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中国—东盟自贸区:多边世界里的双边寓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 10:4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善哲

  每年11月份,柬埔寨商业部副大臣Kuoch Ky都会带着一群人来到中国南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

  今年是第三个年头,也是跟随Kuoch Ky来到中国的柬埔寨商人数量最多的一年,共有100多人。两年前,Kuoch Ky参加第一届博览会的时候,随行的不足10人。“以前我们的人不是很积极,现在很多人想报名却没有机会。”Kuoch Ky说。

  在Kuoch Ky看来,这正是形成中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展现的魅力。中国-东盟自贸区不再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中国已经是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并且双边贸易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2006年10月30日,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双方再次重申了将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决心。

  在WTO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困顿之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高歌猛进,成为在山重水复的多边贸易世界里双边突破的典范。

  17亿人口的自贸区

  200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首先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胆设想,并得到了东盟诸国的热情回应。一年后,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东盟领导人就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

  如果以2001年为开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历五年的精心打磨,已经从一个不可思议的概念,进化为一幅拥有明确路线图的美妙远景。

  《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表明,中国将在2010年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2015年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四国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双方将尽快达成协议,逐步实现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在中国和东盟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并具有竞争力的投资机制以促进投资。

  事实上,中国与东盟关于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谈判正式启动于2003年。在三年的时间里双方取得的进展,是不可思议的。

  在双方于2002年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指引下,实质性谈判从《早期收获》计划(Early Harvest Program)开始。为了使双方提前享受自由贸易的好处,双方从2004年1月1日起削减570种农副产品和另外30种特定产品的关税。

  “早期收获计划”的实质性好处很快体现出来,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到2005年6月,中国享受该计划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产品达到11.53亿美元,税收优惠总额达到10.16亿元。

  此后,双方继续就正常产品的降税模式进行谈判。2004年9月,双方就货物贸易内容达成原则性协议。双方还签署了《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为日后可能的贸易争端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该协议的一大收获,是换来了中国梦寐以求的对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2004年11月29日,在老挝举行的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东盟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东盟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区域性组织。

  2005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从该年7月20日开始,双方全面启动降税进程。首批7445种商品的关税降至20%左右,中国对东盟6个老成员国平均关税降到了8.1%,甚至比最惠国平均税率还低1.8个百分点。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的深入,双方已经开始收获自由贸易的好处。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在2004年历史性地突破了1000亿美元,2005年双边贸易再创1303.7亿美元的纪录。东盟连续13年成为中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很多人已经看到了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的雏形。有中国商务部官员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出口总额将在2010年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其GDP将在2020年超过欧盟。届时,中国-东盟自贸区将与前述两个自贸区呈三足鼎立之势。

  双边行动力

  与停滞不前的WTO多哈回合谈判相比,中国-东盟自贸区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获了难以企及的成果,也让人看到了在多边规则的世界中,双边谈判的突破能力值得期待。

  WTO贸易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柏罕·加福(Burhan Gafoor)先生告诉本报记者,WTO一直认为多边框架下的谈判很重要,不过很多国家还是选择双边的方式进行协商。“两者并不矛盾,多边和双边的形式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互相支持。”加福认为,双边谈判的一大优势是高效率和高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陆建人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新一代自由贸易区,其内容远远超出传统的货物贸易范围,包括服务贸易、投资以及经济合作等领域,谈判涉及的层面相当广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谈判是以东盟作为整体进行谈判的,这与美国、日本等与东盟十国逐一协商的谈判模式不同。这既给提高谈判效率提供了可能,但也给谈判增加了难度。

  为了推动谈判进展,促成自贸区早日建立,中国在谈判中做出不少让步。以“早期收获计划”为例,双方最终能够达成协议,得益于中国在随后所作的让步,同意降低一系列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按照计划,600种农产品到2006年要全部实现零关税,但越南可以推迟到2008年,老挝、缅甸推迟到2009年,柬埔寨则是2010年。

  综观全球各地主要的FTA谈判,各国面临的最大障碍普遍是农产品关税减让问题。而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之所以呈“破竹”之势,与中国、东盟的谈判率先从农产品领域取得突破有关。

  然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示范效应,并不能取代世界对多边谈判的渴望。WTO总干事办公室主任冈萨雷斯·拉雅(Arancha González Laya)女士告诉本报记者,一个好的贸易政策应该以多边为主,双边为辅。双边谈判是无法取代多边谈判的,因为双边谈判仅局限于某些特定领域,并且大多不涉及农业补贴、反倾销等规则。

  目前除了中国之外,东亚地区的韩国、日本与东盟关于FTA的谈判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目前东亚地区正呈现出区域一体化趋势。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谈判为东亚地区一体化打下基础,如果韩国-东盟自贸区,以及日本-东盟自贸区的谈判也能取得进展,将会加快这一趋势的进程。

  FTA的政治经济学

  10月30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在南宁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及东盟10国的领导人出席。很多人意识到,中国与东盟的经济政治关系已经相当亲密。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文山说,这表明过去15年,中国强化与东盟的经贸联系,如今终于到了收获政治果实的时候。

  《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中,双方再次表达了共同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意愿,并声明包括未来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合作,譬如加强在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合作与信息交流,中国支持东盟为建立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所做的努力,以及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翟昆说,中国-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目前有三大支柱:中国-东盟自贸区是经济支柱,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可以看作是政治支柱,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安全支柱。

  中国和东盟都意识到,这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副所长韩锋认为,东盟一体化与中国内部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是平行的,通过自贸区的建设,可以实现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上融合,从而在源头避免相互竞争。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盟看重的是与中、日、韩三国的“10+3”合作,此时东盟的国际地位正在上升阶段,意图通过“10+3”机制主导东亚的合作,并在APEC中与美国的影响力相抗衡。

  然而,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盟的脆弱暴露无遗,在危机处理中,东盟内部的步调并不一致。因此,东盟意识到在国际经济政治活动中需要找到值得信赖的共同行动者。由于“10+3”机制迟迟无法突破,再遇上中国的盛情相邀,于是两者一拍即合。

  有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分析,东盟主张建立多极化的地缘政治秩序,首先把自己打造成众多力量中的一极,然后利用美国、日本、中国等大国在东南亚地区争夺影响力的机会,左右逢源。

  最明显的例子是,当中国-东盟自贸区稳步推进的时候,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印度等国都积极开展了与东盟关于FTA的谈判。翟昆说,从近年中国的外交举动来看,中国对东南亚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而这几年在东南亚的战略收益最大的也是中国。不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综合影响力不及美国,在经济上的影响力也不及日本。“中国在东南亚追求的不是影响力,也不是以挤压和排斥美日为目的,而是追求和谐共处。”翟昆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