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发改委呼吁新农村建设要量力而行 不搞形式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于祥明 阮奇

  近一年来,在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的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工作中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了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甚至违背农民意愿等问题。这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日前表示的。他同时呼吁,建设新农村,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音符,发改委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

  杜鹰表示,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确比较薄弱,与城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据记者了解,为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

  对于本次发布的《意见》,杜鹰表示,《意见》重点是对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三个既要、三个又要”的要求:一是既要立足当前,明确阶段性具体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二是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三是既要突出建设重点,又要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

  《意见》同时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对项目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据了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并要求“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

  不同地区农村建设应不同规划

  □本报记者 于祥明

  “新农村建设绝对不是新村建设。”农村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张忠法昨日向上海

证券报记者表示,新农村建设需要通过分类指导,应地制宜规划农村建设,以避免资金上的浪费。

  他同时认为,除了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对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如何对这些人及其子女的生活做好保障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应尽的责任。

  应地制宜规划农村建设

  记者获悉,在我国中部地区某县,曾经为接受检查而特地建设的大量校舍目前50%以上被闲置。为此,有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会带来资金浪费高潮。

  除了教育设施的投资存在浪费现象外,张忠法指出,“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平均每15年就要扒一次房,浪费非常严重。”他告诉记者,以往农村建设中,类似资金浪费、重复建设,搞形象工程的问题不少,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避免。

  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规划不到位,而解决办法之一,是要根据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发展状况,要进行不同的政策指导。

  其一,对于城中村,随着发展会逐步变成城市的一个社区。因此,在规划标准上要高要求,可以纳入城镇发展规划之中。例如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一步到位解决排给水。如此,可以避免修了建、建了修,重复建设问题。其二,要消失一部分过于分散的农村,提高集中度,节约基础设施投资。其三,对仍将长期存在的农村。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扶持作用。

  加大城市公共政策扶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仅仅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曾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更深层含义,必须和城市化结合在一起。一项资源配置或者是政策方案,除了考虑到在农村的农民,还要更多看到进城务工农民他们需要什么公共服务和政策。

  据记者了解,徐林是在第七届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论坛作入上表示的。徐林认为,把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能够投入到农村去,这的确是一种理解,但他也表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发生在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下,现在有1.5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因为城乡有着巨大的差距,有着巨大的城市化的动力,所以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他们可能还是要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就业,甚至是去居住。

  徐林表示,此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有的公共政策,可能既兼顾到进城农民的需要,又考虑到还在农村继续务农的农民的需要。在制定决策时,不但要考虑到在农村农民的利益,还要考虑到进城务工农民的利益。

  对此,张忠法认为也表示,必须考虑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六个新理念”,即以城镇规划的理念统筹我国城、镇、村的规划建设体系;遵循以民为本的理念,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以长期治理和节约的理念统筹搞好新农村的各项建设;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以诚信、公平、公正文明的理念建设和谐农村。

  ■相关报道

  新农村建设谨防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在传统管理体制惯性作用下,出于对政绩的追求,急于求成,搞典型、搞模式、搞一刀切,使新农村建设陷入花架子的误区。

  不同的地缘环境,决定不同的发展次序和不同模式。比如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已经完成农村城镇化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如何上升到更高层次新的平台的问题;西部大部分地区则需要从满足生存需要最基本建设进行。

  面对如此多样化、差异性大的中国农村实际,在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注意的第一件事,是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标准。

  第二个误区:在小农经济思维的误导下,将建设新农村看成是脱离城乡协调发展的孤立活动,陷入自给自足的误区。

  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实际中,有几种倾向值得注意。如在建设新农村的名义下,通过行政命令和利益诱导,使农民将艰难形成的资金积累投入到统一规划的农村住宅建设上来,使农民初步完成的原始积累,再次成为农民自我复制、自我固化的"笼子";在发展农村教育体系上,出于满足自成体系的需要,违背目前出现的农村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违背教育规模效应,出现村村搞学校、村村办不好的重复投资。

  第三个误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看成是农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新一轮破坏中国农村原生态文化的运动。

  中国农村作为中国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载体之一,决定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也必须要解决好中国农村的本土文化与现代技术文明有机结合的问题。但在对农村城镇化简单的理解下,却有可能出现将城市的广场、街道、绿化、建筑风格等,不加选择地搬到农村,或是在计划经济陈旧思维的束缚下,强行推行统一标准和风格的农村建设规划,使新农村成为千人一面的新村。(

农民日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