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银联副总刘永春:金融业全面开放意味更多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03:28 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刘永春:金融业全面开放意味着更多挑战

  蔡臻欣

  预计半年后中外资发卡机构会开始短兵相接,外资对手品牌的强势程度跟中资银行采取的防御战略力度有关,当然这也有助于中资机构在攻与守中焕发激情

  “我认为,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对中国银联这样的民族品牌而言更多地意味着挑战。例如与Visa这样的国际巨头相比,我们的基础还非常薄弱,可以说刚刚起步,而对手已经无所不在了。同时,在业务扩展的模式上,我们与国际对手的差异性也比较显著。Visa已经全球化地发卡和受理,我们目前还只是境内发卡境外受理。”

  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的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刘永春,在谈及金融业全面开放后银联的发展路径时神色颇显凝重:“当然,这同时也带给我们赶超对手、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

  与刘永春一同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的,还有中国银联首席研究员林采宜。

  压力司空见惯

  《第一财经日报》:您怎样看待例如Visa和MasterCard这样的银行卡业巨无霸对你们的影响?

  刘永春:我们在发展初期曾经跟Visa有过合作。我认为,它们有着良好的国际业务运作模式,经验非常丰富,它们对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银联都早已司空见惯了。国际上大的发卡组织,它们在业务营销上投入比我们全年的收入还要大,实力显然不在一个档次。同时,它们对境内发卡人的资助力度也越来越大。可以说,正是由于银联的存在和竞争关系,一些境内发卡人才能够得到相关补贴。因此,我们今后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多。

  《第一财经日报》:您如何展望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银行卡产业的前景?

  刘永春:外资金融机构非常看好我们的银行卡产业,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目前境内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情况来看,外资方都倾向于把信用卡那一部分专门拉出来共同经营管理,说明这是它们业务战略的重中之重。这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加快吸收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但同时也会出现中外金融机构在行为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碰撞消耗,有时候会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银联未来也会面临这样的局面。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被允许发行人民币卡,外资发卡机构会要求加入银联网络,外方代表也完全有可能加入银联的董事会。

  林采宜:零售银行业务是银行的窗口。外资机构目前的薄弱环节在于网点数量规模,但银行卡经由的路径是POS、ATM,对其扬长避短有益。它们会充分调动自身营销、品牌方面的优势跟中资对手争夺市场和客户。我认为,这方面的威胁不会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的渗透需要一个过程,但这是外资发卡机构的强项。不过,外资机构毕竟能量有限,我认为它们会主抓高端客户如“白金客户”和“黄金客户”,而不会在短期内向普通大众张开双手,因为后者是价格敏感型的。

  我预测半年以后中外资发卡机构会开始短兵相接,外资对手会真正渗入我们的主阵地。它们品牌的强势程度跟中资银行采取的防御战略的力度有关。当然这也有助于中资机构激发活力,因为在攻与守中同样可以焕发出激情。

  扩大境外受理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银联未来境外业务的战略目标是怎样的?

  刘永春:我们未来的目标就是积极寻找境外合作机构,加快扩大境外受理市场,在我们即将进行的明年工作会议上会着重讨论这些问题。我们明年的工作重点是开拓G8国家中的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同时更重要的是挖掘已开通的国家中的服务网络的深度。普及和扩大我们的服务范围,并使之成熟化,达到银联卡在境外随时随处都可以使用。

  《第一财经日报》:有观点认为,境外银行卡产业发卡门槛很低,重发卡轻受理,存在泡沫现象。您怎样认为?

  林采宜:我不太赞同银行卡产业的泡沫论,这与股市和

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是不一样的概念。银行卡业的“泡沫”主要是“睡眠卡”较多,这可以通过银行增加新的功能和支付渠道以及新产品的覆盖和叠加来予以解决,目前银行正在朝这方面努力。同时,我认为目前银行卡受理的投入与银行的竞争力没有必然关系,因为随着跨行支付的流行,服务终端的拓宽已不再重要,竞争对手可以更多地利用公共终端争夺市场,终端市场的成本越来越低。所以,现在塑造强势银行卡品牌才是银行竞争战略的关键要素。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