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民企博士后工作站:绍兴人才竞争中的手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 03:40 第一财经日报

  赵奕

  “我们每年因为高考输送出去的人才是一列车,但是每年回到绍兴的人才是多少呢?一卡车。”绍兴市委副书记顾秋麟用这个比喻向记者描绘人才争夺的残酷性。

  在长三角地区,也许没有哪个城市像绍兴这样陷入人才的“四面楚歌”。向北,在上海的辐射范围以内;向西,杭州的高校优势和省会优势,让人才趋之若鹜;向东,宁波挟计划单列市和港口优势,也对人才形成强大吸引力,绍兴被围在了中间。

  困则思变。

  同时担任绍兴人才领导小组组长的顾秋麟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绍兴必须正确分析当前的形势,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基于此,绍兴市制定了《2003-2007年人才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到2007年,全市要在现有20.4万人的基础上,新增各类人才15.5万人,占人口比例达到8.1%。

  柔性引进人才

  那么绍兴市有什么优势来实现上述目标呢?

  绍兴市人事局副局长陈树荣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说,绍兴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断琢磨,通过一些措施,能够非常具体地针对人才的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人才能够为绍兴所用。

  例如,在人才引进中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决策灵活的优势,在全市11家民企中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3家,这些工作站为留住高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不少企业还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甚至海外建立了研发中心,利用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就地为企业所用。

  “我们和中国工程院的7位院士都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一块布料的分析,一项技术的攻关,我们这里完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获得包括季国标院士等中国纺织业最权威人士的帮助,他们经常到绍兴来现场指导工作。”顾秋麟向记者介绍说,在外脑引入方面,绍兴已经与国内320所大学建立的联系。

  就在11月9日举行的绍兴市科技工作会议上,还举行了绍兴企业与浙江理工大学的签约仪式,浙江理工大学的108位教授与绍兴的101家企业进行对接,直接为企业提供服务。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文兴告诉记者:“我们在与绍兴进行各项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能直接感受到绍兴企业的高度紧迫感,我们希望积极参与到地方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来。”

  把人才留住

  除通过上述举措引入外脑外,绍兴市也想方设法把人才留在本地发挥作用。

  采访中,记者参观了位于绍兴市袍江区的人才公寓,外地大专以上人才,只要来袍江工作就可以申请入住该公寓。

  以一套建筑面积65平方米的住房为例,袍江人才公寓在人才引入的第一年,仅向其收取每月63元的租金,极大地降低了人才初到本地时安家落户的成本。

  “现在一个本科生,他刚刚到绍兴时月收入可能只有1500元左右,如果一半的收入都用来租房子了,他能够安心在这里工作吗?所以,我强调先不要对人才谈什么发展平台,先解决好人家的后顾之忧。”顾秋麟说。

  除房租外,人才公寓需要的其他支出均有袍江开发区政府承担。这是政府为吸引人才推出的实际措施。

  因此在绍兴市才会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去年到绍兴市党政机关挂职锻炼的7名来自清华、北大、人大的博士后,已经有3人把家属调来绍兴,决定在绍兴扎根发展。而另外4名博士后表示,他们也有可能就“留下不走了”。

  据统计,仅2005年,绍兴市就引进各类人才22000人。而今年6月24日举行的绍兴(上海)人才招聘会上,绍兴14家上市公司、11家博士后流动站、5所院校等1007个职位在上海招聘,当天就有博士17人,硕士及高级职称257人、本科及中级职称552人达成了意向。

  给人才以发展

  “我们把人才吸引来,除了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还要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顾秋麟说,“比如,我们在袍江和城东开发区都搞了博士创业中心,我们有100家以上的企业也自己搞了创业中心,这些中心都给人才提供发挥自己所长的平台。”

  2005年,绍兴市设立的人才转向资金2600万元,企业每培养一名博士,市财政资助2万元;每培养一名硕士,市财政资助1万元;每培养一名本科生,市财政资助3000元。

  “要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平台,干成事的给回报。”顾秋麟表示,这就是绍兴保持人才发展可持续性的秘诀。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