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历史照亮未来:大国崛起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 03:26 财经时报

  吴小曼

  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中国人显然也看到了未来——歌剧、电影大制作、展览展示会、国际级地标建筑,以及古董和现代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梦幻般飙升,这种经济、文化上的影响力使上个世纪初遭遇西方工业技术和资本严重打击的大国自信重新被焕发出来。而央视大剧《大国崛起》引发的争议也促使我们思考“大国崛起”的真正内涵

  “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一年前,《纽约时报》把开封与纽约并置一起,回顾一千年前全世界最繁荣城市开封衰败的历史,提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美国切不可骄傲自大。这种评论看似杞人忧天,却也流露出当下美国人的敏感以及美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省能力。

  与之相呼应的是,英国《金融时报》,近两年也突然加大了对中国的报道分量。有关中国的消息经常被放在头版头条。该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詹姆斯·金奇撰写的《中国震撼世界》,一跃成为今年英、美最畅销的商业书,并在刚揭晓的 “2006年度商业书”评选中胜出。

  尽管有很多溢美之词,金奇却认为不在于他的书揭示出了多少经济原理,而在于有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而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动力源,正在影响着全球经济。

  而伴随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人曾被西方工业和资本击倒的大国自信重新焕发出来,大家开始反省“大国崛起”的真正含义,而由央视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发的争议也因此备受关注。

  《秦始皇》的梦幻想象

  历史上,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其文化的影响力总是与国家的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消长关系。在中国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再次跻身世界经济四强之时,中国文化的附加值相对于经济增长,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腾越。这一规律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品市场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仅从过去一年,中国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中屡创新高即可看出端倪,元代青花瓷罐《鬼谷下山》拍出2.35亿元人民币,徐悲鸿画作拍出五千万元以上天价。与此同时, 当代艺术品也在以梦幻般的数字不断飙升,张晓刚《血缘:同志120号》在纽约拍出809万人民币。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也在得到追捧:奥地利金色大厅伸出双臂欢迎中国音乐家,法、意、俄、美,举办“中国文化”展;有关中国的图书音像热销世界……

  整个世界在关注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中国文化,试图寻找到他们认为玄秘的中国精神。歌剧《秦始皇》在国外未演大热可谓例证。

  谭盾、张艺谋、多明戈共同打造的歌剧大片《秦始皇》从12月21日开始,将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连演9场,包括最高票价2500美元在内的戏票早已销售一空,据说这在大都会100多年的演出中,还是少有的事,“一部来自东方的歌剧,竟得到如此多的关注,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引起美国人的兴趣。”当地媒体评论写道。

  “长城、兵马俑、京剧;秦始皇、大一统、国乐;东方面孔、西方歌剧、电影视听”,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自然会引起超越文化的联想,尤其是用这种铺张的浮华演绎一个大国故事,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民族自信心理和一种文化复兴信号。

  谭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要搞一个中国式歌剧,就是想要中国人说了算,张艺谋也说之所以要把大片视听弄到《秦始皇》里,也是想要影响美国的年轻一代。

  《大国崛起》背后

  无独有偶,当中国文化在海外彰显时,一部展现500年来,大国相继崛起的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央视黄金频道播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外媒体,均就片名及其隐含的意义发表评论。《纽约时报》在对《大国崛起》的长篇报道中说,中国这个羞涩的巨人,正在抛弃谦虚的面纱。也有一些媒体在报道中猜测该剧有什么政治“背景”。

  持这种“背景猜想”的还有国内几家政经媒体,为此《大国崛起》编导组特召开新闻发布会,来纠正这一误读:“《大国崛起》没有任何的政治背景,也没有谁的授权,它只是一部纪录片。”

  尽管相关的人作出解释,可央视作为一家具有特殊背景的国家电视台,又是在这个时期推出《大国崛起》,难免不会引起他人的猜测。

  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在网上发言讨论,有对纪录片在处理不同国家的历史篇幅时厚此薄彼的疑惑,也有对《大国崛起》在探寻大国何以成为大国时有意忽略对“硬实力”评点不足的诘问,更有对“民主、宪政”着墨不多的质疑。

