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上海突围国际金融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3日 13:26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兆琼 张晓辉 张勇 上海报道

  虽然“如果上海是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但是11月28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下称“规划”)的公布,仍然显得有些匆忙。

  “这个规划非常急促,从很多方面来看还都不够成熟。”上海金融界一位人士称。

  参与《规划》制定的上海金融学会秘书长朱德林告诉本报,“我们‘九五’和‘十五’期间就已经有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规划,并付诸于行动。这次公开是上海政府考虑到,不能老是关起门来做事,要听听社会的反响。”

  虽然没能获得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试点权,但是,上海在推进金融创新方面仍然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上海金融监管层开始努力塑造软环境,在合规、制度、文化方面着力;而在洋山港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的放宽;开展券商融资公司等方面的设想也正在被论证与实践。

  规划紧急“出炉”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对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一系列量化的指标:预计到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的比重将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比重将达到10%左右;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将达到80万亿元左右,其中货币市场交易额将达到40万亿元;上海证券市场市值将达到7万亿元。

  这样的指标,对上海目前的金融基础来说,并非难事。

  至2005年末,上海拥有各类金融机构610家,金融资产达到3.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9%;金融市场交易规模总计达到35万亿元;沪市股票市值为2.3万亿元。从资产规模的占比来说,从目前的9%提高到10%是十分容易的目标;而可能有困难的是直接融资比例的迅速提高。

  “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有赖于整个市场的环境,和证券融资的便捷,这些主要依靠证券市场的发达,这部分是规划当中提高的比例比较高的。这次规划在银行方面的指标不敢提得很高。”一位参与规划制定的人士说。

  实际上,上海提出的目标相当保守,证券市场市值达到7万亿虽然看似比2005年已经提高很多,但是香港市场的市值已经突破12万亿,而上海如果5年后达到规划中的7万亿可能也仅仅是香港市场的一半。

  实际上,如果单单从数量上来看,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似乎并不遥远。

  现实条件

  目前,上海已是金融机构的聚集地,上海大约有3000多家营业性机构,截至今年6月末,各中资商业银行共在沪设立营运中心26家,基本上是在2002年以后设立的。目前在沪营运中心以票据交易中心、信用卡中心、资金交易中心和数据中心居多。

  与此同时,外资金融机构的管理决策功能出现向上海的主报告行集中的趋势。上海目前共有27家外资银行主报告行,占全国外资银行主报告行的2/3,另外还有一些外资银行主报告行实际承担着不同业务条线集中管理或集中运作的功能。

  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加速进驻上海。通用和福特两家汽车金融公司已落户上海,并于去年起开始实现盈利。全国首家中外合资货币经纪公司———上海国利货币经纪公司去年底正式在沪开业,截至当年末该公司累计经纪金额已达70多亿美元。目前,全国首家外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松下(中国)财务公司已获准在上海筹建。

  而今年以来上海的基金公司正在加速成立。诺德基金和金元比联两家公司是今年成立的有代表性的两家。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证券行业研究员梁静认为,未来的三年多时间里,上海证券市场需要依靠存量上市股份的上涨和增量股份的增加来实现5万亿的增量规模,其中主要是依靠增量股份。不过按照目前股市的良好发展状况,对于上海证券市场来说,每年1500亿的扩容应该不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另外,上海还拥有证券市场、期货市场、银行间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黄金市场。还有同业拆借中心等要素市场。而目前,这些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各种新产品的制度创新。

  就黄金交易所而言,近年黄金交易量连续增长,黄金累计成交3074.33吨,年均增长42.6%;成交金额3832.79亿元,年均增长67.09%。

  央行上海总部又为上海成为金融中心增色不少。目前,上海总部主要负责市场信息的检测、数据备份、为总行决策提供市场数据和参考。

  朱德林认为,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环境和条件,都越来越好,也愈加明朗化。很多金融市场操作,都已经透明。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都有深远意义。

  小额外汇兑换试点转折到离岸金融失败

  但是如果从外部政策环境以及上海已经进行的种种尝试来看,建立金融中心还面临着多种困境,首先就是人民币自由兑换。

  事实上,去年开始的浦东金融改革的试点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所开拓。当时作为试点重点推出的就是人民币“小额外汇兑换点”。

  “当时的设想,就是像香港那样,在浦东建立很多小额外汇兑换商店,在一定的数量控制下,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央行上海分部人士称。

  当时的建议认为,设立小额外币兑换营业网点,兑换汇率不一定要和银行保持一致,可以更贴近市场;同时也进一步理顺外汇供求关系,提升市场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定价功能,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但提议当时引起了种种市场的非议。“建立小额外汇可自由兑换,非常容易造成非法外汇的流进流出和各种形式的洗钱行为,而变成投机行为。如果这样的兑换点建立的过多,容量达到几百万美元,就很容易造成对汇率形成机制的干扰;而且这样的兑换点实际上很难完全监控。一旦人民币预期发生改变,就会造成重大损失。”上海银行界一位监管人士称。

  最终,上海的这一提议未被放行,小额外汇试点成为“纸上谈兵”。

  今年,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试点“落户”天津。有说法称给天津的政策将不会在其他地方复制,这几乎意味着,上海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人民币资金业务的规模、跨国公司总部的设立、商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的设立等都将受此影响。

  浦东综合改革的其他9条措施也基本是围绕着在人民币资本项下的逐步开放展开的,其中关于离岸金融的开展是当时被很多外资银行和跨过公司看好的。

  “如今离岸金融中心也几乎不再提及了,商业银行做的都不好。”上海银行业监管层一位内部人士称。(相关报道见19版)

  困境中的突围

  “目前,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确实面临着政策不够优越的障碍,所以上海未来将从制度和建设方面,加强软环境的建设。”上海银监局人士称。

  尽管如此,上海在推进新的尝试方面仍然走在全国前列。信托资产登记制在上海首开,确立了上海信托公司的基本规范。

  而由上海期货交易所牵头,正在积极研究在洋山港保税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尽管目前这一研究还刚刚开始,但是已经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另外,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思路也在开拓,未来可能放开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设立标准等。

  虽然政策上有限制,但还有很多人看好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管理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李国平认为,上海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如果没有金融基础的支撑,是不太现实的。从这些角度来看,上海提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是应该得到肯定和支持的,只有把金融中心做起来,才能跟上海的区域发展和城市建构相吻合。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未来发展的趋势。

  市场的力量、上海的努力、金融机构的尝试,这些是否将是上海成为金融中心的另一个起点?

  (本报记者蔡志杰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