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国外贸成功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 11:07 国际商报

  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外贸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外贸规模迅速扩大。总量翻5番,从206亿美元增加到14221亿美元;年均增长17%,入世5年来增幅更是高达30%。贸易额从千亿迈上万亿美元的台阶,我国只用了16年,走完了日本30年、德国25年、美国20年的路程。

  外贸结构迅速优化。制成品出口比重从46%提高到93.6%,机电产品从3%提高到56%;高技术产品从不到1%提高到29%,这三个比重全都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外贸地位迅速上升。28年跃升26位,从世界第29升至第3,占美国贸易比重从6%提高到54%,占德国比重从8%到82%,占日本比重从12%到128%。预计明年外贸总额可达2万亿美元,迈向世界第二甚至第一贸易大国的日子不会太远。

  外贸贡献迅速提高。占世界贸易比重从0.8%提高到6.7%,对世界贸易贡献从不到1%扩大到11%,并成为美国的第三、欧盟和日本的第二、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使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真正变成了现实。目前,外贸对

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达20%,海关税收占全国税收的17%,就业人数超过1亿。

  坚持自主开放不断充实开放内涵28年来,我们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开放政策,促进外贸跨越式发展,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并正在向贸易强国转变。

  及时推出新的开放热点,打造外贸起飞平台。我国的开放积极、主动,尽管遭遇了苏东巨变、亚洲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社会上对开放和外资也发生过几次重大争论,但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开放地域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珠三角为龙头,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地区;90年代以长三角为龙头,以上海浦东开发为先导,相继开放了大批城市;在新世纪又提出开发开放天津滨海新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外贸占全国比重都高达30%以上,环渤海占到25%。

  开放领域不断拓宽,我们不断扩大开放产业,多次自主降税,关税总水平从开放初的50%下降到现在的10%以下,非关税措施全部取消,使我国进口年均增长16%以上,成为同期世界进口最快的国家。

  开放模式不断创新,先后办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开放形式,目前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个保税区和39个出口加工区贸易额3220亿美元,占全国23%。

  及时出台新的外贸政策,支持外贸不断迈上新台阶。开放之初,我们实行外汇分成、承包制等政策,增强了企业发展外贸积极性,特别是加工贸易鼓励政策,使我国加工贸易占据外贸半壁江山。1985年我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退税规模从当年的44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371亿元,年均增长20%,入世5年来累计退税过万亿,有力支持了外贸高速增长。90年代还实施了“大通关”、外贸发展基金、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措施,形成系统的外贸政策支持体系。同时,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为外贸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发展战略先导28年来,我们密切结合国情特点和外贸发展内在规律,先后提出四大发展战略,引领外贸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树立中国品牌。针对低价竞销严重、国际分工地位低的情况,我们先后提出了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努力优化贸易结构,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大”向“内涵式提高”转变,从“出口创汇”转向“外贸创利”。两大战略的实施及“品牌万里行”等举措,培育出了一批叫得响的名牌和知名企业,彩电、洗衣机、冰箱、DVD等产品出口跃居世界前列,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大逆转:由世纪初的逆差200亿美元转为现在的顺差200亿美元。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与大经贸战略拓宽发展渠道。1990年,为减少对美日欧等市场的依赖,降低外贸风险,我们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比重上升了7.5个百分点。1994年为打破外贸垄断,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促进外贸、外资、对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五外互动”,我们提出了大经贸战略。战略实施后,外经贸主体大幅增加。1995年以来,有进出口经营业务的内资企业增长16倍多。

  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建设和谐世界。为了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带动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针对入世后我国外贸影响迅速增大、贸易摩擦增多的新形势,中央提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使外贸发展既维护自身利益,又兼顾贸易伙伴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吸纳国际产业转移28年来,我们立足自身优势扬长补短,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这是我国外贸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人力资源优势保证了我国外贸的持久竞争力。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总数达7.7亿,是美国的5倍、德国的19倍、英国的26倍;每年大学毕业生300万人,相当于许多国家的总劳动人数。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平均小时工资低于1美元,只有发达国家的1/20左右,也比多数发展中国家低。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强。如果将劳动密集型环节的高科技产品计算在内,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超过80%;农产品出口中有优势的也是养殖、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市场大和配套强等优势吸引了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市场规模大、成长性好,如果13亿人每天多支出1元钱,一年就是4700亿元,将带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同时我国产业配套能力强,轻纺、重化、高科技产业体系完善、相互配套,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中小企业队伍庞大,加之我国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这些条件增强了我国吸纳全球生产要素能力。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比较优势结合的最大结晶是外资企业贸易与加工贸易。我国外资企业贸易比重从1981年的0%提高到1990年的17%和2005年的58%,同期加工贸易比重从6%提高到38%和49%,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保持在55%左右。

