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稳健财政政策取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 09:32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程瑞华

  一定意义上讲,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平衡的财政政策,它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12月19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健财政政策的总体要求,明年财政工作将合理控制赤字与投资。具体说来,就是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这样一个松紧适度的政策,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宏观上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体现了财政收支增量平衡取向。

  从去年开始,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双减”,即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规模。对此,有专家认为,实行这种控制赤字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是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

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

  一定意义上讲,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平衡的财政政策,它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绝不等于财政政策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无所作为。相反,财政政策要在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巩固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我们看到,这两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促使国民经济沿着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良性轨道发展,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控制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是财政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工作。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2950亿元,比2005年预算减少5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下降到1.5%左右。虽然从绝对额看,今年的赤字仍维持在相当的高位,但是因为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相对变小,财政风险就得到了相对控制。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在支持农业、科教文卫、就业和社会保障、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方面体现了积极的一面。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三农”、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

财政部门安排了142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6亿多种粮农民享受到实惠。同时,财政部门还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等事业发展。2006年在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并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8.88%的县(市、区),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均由10元提高到20元。

  据了解,今年的财政资金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支出,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三是促进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四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促进可持续发展。今后财政支出仍将按照公共财政原则注重结构调整。应当说,建立公共型财政,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客观需要。这也正是中国财政政策改革的目标。

  这些都清晰地表明,与货币政策一样,财政政策在转向上也更注重结构性的调整,财政政策将更多地从市场经济运行中许多不需要财政“越位”的地方退出,同时更多地流向财政应流向的“缺位”和“不到位”的方面。从一般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原则来看,应当收缩财政的生产建设型领域,主要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如社会基础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并促进公平分配,维护宏观经济及社会稳定、保证政权建设、国家安全等,这应该是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也是科学的发展观所要求的财政政策的本质所在,更是又好又快发展我国经济的需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