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余彭年:84岁的中国慈善大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 13:22 中华工商时报

  在谈话时,余彭年总是会盯着对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把自己的想法清清楚楚地说出来。余彭年告诉记者,他现在仍旧每天工作16个小时,对于慈善事业总是亲力亲为,一点儿也不会马虎

  记者第一次听说余彭年,是在今年胡润公布的中国慈善家排行榜上,余彭年的名字排在了众多慈善家的第一位。20亿元的慈善捐赠让这位企业家头顶着诸如“中国慈善大王”、“中国慈善状元”之类的种种光环。而与此同时,连带而起的对于中国慈善大王之争,中国慈善制度的缺失、捐赠免税政策的不完善等等问题所引发的争议也将这位84岁的老人再一次推向了聚光灯之下。

  记者第一次见到余彭年,是在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水井坊2006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南方之夜”的评选晚会现场,“责任”是央视本次评选最为重要的标准,因此,以慈善家身份入选其中的余彭年,在张茵、法兰克纽曼等提名人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在工作人员小心的簇拥下,余彭年步履缓慢而稳健地走过来,微笑着和众人打着招呼。熨烫整齐的礼服,金黄色的领带、考究的手杖,一尘不染的皮鞋让他和蔼中透出些一丝不苟的威严。

  祖籍湖南娄底的余彭年操着浓重而缓慢的湖南口音,与人交谈时总是需要通过他的孙子在中间进行“翻译”。余彭年的孙子很年轻,他同时也是余彭年作慈善事业和酒店生意的助手。让人觉得有趣的是,由于余彭年之前已宣布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全部捐给慈善事业,不会为后代留下一分钱,在场的众多记者都不约而同地将话题对准了这位余彭年的后代,都表示想听一听他的想法,“我很希望你们有机会能和我们一起到我的老家去看看,那里的很多人真的很苦,当你看到人和猪住在一起的时候,你也会感到帮助他们是责无旁贷的。”余彭年的孙子回答道,“我们全家都会全力的支持他(余彭年)的(慈善)事业。”记者注意到,当听到孙子的回答时,余彭年在一旁微微地点点头。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余彭年投身慈善事业已经20多个年头,2003年他启动了“光明计划”,意在帮助中国贫困的白内障患者重现光明,他在深圳投资20亿元兴建了彭年酒店,并将其经营所得全部捐给了中国的慈善事业。他还在内地的贵州、江苏、新疆、安徽、江西建起5家彭年酒店,余彭年同时把自己的光明计划称作“母鸡计划”,“深圳的彭年酒店是‘大母鸡’,生了‘鸡蛋’做好事,我们还要想办法巩固我的慈善事业,让他得到足够充裕的资金,这(新开的)5家酒店是‘小母鸡’,‘小母鸡’下的蛋也会用于支持‘大母鸡’的慈善事业,让他达到效果、达到目的。”

  在与记者交谈中,余彭年以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谈吐展示着在商海打拼一生所锻炼出来的敏捷头脑。而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位老人在言谈中流露出来的那份执着劲儿。余

  彭年曾蒙受过3年多的冤狱生活,在三十而立的时候才到香港开始白手创业。经过常年的历练,认真与严谨已经成为了余彭年的习惯。在谈话时,余彭年总是会盯着对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把自己的想法清清楚楚地说出来。余彭年告诉记者,他现在仍旧每天工作16个小时,对于慈善事业总是亲力亲为,一点儿也不会马虎。

  余彭年认真严谨的作风深深吸引了记者,也使记者对他复杂传奇的人生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好奇感,迫使记者希望对这位老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记者:余先生是否还记得自己当年的创业经历?

  余彭年:我1958年从上海到香港创业,当时来讲,初到香港,可谓是举目无亲,两手空空。我就从清洁工干起,每月有60元收入,但是除去交通费,就剩下20多元了,还得吃饭(笑)。就这样过了六七年,由于当时我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不赌钱,也不怎么沾烟酒,就是埋头苦干,老板也对我比较赏识,慢慢的,生活就好起来了。

  记者:后来的事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余彭年:我从六几年起开始投资地产,当时只是小规模的。当时李小龙住过的房子,我九十几万收到手里,又花了几万元把他

装修了,后来都可以卖到6000多万了。再后来又到台湾去做地产,事业发展到两地了。我认为创业就是要有魄力、能力、果断,这三点是最重要的。

  记者:还记不记得自己做的第一件善事?