  港澳和海外华人优势引领我们走向国际市场。开放之初,我们对国际市场“两眼一抹黑”,港澳和海外华人华侨成为我国发展外贸的重要依托。我国大陆之外的华人多达8700多万,在改革开放前15年,80%以上的外资来自海外华人,仅港台商人在大陆的投资就是日本的10倍。更重要的是,海外华人还带来了先进理念,让我们学会了市场游戏规则。现在港澳投资累计占引资总额的43%,经香港转口的外贸比重高达50%。

  坚持市场化取向实现国内外规则对接28年来,我们对内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对外参与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循着“了解规则、学习规则、运用规则和参与制定规则”的渐进“路线图”,健全了外贸发展的制度保障。

  市场化取向改革增强外贸活力。20多年的外贸体制改革,是一个“放权、松绑、增活力”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下放外贸经营权,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外贸,改变单一的计划管理体制。90年代实行了取消指令计划、出口配额招标、代理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股份制试点等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彻底放开外贸经营权,最终实现了外贸登记制。我国外贸经营企业从最初的13家扩大到现在的52万家,从最初的外贸公司扩大到生产企业和工贸一体化企业,从最初的国有企业发展到多种所有制企业经营外贸,民营企业外贸从无到有,比重从0提高到2000年的4.7%和2005年的16%。

  加入世贸组织促进制度性开放。为了尽早学会规则,我国积极申请“复关”,到最终“入世”走过了15年漫长而曲折的征程。入世后我国由有限范围、领域、地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成员的相互开放;由被动接受国际规则,转变为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订;由只依靠多边,转变为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并举,对外贸及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坚持内外互动推动两个市场协调发展28年来,我国努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巨大的国内市场成为扩大外贸的雄厚基础,大大提升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产品经过国内激烈竞争形成强大国际竞争力。实践证明,凡是在国内市场形成规模,并经过激烈竞争、出现过产能过剩的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不断扩大出口。我国纺织、家电、轻工等国际市场份额大的产品,都是在国内充分竞争后,再走向国际市场的。开放初,我国只有极少数初级产品在世界名列前茅,但目前已有774种商品出口世界第一,出口在前5位的达1972种。TCL、康佳、创维、长虹等本土企业不仅拥有80%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而且成为世界彩电的供应者。

  国内产业升级不断衍生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国内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并进而推动出口主导产业更新。80年代的主导产业是轻纺工业,90年代是一般机电产业和加工组装的高技术产业,到了新世纪,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能力显著增强,2003年以来,钢铁、汽车、船舶等行业出口平均增速都在40%以上,正在成为新的出口主导产业,使我国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出口能力增强。

  国内工业化加速提高制成品贸易规模。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并与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化”、“去工业化”同步,内外条件都在推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我国已有17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世界制造中心必然是世界贸易大国,国内制造业发展既大大增强了进口需求,同时提高了制成品出口能力,我国制成品出口比重从1980年的48%提高到2005年的93.6%,超过7100亿美元。

  坚持互利共赢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28年来,我国外贸发展的国际影响逐步增大,同时贸易摩擦明显加剧。针对国际社会的关切,中国政府旗帜鲜明地做了回答:我们要走共同发展之路,走建设和谐世界之路。

  加强和谈协商,妥善化解争端。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仅2005年就受到63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涉案金额21亿美元。面对国际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态势,我们始终保持平常心,注重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避免打贸易战与相互报复,有理、有节地维护我国正当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新世纪中欧焦炭谈判,中欧、中美

纺织品争端等,都体现了平等协商的特点,取得了公平、双赢的结果。同时,通过争端的解决,我们也逐步建立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商协会“四体联动”的应对机制。

  促进共同发展,深化国际合作。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从无到有,目前正在商谈的自贸区已经达到9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涵盖我国对外贸易1/4。我们积极“走出去”,我国已有3万多家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累计500多亿美元,这些投资既带动了相关设备和产品出口,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缓解了贸易摩擦。为了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从2006年开始,我们通过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方式,逐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带动其贸易与经济繁荣。

  树负责任大国形象,创和谐贸易环境。我们在外贸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义务。我国高度重视对外援助工作,截至2005年底,共向160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各类援款1600多亿元,建成各类项目2000多个,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培养各类人才1.9万多名。刚刚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又推出了援款、优惠、免债、培训等八大举措,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也赢得了世界广泛赞誉。这些措施必将有力促进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国际贸易环境。

  我国外贸发展成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靠开放也靠改革,既靠自己也靠国外,是一种聚变。今后,我们要继续沿着这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外贸发展战略与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逐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及早实现贸易强国目标,让外贸更好地带动民富国强,为国民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杨正位 桑侫 王家宝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