  尽管观点不一,最后却在指向一个方向,认为这是民族自信的开始。

  “但不论是哪种声音,这里面有一个正确的判断,那就是中国正在崛起。”《南都周刊》副主编长平认为,作为一部纪录片,其瑕疵不少,却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当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大气恢弘的历史教学片,还在于它对现实中国的折射。

  思想文化影响力

  这种折射,也表现在对历史规律判断的思考上,正如纪录片解说词所说,“大国的兴衰更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500年来,在大国崛起的此消彼长中,有的大国在衰落,也有新的大国在兴起。”那么随之崛起的第10个大国又是谁呢?如果按照这一历史法则推算,在彷徨、等待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是不是也将跨入大国的行列?

  所有这些隐含的希望,都在激发大众隐藏在内心的激情,一种莫名的亢奋也随之而起,“大片、大制作、最大博物馆、历史热。”这些“求大”心理至少说明文化复兴与大国梦想已在悄然升腾。

  那么大国崛起的真正意义、它的内涵以及它的标志是什么?这是一个令人兴奋而又困惑,同时也是一个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历史,而历史的演变并不只是遵循唯一的法则。

  《大国崛起》安排了这样的细节:15世纪时,葡萄牙、西班牙凭借自己的海洋大发现,率先进入大国行业,但很快就被荷兰、英国取而代之。而当后发国家德国、日本想取代这些老牌大国以不义之举侵害他国之时,无一例外遭遇失败,而且付出了相当惨重代价。

  如此安排也使得分析这一现象的学者得出相关认识。即葡萄牙、西班牙靠殖民掠夺,建立起巨大财富,但它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因为它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该剧学术指导钱乘旦以法兰西共和国为例,认为法兰西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力量。这说明文化更是一个大国的推动力。

  纪录片法国篇中说,法兰西思想与精神圣地先贤祠的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正是有了对文化、思想的尊重,才塑造出独特的法国精神,从而铸造出这个国家的独特个性。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宁可失掉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这看似有些夸张,却也折射出英国在成为大国过程中,除了其经济上的实力,人文科技可谓发挥出了更为巨大的作用。

  纪录片英国篇中说, 在英国成为大国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无疑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而科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则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则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正是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使英国在世界舞台上驰骋近两个世纪。

  新的大国版图

  这些经验教训无疑为今天的大国,或者即将成为大国的国家提供了参考,在央视二套总监郭振玺看来,一个国家要成为大国,除了“硬实力”,还应强调 “软实力”的结合。

  这些观点也是为很多网民争议的地方,他们认为一部电视片,太有点“政治正确”的味道,原因是中国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上下早已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内部稳定,外部推崇和平外交。

  一个国家外部力量的崛起,一定是它内部力量的外延。英国诺丁汉大学郑永年教授由此认为,内部力量的强大正是来源于它的文化创新。

  他同时强调,在文化体制创新的同时,也离不开制度创新。荷兰崛起就是一个证明。17世纪时的荷兰,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大,它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新缔造了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被发现弊端时,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政府干预的方式,让这只“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经济模式的认识。

  正是这种文化、制度的不断创新和自我调节作用,使美国成为冷战结束后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些是不是就是未来大国的标准?

  美国耶律大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觉得,如果说过去的大国崛起争夺的是资源、领土,多以战争、掠夺的方式给他人带去灾难,那么今天的大国争夺的却是市场,而拥有市场的秘密就是要拥有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这就意味着一个大国更应给他人带去机会和平等。

  正如费里得曼在《世界是平的》里所说,500年前,新航线把世界链接成一个整体,大家不再是经济海洋上的孤岛,而是彼此相连,500年后,互联网则把每个人连接在一起,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相互依赖。

  这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社会现实,促使国与国之间无论大小更为注重的是其文化影响力,以及构造世界和平过程中担负的责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