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2006年房地产十大焦点人物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10:18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王小霞 2006年岁末临近,回首一年的房地产市场,多少风云人物的沉浮让人回味。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经过广泛征集业内人士的意见,总结出2006年十大焦点人物。 黄光裕:光环与“原罪” 曾经是家电零售行业巨人的黄光裕,在2006年却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受关注最多的焦点人物。从国美第一城的热销到明天第一城的热闹,37岁的黄光裕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北京房地产市场的知名人物。与此同时,2006年10月11日,胡润第八次发布的《观澜湖2006胡润百富榜》,黄光裕以200亿元的资产排名第二;著名的《福布斯》杂志于11月2日发布2006年度大榜——中国富豪榜,黄光裕以180.9亿元人民币资产居榜首。 就在很多人热衷“如何成为第二个黄光裕”时,据10月30日出版的《财经》杂志报道,黄俊钦、黄光裕兄弟早年创业期间向北京中行的违规贷款和其后以租房形式向北京中行套取的逾亿元租金,以及之后的虚假房贷和车贷,总计达到13亿元;在描述黄氏兄弟与北京中行的关系上,《财经》杂志的报道是“涉嫌以违法或严重违规的方式获得北京中行信贷支持”。报道还说,他们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 “中国首富的第一桶金到底是怎么来的?”面对质疑,国美系快速发表声明:该公司董事会主席黄光裕没有受到任何一级公安部门的调查。与此同时,国美、永乐成功合并的利好消息“恰当”的曝光。首富与“原罪”、欣喜与担惊,2006年,黄光裕在风暴中度过了不平静的一年。 刘晓光:“京城地主”陷入反腐风暴 2006年6月17日,素有“京城地主”之称的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开始协助有关部门调查。6月20日起,首创系上市公司股票纷纷停牌。此后的刘晓光面临的是长达68天的配合调查,香港上市公司首创置业的停牌时间长达70天。在刘晓光被中纪委带走后,由刘晓光任董事长的主营水务的G首创(600008)随后发布澄清公告称,自6月17日起,公司董事长刘晓光配合有关部门调查了解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的有关问题,目前公司运转正常。 据媒体报道,刘晓光被调查与北京摩根中心地块被收回有关。其被调查前1个月左右,首创置业以业内侧目的低价17.61亿元竞得了该块地。值得注意的是,刘晓光复出后,首创置业低调退回摩根中心地块,此事阶段性告终。 “刘晓光被调查”的风波在2006年给地产界极大的震动,很多业内人士将此看做中央“反腐”的决心。“反腐”似乎已经将宏观调控推入继价格和结构之后的第三层境界。但嘉凯行销市场总监林戈等房地产专家指出,反腐只能一时大快人心,并不能解决全部楼市问题,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只能依赖于体制的完善和各系统的协调配合。 孙宏斌:贱卖“黑马”顺驰 曾经在2004年全国住交会上信誓旦旦要实现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孙宏斌,在2006年9月5日,以12亿多的超低价将顺驰55%以上的股权卖给了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孙宏斌是不是英雄气短? 1994年,孙宏斌从天津的一家二手房中介店起家,苦心经营12年,打造出中国地产界最剽悍的黑马——顺驰中国。从2003年开始,孙宏斌精心设计了顺驰的整体发展战略。两年之后,顺驰成功进军全国16个一线城市,拥有了42个项目,并成为2004年中国内地房产销售冠军。但疯狂扩张和孙宏斌追求的“快”带来了致命的三“高”:高土地成本、高人力成本、高财务费用。2006年9月6日,顺驰的买家,路劲基建董事局主席单伟豹对媒体表示,顺驰目前拖欠的土地费用加上银行贷款余额,总数高达46亿元。 顺驰案例确实会在中国楼市史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孙宏斌高调拿地、大胆负债的做法至今仍在业界褒贬不一。但卖掉顺驰,并不等于孙宏斌失去全部,他目前还拥有融创和顺驰置业以及一家名叫汉风国际的传媒公司。 赵智强:全国首例获得土地的个人合作建房者 2006年11月15日,赵智强从温州市国土资源局拿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成交确认书,成为全国首例正式获得土地的个人合作建房者。而在这块地上盖起的房子价格将比周边地区楼盘便宜30%。这个结果,260位参与集资建房的温州人等了将近1年的时间。 其实,早在温州之前,全国各地发起合作建房者无数。