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长三角经济新变化:以亩产利税论英雄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 19:25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2月6日电(记者徐寿松 姚玉洁 胡作华)从追求粮食亩产到追求工业利润亩产——时间流逝了半个世纪后,“亩产”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概念,被人们从记忆中翻捡出来,重新成为长三角地区惹人注目的热门词汇。 “我们以每亩土地创造的利税论英雄。”浙江省绍兴市市长张金如说。在长三角诸多县市,每亩土地产出率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和评价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绍兴市,一种新的企业排名方法近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地开始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机制,并通过媒体每月向社会公示每亩销售额和缴纳税收前50强的工业企业名单。 绍兴市下辖的绍兴县今年的一份“亩产效益”榜单显示,一家亩均销售1527.86万元、亩均税收27.76万元、投资规模并不算太大的企业高居榜首,而一些往常在年产量或年销售收入排序中的工业龙头企业,却因占用大量土地、粗放发展,在排行榜中位次居后。 与这一“榜单”相配套的是,绍兴县设立了1000万元的专项奖励,对占地少、产出高、缴税多、无污染的企业进行重奖。 “这个榜不看投资总量,也不简单比较投资强度,而看单位土地的投入产出,看单位土地的贡献度。”绍兴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蒋国强说,长期以来,地方上开展企业评比、制订奖励政策,往往只将其销售额、上缴税收作为指标,忽视了企业占用的资源。只算其对地方经济总量的“贡献账”,不算工业用地亩均的“产出账”,结果,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严重分离,一些企业以发展为名的“圈地运动”和各种形式的资源浪费屡见不鲜。 “一味圈土地、造厂房,靠消耗资源、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已经行不通了。”绍兴市市长张金如说。 在过去十余年里,长三角经济迅速发展。但近年来,由于土地、原材料的“瓶颈”制约越来越明显,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显露疲态。 “亩产观”正是在此背景下对以往增长方式的纠偏。原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说,不少地方存在认识误区,唯“投资强度”论英雄。一些企业占用大量土地,消耗大量能源,投资虽大,但剔除环境、土地等资源成本,对当地经济的净贡献甚微。而研发类、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投资强度未必大,但产品附加值高、利税高。2005年昆山前十位纳税大户中,有3家就是这类企业。 “产出才是硬道理。”宣炳龙说,“投资强度”本质上还是在追求“量”,“亩产观”才是重质。 眼下,这个观念在资源要素瓶颈突出的长三角地区逐渐成为共识。江苏省无锡市提出,要在5年内,将单位土地的产出强度提高30%至40%。上海在全国首次编制开发区工业用地指南和能耗指南,通过对产出率、能耗、污染等指标的综合考评,来决定取舍。如今,上海已有1000多家企业因此被淘汰出局。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制定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指标,就是希望无锡从重经济发展速度,转到重经济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事实上,亩产效益评价机制客观上正在引导企业的投资经营方式,企业比以往更加注重投资效率了。今年前三个季度,绍兴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8.8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达到40.8%。 绍兴市委副书记顾秋麟说:“从追求每亩土地的投资强度,到考察每亩的利税产出,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投入方式和增长方式在发生新的转变。”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