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11月CPI突涨再引胀缩之争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 04:53 第一财经日报
宋蕾 11月,受到食品类价格影响,中国CPI同比上涨1.9%,较10月份1.4%呈现大幅度增长,也一改整年走势的温和,并再次引发了市场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多位学者对此表示,食品类价格上涨多呈现阶段性,中国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仍大于通货膨胀。 食价上涨引发通胀? 引发“通胀”“通缩”争论的直接原因是本月粮食价格的上涨推动CPI整体走高。11月份,全国食品价格上涨了3.7%,高于10月的2.2%,明显高于整体CPI上涨幅度。 由于食品权重比例在CPI构成权重中达33%~35%左右,因此食品价格的波动最易引发CPI波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这轮粮食涨价是局部问题,并非通胀抬头。他认为当前宏观走势中,通缩压力始终大于通胀。 进入2006年,普遍评论认为,中国经济处在“通胀通缩一线天”的境地。就此次发布的CPI数据来看,如果去除食品和能源的数据,则非食品价格上涨仅为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5%。 有分析人士表示,判断是否通胀,不应简单地靠CPI单个数据判断,要结合核心通货膨胀指数和GDP平减指数来综合判断。 对于此次CPI的上涨,央行研究局局长唐旭日前在《财经》年会上表示,央行将继续关注CPI,但不会对个别月份的数据作过度解读。他还称,11月份CPI指数的上升仅是短期现象。 有专家指出,近来粮价波动过程中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中国CPI整体走势并不强劲,消费能力不足,通缩压力一直并未去除。由于粮价关乎民众切身生活,因此CPI的每次风吹草动都会带来较大的通胀猜想,有似“马太效应”的放大。 上述专家指出,根源在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国内市场消费动力始终低迷,这些行业感到的通缩压力很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医、食、住以及子女教育的经济压力,老百姓对日常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价格很敏感。 通胀通缩一线天 与CPI上涨幅度加大的同时,中国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加2.8%,增速继续低于10月的2.9%,涨势平缓,相比于去年5月份的高峰值5.9%相去甚远,显示工业品消费并不强劲。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经济蓝皮书认为,明年中国将始终面临双向物价压力,需要缓解结构性矛盾。该报告还认为,如果排除食品价格的上升压力,则物价指数面临的形势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投资和生产增速下降,明年生产资料的价格将波动下行。 该报告预测,明年资源性产品价格将上涨,土地调控可能导致土地价格上涨。与此同时,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增速将回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部分消费品、生产资料产能过剩给物价带来了下降的压力,使得整个经济处于“通胀通缩一线天”的境况。 报告认为,2007年物价水平会有所回升,但仍会处于较低水平。国家政策需要有一定前瞻性,避免容易出现的物价剧烈波动。 一位学者表示,在此局面下,政策方面既要无为又要积极作为,才能保持住经济发展的平衡。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