2003年,北京的于凌罡在互联网上率先提出合作建房,得到网友的热烈响应。但至今,于凌罡仍然奔波在拿地的辛苦线上。2005年,西安合作建房在仅仅热腾了几个月后就胎死腹中。 相对于全国各地个人合作建房者在拿地时屡屡失败的经历,身为发起人的温州市场营销协会秘书长赵智强功不可没。从开始时的舆论造势,到报名热潮中的“饥饿”控制;从寻找目标时的虚张声势,到真正出击时的暗渡陈仓;从民主表决时的透明公开,到方案实施中的移花接木,温州个人合作建房拿地的整个过程成了赵智强精心策划的一场经典营销案例。 有专家指出,温州合作建房的“突围”向市场发出了强烈信号:房地产市场需要多元的建房模式,以撬动目前僵硬的既得利益格局。温州的“突围”还向房地产商发出了“宣战书”。 谢国忠:“泡沫论”第一人离职 2006年9月9日,在大摩(摩根士丹利)工作了9年之久的谢国忠突然辞职,投资者对谢国忠离职的消息大感意外,业界、媒体一片议论。 有人猜测,这可能和他一直“唱淡”内地房地产市场有关。近年来,摩根士丹利手握重金在内地房地产市场四处布局,但谢国忠却认为房地产泡沫已十分严重,从2004年开始,他甚至成为宣扬内地“房地产泡沫论”的第一人。不过,随后的消息也显示谢国忠的离职可能另有隐情。据称,今年9月中旬,谢国忠曾在新加坡参加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此期间,他通过邮件指出新加坡的经济成就言过其实。据了解,该邮件已经在基金及银行界广泛流传,这令摩根士丹利处境相当尴尬,因为新加坡正是其在亚洲发展的重要据点。 有评论人士表示,谢国忠此次离职,不少媒体送上了“市场经济敢言者”之类的溢美之词,而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经济学家和所谓房地产专家的言论和良心。 马岩松: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 2006年3月,中国建筑设计师马岩松领衔的北京MAD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玛丽莲·梦露大厦”,最终击败了进入提名阶段的另外5家建筑公司方案后脱颖而出,中标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未来的最高建筑——一座56层的超高层公寓楼。这是中国有独立个人建筑师事务所以来,首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的设计权。马岩松因此成为2006年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而此时,他刚刚30岁。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师都在为市场的信心而忧虑,中国成了国际建筑师的试验场,国内的重大标志性项目的设计权纷纷被国外设计师获得。 “作为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我们不愿意追随西方的标准,要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我们主动去展示自己、参加展览。”在说这一段话时,马岩松又带领他的设计团队,于2006年9月8日亮相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而马岩松的MAD又成为第一个在威尼斯举办个人展览的中国建筑师事务所。 当世界各地的建筑师正在中国的土地上施展才能时,难道中国就真的没有高水平的建筑师吗?正如马岩松所说:“这几年,很多外国设计师到中国来,但中国建筑师很少能到外国去!走出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徐彬:“导演”中国第一豪宅汤臣一品 中国的豪宅纪录被黄浦江畔的豪宅汤臣一品以几倍的价格刷新,均价高达11万元每平方米。大半年后,汤臣一品又创造了一项纪录,250多天未售出一套房子;而到2006年8月,汤臣一品出现了转机,售出1套,预定3套。但就在这一消息发布没几天,业界又曝出汤臣一品的销售有可能是自我炒作,怀疑其是玩左手倒右手的游戏,不过是缓解危机和压力罢了。 天价豪宅、半年未售出、陷入“炒作门”,汤臣一品成为2006年中国最具争议的天价豪宅。而“制造”这一豪宅的,正是过去监制电影《霸王别姬》、如今转行操盘“中国最贵公寓”的汤臣集团总经理徐彬。 在汤臣一品备受外界质疑时,其操盘手徐彬的一些公开表态在各媒体之间传递着,“均价15万元/平方米才是合理的价钱。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觉得汤臣一品价格定得太便宜”。“我们卖的是无敌江景,4栋楼的每一户都可以把黄浦江的美景尽收眼底。站在客厅饭厅往下看,你不觉得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吗?”但据媒体报道,汤臣一品至今仍未售出。 2005年“国八条”使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近10年来的拐点,房价从5月份的高点掉头下行,仅仅几个月,上海房价就下跌了10%左右;温州地产商的集体外撤,进一步打击了上海房价。