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发力公共财政助推消费需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 02:09 第一财经日报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近日举行。在此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预计今年全年财政收入将达到3.9万亿元左右。连创新高的财政纪录,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蓬勃现状,同时,也对中央财政支出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认为,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完善财政政策,来推动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政策体系的建立,当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根据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要防止过热又不失速度,必须立足于内需做文章。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动力当中,内需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增长的推动力、拉动力来看,内需是根本,外需是助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来说,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内需上。

  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在当前我国投资持续高增长、投资偏热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刺激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显然,财税政策在立足消费、扩大内需方面的职能作用不能低估。在我们看来,为扩大内需,总体而言,要求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建立促进消费的财税制度——毋庸置疑,这样的财税制度建设必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这个系统性工程的要点在于:一是要优化投资结构;二是要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政策体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消费长期稳定增长;三是要实行富民政策,让居民有钱消费。在此基础上,进而努力实现产需互动,有效满足消费,并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创造消费,促进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具体来看,要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也就需要减少政府对要素资源的直接管制和配置,增强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投资,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建立以消费为导向的、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完善投资体制,改变投资自我循环、体内循环;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减少政府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国债投资重点由生产型向生活型基础设施转移。

  以消费为导向,制定实施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意义明显。比如,财政部门应当运用财税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服务消费的增长;支持传统产业改造,促进消费升级;支持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和消费增长。产业政策的变化与激励机制的形成,将逐渐释放出制度能量,从而间接影响社会整体上的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的战略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密不可分,在这个方面,税收政策起着一定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几年来,财政部门运用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着许多成功的例子。比如,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就按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部分出口货物的退税率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我国拥有较多知识产权的IT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或暂停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效果十分明显。而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要求计,财政部门运用各类具体政策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不少空间可以作为。

  从实行富民政策,让居民有钱消费的角度,必须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要实现民众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则要让民众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从当下国情来看,这两个方面都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应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三农”问题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创新财政支农政策机制,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于促进国内消费的意义显而易见。

  其次,改革劳动者报酬制度和工资制度,建立居民收入较快、稳定增长的机制,如此,方能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稳定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公平。从财政政策的贡献来说,必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以确保机会均等、消费公平;取消对消费领域的不合理收费;逐步实现增值税、营业税为主的间接税向所得税为主的直接税转型,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等。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政策,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力求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另外,则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并伴随着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相应改革,否则,国民储蓄率将继续居高不下,在诸多现实压力之下,民众难以放开消费,储蓄向消费转移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