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5年香港最佳大学校长徐立之:为钱奔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 03:01 第一财经日报

  徐立之:为“钱”奔忙

  赵奕

  “你问我的精力在学术、行政管理和募集资金方面该如何分配,不管你怎么问,我都会回答你是各占三分之一。”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说完,就爽朗地笑起来。

  11月上旬,在上海出席香港大学校友会的徐立之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了对时间难以均衡支配的无奈。在执掌香港这所最知名学府4年后,徐立之已经把自己的主要精力从学术上,转移到如何管理大学上来了。

  其中最主要的工作都跟“钱”有关系,随着香港特区政府关于教育的拨款计划再次削减,徐立之成为香港诸多大学校长中,为钱奔忙最多的一位。去年,他被评选为香港最佳校长,与之相对应的是香港大学近年来一系列改革。

  今年是徐立之第一届港大校长任期期满。11月,他刚被宣布继续担任这一职务。

  逐渐收紧的钱袋子

  2002年,徐立之就任港大校长时,为自己制定了目标——带领港大进入世界高校前25强。

  在担任港大校长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行政管理工作,一直潜心科学。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从科研工作转型到管理工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徐立之任校长的这四年期间,港大经历了香港特区政府高等教育经费的大幅压缩。

  一直以来,高额政府拨款让香港高等教育受益匪浅。在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增刊》刊出的2006年世界大学200强排行榜中,香港有四所学校入围。其中香港大学排名最高,位列33位,排名比2005年上升8位。

  与此相对,香港大学每年从特区政府获得的经费也最高,占到8所院校全部经常性补助金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经费削减后,受影响最大的也是香港大学。

  香港的高等教育经费按照学生的人头发放,由学生数量决定其总体规模。近年来的经费削减,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为学生数量的减少。

  谋求世界一流大学位置的港大,需求不仅仅是“人头费”那么简单。作为一所综合型大学,除了普通的教学外,研究经费也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而这笔钱却不能从香港特区政府那里全部获得,必须由港大自己筹措。

  目前,港大的教育投资多元化改革,就把“伸手”的目标从香港特区政府,逐步扩大到慈善团体、工商界和个人投资、捐资。

  徐立之对于目前港大的基金规模还是不太满意。“我们现在有十多亿港元的规模,但是跟哈佛、耶鲁等学校相比,我们就逊色太多了。而且他们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在20%以上,他们每年通过基金的回报就多过特区政府的拨款。”

  目前,港大各种基金的总额截至去年底为12亿港元,投资回报在7%左右,徐立之觉得投资的胆子还可以放大一些。

  而香港诸多大学校长在面对经费裁减时,都表现出不凡筹款能力。徐立之在履新后18个月就筹得6亿港元,成为诸多校长中的佼佼者。

  绝不出卖学科

  “大学筹款不是去讨钱,不能靠强调自己如何穷而博取别人的可怜,这不是支撑长远发展的好办法。而是应该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宣传,告诉大家我们所做的就是将来社会所需要的。帮助我们就是在帮助你自己。”徐立之介绍说。

  记者在介绍港大捐助情况的杂志中发现,几乎每个与捐赠有关的场合,徐立之都争取到场。他强调,大学一定要与社会联络,但感动、说服别人的前提是要有很好的计划,并为这个计划做好包装。

  其中一个举措就是推出明德教授职位。香港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格物”。徐立之来到港大后,倡导成立一系列“明德教授基金”,由知名企业家来对港大最好的教席进行冠名。

  捐款人只要捐款至少2000万港元,便可在指定教授衔前冠上自己的名字。现有的明德教授席,包括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等8个教席,而已经表示愿意捐款的还有15位企业家,不久教席将增加到23个。凡是某一教席的明德教授,基金每年产生100万港元利息将作为其科研经费。

  但是,与企业家打交道,让人不能不怀疑港大独立的研究精神会受到商业利益的左右。事实上,2005年在李嘉诚向港大捐助10亿港元,徐立之表示将以李嘉诚的名义来命名港大医学院时,他就受到了港大校友的联名谴责,认为其“出卖港大传统”。

  对此,徐立之向记者表示:“一说到合作呢,有些人就有疑问,是不是把学科卖给这些捐款的人呢。其实,我们的政策规定很仔细,捐款人不能够干预学术的发展和自由,学术捐助不是看成果的,而是长期投入的结果,我们衡量一个学校好不好,必须看长期的努力。”

  在过去四年内,港大校友的全球通讯簿和联络都逐渐建立起来;同时,为迎接港大建校100周年,100亿港元的校区扩建计划也在推进。后者,无形之中为徐立之压上了35亿港元的筹款重担,剩下的部分将由香港特区政府承担。

  上任伊始,徐立之曾表示:“大学不能太依赖政府投入。港大的经费60%来自公共机构,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多元化的融资使年收入的50%自给。”4年来,他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对话徐立之

  除了对外谋求更多的捐助,徐立之还针对校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针对原有的香港教员的晋升制度。

  《第一财经日报》:校友的捐赠对于港大是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立之:校友对于学校的帮助,不仅仅是捐款,而且可以为在校学生开座谈会,甚至在晚上带学生出去吃饭,这是我们大学全面教育的一部分。不一定需要金钱,也可以通过花时间的方式来为学校作贡献。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对外希望获得捐赠外,港大内部有哪些改革措施?如何解决教职员工的反对意见?

  徐立之:最近学校的人事有了很大的改变。香港的大学教师先是根据学历定薪水;然后看从业多少年;之后按照年数,不断地加薪。变成“长工”的香港教员,要辞退他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他是公务员。

  现在,我们能不能在审核他的加薪申请时,看他的表现呢?表现不好,就不给加薪。

  大学削减经费跟公司生意不好要减薪,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鼓励他们申请加薪。但是,也会遇到意见,毕竟会影响到一些人的收入。

  首先,所有教员原先定下的职位和薪资都不会改动,只是将来申请时,会按照业绩来考评。即便是考评,也是相当温和的。每位教员为自己下一年度的工作制定一个目标。然后,学校的第三方评审委员在年终时进行评审,看看这个目标有没有实现,再结合这位教员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被邀请讲学的次数,就可以给出评价。

  《第一财经日报》:一些基础学科和社会学科很难在短时间内出成果,港大如何保证这种考评标准不是急功近利的呢?

  徐立之:不是看某个学科是不是很快出成果,比如他们想改良某个学科的教学方式,我们就鼓励他,奖励他,当然要看是否是战略性、创新性的改良,不是随便什么项目都能够拿到钱。

  例如社会学院,在他们去年制定的计划中有一项是邀请社会工作者与学生进行交流,评审委员会没有看到什么论文或者其他成果,但是新教学方式的效果很好,所以教员依然通过了评审,而且他们进一步申请的研究经费,校方也批准了。

  徐立之

  ● 出生在上海,在香港长大

  ● 1972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理学学士

  ● 197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

  ● 1979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 曾任多伦多病童

医院研究中心遗传学及基因生物工程计划的主管兼首席遗传学家等

  ● 2002年就任香港大学校长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