此时,在很多地产商变相让利的时候,徐彬给汤臣一品却定出了天价,也许从这一刻开始,注定了徐彬的两个记录:上海住宅销售单价最高;开盘至今,销售为零。业内有人认为,徐彬还是搞电影、做导演比较合适。 任志强:最敢说话的地产商 2006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不断,很多开发商由于种种原因沉默不语时,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却继续以一系列“出格”言论——“要为温州炒房团发奖状”、“我只为富人盖房子”、“禁止炒房就是违宪”、“穷人富人分区论”等,一次次撩动了民众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不管任志强是敢于说实话,还是敢于“挨骂”,常常因为语出惊人且备受争议而在业界“赢”得了一个称号:任大炮。同时,又因为任志强一次次的“放言”,在业界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口水战。有分析者认为:任志强的观点,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无疑有其正确之处。这一点,有学者和为数不少的网友的支持为证。但同时,任志强代表他所在的利益集团发言,言语中的攻击性和侵犯性,多少显示出一个强权者的轻慢,甚至是肆无忌惮。他的赤裸裸的发言,鲜活地勾勒出一个既得利益者的真实一面。 因此,可能一般人对任志强近年来开发了哪些项目不太清楚,但对其言论却不陌生。我们无法论证其言论的正确与否,但我们知道,即使任志强不说,事实也确实如此。任志强只不过敢说而已,并无做秀之嫌。如果将其看成是京城地产商代言人似乎并不为过。 邹涛:挑战暴利发起不买房运动 2006年4月26日,深圳市民邹涛在互联网上发布“不买房行动”的公开信,掀起轩然大波。5月上旬这一民间倡议者邹涛飞抵北京,表示要将主题为“房价真高、房奴真苦、房地产业真危险”的书面报告呈交给国家相关领导。邹涛当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自从在网上发出“不买房行动”公开信后,已经接到各地对其“不买房行动”公开信有效反馈信息几万条,而“不买房行动”公开信已被内地5万多个网站转载。 在公开信中,邹涛严厉抨击了深圳以及北京等地上涨的房价。他写道,如果人们现在买房,将要“承担终身的债务”,“一辈子将为房子累死累活”,人们“将没有幸福感”可言。他反问:“难道我们注定要做一辈子的房奴?” “楼价一日不降到市民可以接受的程度,我们就坚决不买房。”这是邹涛对媒体以及众多支持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邹涛表示,节节攀高的房价已经成为一道“卡”住普通老百姓通往幸福的门槛,大家团结起来三年或者一定期限不买房,让房子烂在炒房者和那些哄抬房价的开发商手里。 “不买房运动”显然触及了隐藏在社会深处的某根敏感神经。“我从来没有感受过这么多人因为大家的共同利益而这么团结。”邹涛说,民众不能决定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而房地产企业有自己的经济逻辑,消费者没有办法,只好“用脚投票”。 虽然不买房运动最终并没有拉低疯涨的房价,但“草根英雄”邹涛至少发出了很多人心中的呐喊。 李彬海:争夺地产龙头地位 2006年7月31日上午9∶30,国资委属下房地产“综合实力第一”的公司——保利地产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锣声敲响。敲锣的是一位地产老兵——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彬海。2006年,李彬海带领的保利地产成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首家IPO发行上市的地产类企业。而每股19.89元的开盘价,意味着保利地产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达到了109.39亿元。 此次上市,保利的势头直逼地产领军股万科。与万科相比,保利地产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政府背景,政府背景的优势将有助于保利获得优质土地储备。目前保利已经完成全国布局,在广州、上海、北京、武汉、沈阳、重庆、长沙和岳阳等城市拥有大量土地储备。虽然万科的土地储备尚在保利之上,但是就每股的土地储备而言,保利已经达到一个难以超越的储备量。 因此,业界分析认为,在目前房地产上市公司之中,能够与万科抗衡的,也只有保利地产。据了解,近三年,万科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8.85%、32.16%、52.28%;保利地产的数据则分别为94%、74%和117%。保利地产的发展势头,可与地产龙头万科“有得一拼”。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