事情要做,这当中的市场不可小觑。”此外,农产品加工、物流及农村的教育卫生等事业,也是民营企业发挥的大舞台。

  有关测算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至少达3万亿元,根据“投资乘数”原理,这将为企业制造五六万亿元的投资空间。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杨建文指出,按照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估算,到2020年,将有3亿农民进入城镇,其中上海就要承载1000多万人,在此过程中,“怎样把公共物品(主要是土地)收益转化为社会所需,相应的制度设计就非常重要了。”插图/苏益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