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老年公寓市场 鏖战拉开帷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 11:49 《时代信报》

  第二届中国老年博览会将于明日在我市隆重开幕。据本报记者事前得到的消息,在本界博览会上,可望有一大批修建老年公寓的投资定单成交。

  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服务行业正被投资者看好,目前重庆已有数座老年公寓在建,多家民营老年公寓以及政府福利机构早已加速了扩建的步伐。

  谁能在“银发市场”占得先机?一场抢滩老年市场的鏖斗硝烟正浓浓燃起。

  信报记者 代峥 报道 

  当秦定波算出重庆市老年人的潜在消费能力有近100亿时,着实吓了一跳。

  秦定波是重庆市委老干部局(以下简称老干局)副局长,11月16日,在位于市政府综合办公楼的办公室里,他略显激动地为记者形容算出这个数据时的心情。

  然而,与这100亿潜在市场不相称的,是目前全市老年产业的薄弱。据来自市老干局的统计数据,重庆市养老机构现有不到4万张床位,每100人拥有不足1张,而在欧洲发达国家这一数据至少是12张。

  巨大的消费市场与短缺的供给现状,恰是先知先觉者的良机。基于这样的现实,作为“资深”老年工作者,秦定波酝酿已久的“老年产业特色街”项目正在悄然实施。

  供不应求的老年市场

  秦定波用“严重供不应求”来形容重庆老年服务机构的市场状况。他的这番论断在记者连续三天的调查采访过程中,得到了些许印证。

  11月20日中午,在渝北区桂湖旁边一座老年公寓的接待室,张婆婆和女儿正焦急地等待着工作人员安排房间。

  “要不是昨天恰好有老人退了房,否则根本没有床位”,这位姓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是我打电话通知老人的家属,他们才赶过来的。”

  满头银发的张婆婆今年92岁,在家中实在无人照料。她的女儿对记者说:“她一个人住的话,光是房租和请保姆就是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老人想换个环境要退房相当麻烦,跟保姆相处久了也常闹得意见不合,老年公寓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座老年公寓是由一个

房地产经营者投资兴建,目前有200余张床位,

  与桂湖旁的老年公寓不同,同样位于渝北区的梦园老年公寓,由渝北区龙溪街道修建。记者在公寓管理办公室的墙上看到,小纸牌上写着入住老人的名字,密密麻麻地挂了一大片,该公寓63个房间基本上都住满了。公寓负责人李茂向记者透露,一般来说,只要有老人退房腾出了床位,不出两天就会另有人入住。

  重庆市民政局下属的三所福利院属于官方养老机构,分布在巴南区、歌乐山等地,离主城区较远,但是入住率仍然常年居高不下。11月19日,在巴南区花溪河畔,重庆市第一福利院院长傅金国用“爆满”二字概括了老人的入住情况。他告诉记者:“院里正在修建一座能容纳200张床位的新楼,但尚未峻工就已有160多个老人前来预订。”

  在旺盛需求的背后

  秦定波所说的100亿潜在市场并非凭空得来。

  “全国1.43亿60岁以上老人的可支配收入为6000亿元,重庆市约有430万老年人口,按所占比例平均算下来,有近200亿,而全市城镇老年人已有的消费额占全市社会零总额的10%,有100亿元左右,两个数字相减表明,还有近100亿的市场没有被挖掘出来。”

  在重庆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一份《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意见》中,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目前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429.8万人,占总人口的13.84%,高于全国平均数,其中有42%为“空巢”老人。

  文件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将新增养老床位2.7万张,力争使平均每百名城市老人拥有床位2张。

  其中通过改、扩建市级8个福利事业单位和区县福利单位的设施,将完成新增一万张床位的目标。而另外一大半——新增1.7万张床位,则需要吸引社会资金兴建民营福利机构。

  “福利事业光靠政府不行。”秦定波说,“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根本无法同时照顾几个老人,如果还不抓紧建设,这么庞大的老年人口,明天上哪儿养老去啊。”

  。

  尚未成熟的商业模式

  银发市场的商机如同满池跳跃的鱼,投资者是否找到了捕鱼之法?

  在桂湖老年公寓,记者看到,工人正在抓紧安装一部电梯,这是考虑到老年人爬楼不方便才新增的施工项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板当初并没有想到公寓这么火爆,上个月又追加了100多万元安装观光电梯。开业9个月以来,由于人满为患,不得不在公寓楼顶加盖了第七层,总投资将近千万。

  然而,公寓总床位数为196张,每位老人一个月的基本费用是680元,其中包括420的床位费和260元的伙食费。每个老人的室内还带有厨房、卫生间,并配有电饭煲、电热水器、电视等电器。

  除了这每月的680元,该公寓不再收取其他费用,即使所有的床位住满,每个月也只有13万余元的营业收入。与固定成本相抵之后,略有赢利。公寓老板向记者表示:“年底我们就要涨价。”

  梦园老年公寓是一栋三层楼的建筑,可接收140余名老人。记者从挂在墙上的服务项目表看到,收费标准依据服务内容和护理级别不同从750元至1660元不等。负责人李茂告诉记者,虽然建设费用是政府出钱,比起民营老年公寓,就少了不少负担。但是各项收入依然是仅仅能与支出持平。

  重庆市第一福利院的收费标准更低,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入住一个床位的费用仅320元,一个月伙食费也只需交纳100多元。

  在看似火爆的局面背后,是老年公寓运作模式的不尽完善。投资大,回收期长,是困绕投资者的难题。这些养老机构能够满足老人的,也仅仅是在吃、住上的需求。

  这并不代表老年人只需要这些。“我们希望拓宽产业链,来改善这种现状。”傅金国向记者介绍他的想法,在第一福利院,一个精神康复中心正在兴建,一座医院也正在争取相关单位的批准。

  老年产业链呼之欲出

  基于对市场现状的把握,秦定波提出了打造“老年产业特色街”的概念。

  在渝北区民安大道,也就是重庆市民政局、老年活动中心以及福彩中心的所在地,秦定波的构想,即将在这条方圆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变为现实。

  2007年,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供老人居住、休闲、娱乐的“老”字号社区。同时,该区域紧挨龙头寺火车站,且与机场相毗邻,具备发达的交通和物流运输条件,发展老年用品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条完备的老年产业链呼之欲出。

  11月23日在第二届中国老年产业博览会上,来自日本和北京等地区的投资者将赴渝与重庆市民政局和南岸区政府洽谈合作事宜。据介绍,今后,养老机构将实现全国联网,老人可根据需求实现“候鸟”式居住,比如,老人可以到海南、云南过冬,又能够去北方城市

避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