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国作家:我的版权能卖多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2日 04:34 财经时报

  当代文学卖出去!迈出去了吗?

  国外版权书籍在中国各大书店高居排行榜,相比起来,中国当代作家在西方世界的处境显得甚为困窘。中国向西方输出的1936项版权中有大部分是《论语》这样的传统常规读物。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无论是文化认同,还是市场接受方面都绝对处于弱势。

  □ 本报记者 刘鹤翔

  2006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一组数字引人关注:中国版权输出1936项,引进1254项,这一交易数字颇令业界人士欣喜,甚至有媒体称“中国图书出版首次实现了贸易顺差”。然而,欣喜之余,却又让人陷入困惑。

  敏感人士从这组数据中捕捉到令人不安的成份。仅以交易版权种类可以发现,中国输出的大部分是汉语工具书和诸如《论语》、《孙子兵法》等传统经典读物,当代文学的比重小得可怜。比之国内庞大的阅读人群,以及欧美文学世界性的市场分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西方图书市场处于非同一般的弱势。这里面发生了什么?《财经时报》就此采访了业界多方人士。

  当代文学迈出去了吗

  “第一批我们推荐了11种图书,包括陈忠实的《白鹿原》、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茅盾的《林家铺子》、宗璞的《南渡记》和《东藏记》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权部陈主任告诉记者,他们此次与哈珀·柯林斯国际出版集团就出版“中国当代文学精品丛书”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在5年时间内陆续把中国50本当代文学精品引入美国。

  哈珀·柯林斯国际出版集团从11本里挑选了3种——张炜的历史小说《古船》、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边城》和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

  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的茅盾文学奖作品《白鹿原》不在其中,陈主任说,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与国内读者对世界文学的了解落差巨大。中国文学出版物在国外也仅局限在几部古典名著上。

  这从英国企鹅出版社引进的中国书目中也可以看出来。《企鹅经典丛书》列出的中国书单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李白和杜甫的诗、《聊斋志异》等。

  当代文学作品几乎没有入围,对比中国引进的版权书《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我的名字叫红》等,这些图书相继占据国内各大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外国书商可轻易从中国市场分走数字不菲的版权费,由此不难理解两者存在的差距。

  《财经时报》从相关渠道获得的数据显示,中国出版物进出口贸易依然存在巨大逆差,基本还维持在10:1左右,不仅是当代文学,像经济、社科等出版物的版权输出也不容乐观。

  当代创作未融入国际主流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文学的海外读者多数不是对中国文学感兴趣,而是对中国感兴趣。中国文学在海外大众层面还没有形成读者群。”

  张颐武说他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中国文学的译本多数是由国外一些大学的东语系、亚洲系的学生买去,“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读中国文学,而只是作为学习的资料。”张颐武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文学在海外还没有清晰的形象。

  作家虹影在英国生活多年,她的作品《饥饿的女儿》、《K》等长篇小说在海外均有多种译本,其中《K》就有25种外文译本。在德国书展上,书商甚至给她的作品开辟了一个专区。

  “韩少功、李锐、张炜,以及余华、苏童这一批作家,如今在海外都有了经纪人。另外,90年代出去的一些用外语写作的中国作家,像哈金、张戎,也都有了自己的经纪人。”

  但虹影觉得他们都还相当小众,在她的印象中,欧洲的书店里还是不容易找到中国作家的作品。“在老一辈的作家中,在外文译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老舍,因为当时他本人呆在国外,英文也很不错,可以自己处理很多出版方面的问题。”

  缺乏系统的海外推广规划

  虹影觉得,“中国热”的背后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起点太低。“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本来也不大了解。那些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人,或者谈中国文学的人,多数是和中国有渊源的人,比如家里有人在和中国人做生意。欧美有一些汉学家,一直在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但在他们的视野里,永远是那几个人:老子、李白、杜甫等。”

  出版人楚尘认为,翻译人才的缺乏也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障碍。“对于中国的作品,国外做的远远不是系统的译介。他们很想介绍中国作家,但苦于翻译人才太少了。目前,中国作家作品的海外译介还处于初级阶段。”

  东北作家王充闾的《北方的梦》,是香港大学的一位英国教授翻译的。“中国有很多英语专家,但英语毕竟不是他们的母语,往往效果都不好,因此我们尽量找外国的汉语专家翻译。”辽宁出版社社长俞晓群说。

  据了解,当代文学版权卖得最好的是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其版权10年间已卖出30多个国家。该书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脚印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不在于卖出去,而是迈出去。应思考如何完善机制,从现在起未来几年,部署一套系统的海外推广规划。眼下,世界范围的“中国热”也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和时机。

  持同样观点的张颐武也认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宣传很不够,公共关系做得还不够理想。“大江健三郎尽管是日本文化的批判者,却在海外树立了一个日本文化的形象。如何让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为海外主流社会所接受,这是中国文化向海外推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离真正卖出去还有多远

  近年来,国外大的出版商开始试图和中国出版社合作,这无疑是中国文学传播推广的一个契机。

  2005年5月,全球第一图书出版商贝塔斯曼与辽宁出版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突破性地进入中国的图书发行领域。辽宁出版社社长俞晓群认为,这是贝斯塔曼向全球营销中国文化的开始。

  “贝塔斯曼这样的公司进入中国的出版发行领域,对中国文学而言也是一种机遇。它的英语书友会就有上千万会员,借助这样的渠道走出去,中国文学进入海外的主流图书市场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渠道。”俞晓群说。

  今年8月,重庆出版集团与英国企鹅出版集团在北京签订了“企鹅经典文学”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此为契机,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将双方优秀出版物推向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狼图腾》正是与企鹅出版集团合作,依靠其强大的发行通路和跨国的营销能力,才使得《狼图腾》的神话版图越来越广阔。企鹅(北京)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争表示,他们计划每年会选购四至六本中国作品介绍到国外。

  近两年,政府也开始重视对中国文化的推广。为中国版权的输出提供政府补贴、

出口退税等措施。

  “政府的文化推广计划,比如规定向外国介绍的图书都由政府承担翻译费,这给出版社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世光说。

  企鹅出版社出版人亚当最近和重庆出版社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他说他对中国文学的版权输出很有信心,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作品被他国接受和出版都有一个过程。

  看来,中国当代文学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敏惑,且已制造出了足够多的幻象,这种幻象也为当代文学迈向世界到卖向世界市场提供了同样丰富的想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