  余彭年:我在香港的时候,过年时就会到敬老院、孤儿院发红包,当时也没什么动机,自己经历过艰苦的日子,觉得应该做善事吧。1982年我第一次回到湖南老家,那个时候老家的状况还很艰苦,很多人看病都没有钱。那时我就捐了救护车,还有很多的医疗设备,差不多有一二百万吧。还盖了一个学校,初中部、高中部都有,就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大约花了500多万元吧。

  记者:在您二十多年的行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余彭年:当时我在湖南捐款,但是并没有在湖南开展生意,就是怕别人误解我的动机,认为我在湖南捐款是为了赚钱,我就是要完全纯粹的行善事。我在老家捐献了10台救护车,但是后来发现这些救死扶伤的车被当地政府当公车用了,当时真的觉得在中国行善事很难。于是,我以后就提高防备,加强警惕,有人要我捐钱我不给,我的钱都会亲自发到人民的手里,每次捐款我都会亲自到场,看得见摸得着才放心。

  记者:您的“光明计划”进展得怎么样了?

  余彭年:“光明计划”已经有两三年了,有时会有些小困难。古语讲:好事难做、善门难开。现在已经医治白内障病人5万多例了,到明年年底还会有5万例,总共是10万例。

  记者:您的彭年酒店运转的怎么样,我的意思是您提的“光明行动”能不能“兑现”?

  余彭年:彭年酒店楼高57层,有500多间客房,以后还要把一些写字间并进去,总共将会有600多间房,彭年酒店没有贷过款,没有出售过地产,有固定的收入。我在香港的财产已经委托汇丰银行和瑞士银行监管,今后也会合并到彭年酒店这边,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能力把“光明行动”做好,我有这个信心。

  记者:您把这么多钱全捐出来了,会不会有人说闲话?

  余彭年:这个不排除,应该会有的,但我不会去理会他们的。我埋头做我的好事,出钱、出车、出设备。我每天会工作16个小时,没有时间去听别人说三道四,我所听到的声音,绝大多数是好的。

  记者:余先生现在是怎么看待财富的呢?

  余彭年:我对钱看得很淡,就想把健康搞好,多做几年好事,常言道:人做好事,健康长寿,我现在没什么别的欲望了,就是想让贫困的病人得到实惠就好。

  记者:余先生对您的子女未来有什么希望,还希望他们和您一样继续创业吗?

  余彭年:不希望,他们不要创业,守住家业就好,让这个“老母鸡”(彭年酒店)别生病,多下蛋(笑)。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余先生怎么看待公众对您的评价?

  余彭年:这个我没考虑过,我不够资格,有钱的人很多,但是人和人的观点不同,做法也会不一样。我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商人,现在也不再有什么发财的念头。就是想带个头,医好病人的白内障,取得效果就好。政府的人大代表、名誉头衔我都不在乎。大家以后提到我,能叫我“光明特使”就好。(笑)

  在央视的2006年度经济人物评选现场,当记者问到余彭年对于他的“光明行动”有没有远景目标的时候,余彭年的一席话令记者至今印象深刻:“当然有,做一个事业没有目标怎么行。我做的好事是社会看得见摸得着的,我做一例登记一例,绝对不会有隐瞒欺诈。我就是要真真正正的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每年新出来的白内障病人有30多万例,那么我做个一万例两万例无济于事,不能解决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扩大宣传,吸引海内外的华侨同胞过来做好事。同时也需要政府支持,不要对我们这些做好事的人不理不睬,如果政府以实际行动帮助我们做好事,会更好的达到效果。我不过是带个头,如果再找些能做好事的人来,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政府的‘

和谐社会’也就达到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8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