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上海制造业 在沉寂中醒来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04:55 第一财经日报
天天 重塑上海制造业基地已成骑虎之势。但上海自身资源缺乏,经营成本相比其他城市更显昂贵,所以像传统制造业那样拼资源、拼价格绝非上海所长。上海不得不将技术领先作为打造先进制造业的关键 上海是中国的工业重镇,上海制造的产品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风靡全国、供不应求。上海牌手表、金星牌电视机、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回力牌球鞋……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曾代表了几代上海制造业的辉煌。 但今天,这些产品已经离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远。有的已淡忘在岁月的长河里,有的则难续昔日的荣耀。 上海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在过去的两年中,这个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 梦里依稀“上海牌” 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胶鞋六厂。1935年,“回力”商标便已注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幻,“回力”一度成为中国运动鞋类的第一品牌。但现在,许多商场都难以看到它的身影。 上海市市长韩正曾担任过这家70年老厂的党委书记。对于上海传统品牌的没落,他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接受CCTV-2《经济半小时》的采访时,他曾感慨道:“这双鞋我们在上中学时候也穿过。那个时候如果一个中学生能有一双这样的鞋,就感觉很高兴了。但这个品牌慢慢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品牌是什么?品牌后面是技术,是知识产权。你这个品牌要站得住脚,就必须不断提高你的知识含量。但在这方面,我们仍很缺乏。” 据调查,十年前上海的152个名牌产品,目前已有三分之一彻底消失。而剩下的三分之二,也大多在市场中苦苦挣扎,艰难维持。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制定了“三二一”的发展战略。所谓的“三二一”,即最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把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像很多国际大都市那样提高到70%以上。但在十多年的实践之后,上海发觉自己走了很长一段的弯路。 根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金融业2003年对上海市GDP的直接贡献率为10.1%。与GDP出现连续第12个年头两位数增长的高歌猛进相比,上海金融保险业的增长却显得明显地滞后。其实,2003年并非是金融业对上海GDP直接贡献率的第一次下降。2004年以来,上海的人寿保险更是出现了负增长。 上海开始决定将产业重心重新向第二产业回归。过去“三二一”产业发展的排序已转变为目前的“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发展战略。 这一产业重心调整的原因,浓缩了上海十几年来产业发展的过程。 重塑制造基地 1978年以来,上海制造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至1990年,主要是加强轻纺、增加产能、建设宝钢、发展汽车,开展恢复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使轻重工业大体平衡。第二阶段,从1990年至2000年,主要是突出重点、培育支柱、优化布局、提升重化,从发展八大重点行业到形成六大支柱产业,工业从调整中发展转入发展中调整。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现在,主要是强化创新、提升能级、发展装备、建设基地,全面启动科教兴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但在确立新型工业化战略之后,新的问题再度出现。 2000年,上海市政府选择了六种上海最有实力的产业作为未来上海制造业的支柱,但是上海市经委对这六大支柱产业的调查显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软肋——技术落后。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薄弱,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源于海外;汽车产业技术主要依赖于国外,基本上没有掌握产品开发主动权;石油化工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技术上基本处于劣势;钢铁产业的节能降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成套设备制造业与国际水平相比基本上处于弱势;生物医药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多仿制类,附加值较低。 但制造业是上海经济腾飞最重要的一只翅膀。2003年制造业对上海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65%。2004年年底,《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也正式对外公布。 种种迹象表明,重塑上海制造业基地已成骑虎之势。但上海自身资源缺乏,经营成本相比其他城市更显昂贵,所以像传统制造业那样拼资源、拼价格绝非上海所长。 上海不得不将技术领先作为打造先进制造业的关键。但自我研发之路难以在短时间内走通,合资合作又无法取得技术突破,上海这条先进制造业之路,究竟靠什么办法走下去? 海外并购核心技术 上海对外交流中心副主任龚正阳每天早晨都会收到一摞国际信件。这些投资信息都是上海市政府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寄来的。这些伙伴包括全球最知名的投资银行和律师事务所。它们把世界各个行业领先企业的经营信息收集起来,并传递到上海,然后上海市政府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发布。 事实上,这就是上海市政府为上海制造业所建立的海外并购信息平台。 经过两年多的积累,这个平台已经成为上海企业收集国际信息的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并为上海企业海外并购、打造先进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市政府为企业建立海外并购的信息平台,这在全国也成为一个创举。 韩正认为,通过并购可以吸收技术,再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政府在国际并购中,无论从产业方针的指导,还是政策的支持各个方面,都将鼓励企业,支持企业。 于是,在政府的支持之下,上海的制造企业纷纷扬帆出海,走上了海外并购之路。仅仅在2004年前10个月,上海就有4家大型制造企业为获取国际先进技术而进行了海外并购: 上海张江公司投资参股美国中芯国际公司; 上海电气集团收购日本池贝机床公司; 上工集团收购德国DA公司; 上海汽车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 开启新里程 在鼓励本地实力企业迈出国门、利用资金密集优势获取核心技术的同时,新型制造基地也在政府的推动下应运而生。 2005年12月10日,建设逾三年的洋山港一期正式迎来开港日。新港口初步落成,也为毗邻的临港新城注入新的活力。 早在2003年11月,临港新城一期动工伊始,一个以现代装备产业为主体、以物流产业为核心的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基地概貌就已跃然纸上。 短短两年间,共计21家中外企业与上海临港新城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其中外资项目12个,约2亿美元;内资项目10个,投资总额超过了人民币100亿元。 “十一五”期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临港新城将实现固定资产投入1200亿元,重点建设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极限装备制造、船用关键部件制造、物流装备制造、航空装备制造、光仪电设备制造六大产业基地。而今年年底,临港新城将实现固定资产投入36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225亿元,每年以近50%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原有的制造基地也在通过产业升级迸发新的活力。金桥、外高桥、张江、漕河泾……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上海制造业的又一轮大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