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大国乙醇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1日 15:43 《商务周刊》杂志

  燃料乙醇直接打通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农民成了“新能源”提供者,这为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新能源由梦想成为现实的可能。

  在全球兴起的新能源战略竞赛席卷下,中国的燃料乙醇顺势而起,并沿着一张未来15年的生物质能源路线图高歌猛进。耕地、口粮、工业、能源……原本似并不直接相关的生产要素和提供者,正在一个政府主导的半封闭空间内融合、竞争

  □记者 商思林

  10月18日,中粮集团主题为“新标志、新能量、新中粮”的新标识新闻发布会上,中粮掌门人宁高宁在隐身修炼两年后终于公开露面。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正是100多家央企进行资源重组和主业定位的关键时期,从华润空降中粮任董事长的宁高宁寡言而多行,中粮也频频出手,将中国土畜进出口集团、新疆

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中谷集团、华润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酒精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纳入。但首次公开露面的宁高宁并未借换标之机向人们展示新中粮整体战略,而是主打了一张生物能源牌。

  发布会上,唯一出席现场的中粮事业部级领导是岳国君。43岁的岳担任中粮集团生化能源事业部总经理,他负责的生化能源事业部的前身是2005年12月中粮收购华润生化和华润酒精后成立的玉米加工事业部,而岳本人原是中国生物质燃料“黄埔军校”——位于黑龙江的华润酒精公司负责人。与他同时从哈尔滨空降到中粮总部的生化专业人员还有20多人,他们将是未来中粮能源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者。

  当天,中粮远在广西北海以木薯为原料的4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也宣布正式开工。实际上,在此前的半年多时间里,中粮分别与内蒙古、河北、湖北、山东四省政府部门签订了投资额达50多亿元、年产75万吨燃料乙醇的项目协议。据中粮生化部向本刊透露,中粮另有几个项目也处在前期论证之中。

  岳国君告诉《商务周刊》,中粮的目标是通过原材料产地布局、与大能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以及企业并购,在未来3年内实现生产燃料乙醇245万吨,在“十一五”期间的最终目标是310万吨。为此,中粮将在5年内投入100亿元。

  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9个省试点了E10乙醇汽油(在汽油中掺入10%的纯度达99.9%以上的酒精)的封闭运行。2005年,全国4个定点生产厂共生产燃料乙醇102万吨。

  宁高宁透露,中粮有意成为国家燃料乙醇行业战略谋划的参与者和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执行主体,同时借助这个平台,中粮集团实现对以外贸为主导的商业模式的重塑,向国际粮食巨头ADM和嘉吉那种集贸易、加工、生物化工为一体的标杆模式转变。

  这场露面的两周后,宁高宁率领中粮集团中层以上干部50多人,浩浩荡荡来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黑龙江肇东市,为华润酒精改名为中粮酒精揭牌。

  高层提速

  中粮集团宣布中粮百亿新能源计划前的一周,即2006年10月12日,在北京永兴花园酒店,一场决定乙醇汽油战略地位的讨论已经持续了整整4天,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工程院、中石化、中石油等相关领导人都参加了会议。讨论的结果将最终形成《变性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乙醇汽油的未来走向最终在这次讨论后盖棺定论,知情人无不对规划所呈现出来的宏伟蓝图感到兴奋。

  有与会者向《商务周刊》透露,国家“十一五”期间乙醇汽油的使用将从“十五”(2001-2005)期间的9个省市试点转为除西藏、青海、宁夏、山西、甘肃外的全国地区推广。为此,预计“十一五”末燃料乙醇的年产量将达到500万吨。

  2005年,中国的汽油消费量总计为4366万吨,预计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按照10%的乙醇添加量,中国的乙醇汽油将达到5000万吨,这意味着全国80%以上的汽车要在5年之内使用这种“带酒精的汽油”。

  此前,燃料乙醇已经经过了两个阶段近5年的系统试点。2002年6月30日起,郑州、哈尔滨、洛阳、南阳、肇东等5个城市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工作。

  2004年4月,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等八部委下发《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十五”期间,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及湖北、山东、河北、江苏四省的27个市实现了燃料乙醇汽油封闭运行。

  在发改委的布局下,燃料乙醇的产量呈现几何增长。2003年燃料乙醇全国的产量只有7万吨,2004年达到20万吨,在扩大试点后的2005年达到75万吨,预计2006年将超过110万吨。在总结燃料乙醇的试点工作时,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两部门领导都认为推广燃料乙醇在替代能源、缓解环境压力、促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具有战略意义。

  虽然如此,本应该在2004年就实现封闭运行的安徽省直到2005年4月份才完成,其原因就是有关燃料乙醇“与民争粮”的议论让该省发改委有意控制节奏,以观察黑龙江和吉林是否存在“与民争粮”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燃料乙醇突然加速,实际上与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一场更大范围的新能源竞赛有关。

  去年8月布什签署的美国《新能源法》中规划,到2012年,美国燃料乙醇产量将达到2300万吨。美国2001年还只生产了500万吨燃料乙醇,到2005年时就已经达到1200万吨。今年1月份,布什发表国情咨文讲话,再次重申了发展燃料乙醇替代部分石油的决心。

  “美国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使用石油,就像一个吸毒者上瘾了一样。我们有一个伟大的计划,到2025年我们要用我们的科技来替代75%的中东石油。”布什的讲话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影响很大。

  国家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领导小组专家,中国石化公司巡视员乔映宾告诉记者:“2001年,美国只有19个州使用乙醇汽油,现在已经扩大到41个州。”同时,美国加大了对生产燃料乙醇最具发展空间的纤维素技术的扶持力度,目标是到2012年用纤维素原材料实现工业化生产75万吨燃料乙醇。

  而最早发展燃料乙醇的巴西则通过立法、制定标准和政策补贴等手段,推动以该国丰富的甘蔗资源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2005年,该国燃料乙醇产量近13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3%,其汽油发动机车辆全部使用乙醇汽油E25,同时还有上百万辆以100%乙醇作燃料的汽车跑在全国的大街上。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副主任李十中指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唤起了对生物燃料代替石油的研究,美国和巴西用玉米和甘蔗生产燃料乙醇获得成功;到世纪交替之际,随着化石能源的渐趋枯竭,以及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环境的需要,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成为各主要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巴西和美国之后,欧盟、日本、巴西、加拿大、印度等也争先恐后地投入到这场国际竞赛。

  “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制订自己的新能源政策,我们不能再犹豫不前。”乔映宾告诉记者,200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3%,预测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其中石油需求约5亿吨;全国汽车保有量可能达到1.5亿辆,交通耗油将占全国石油总消耗量的50%以上;2005-2020年交通耗油增量占全国石油总消耗增量的近90%。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燃料乙醇,在2006年被迅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月20日,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国家发改委向温家宝总理汇报了生物质能源试点情况以及下一步发展方向。同时,两院院士石元春就未来能源的研究课题向温家宝总理进行了专题汇报。汇报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新能源战略,并建议我国尽快将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列入国家的能源战略。

  石元春的课题勾勒出未来生物质能源的前景:每年利用全国50%的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以及约550万公顷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转化工厂,其生产能力可相当于5000万吨石油的年生产能力,相当于一个大庆(年产4800万吨),或2004年全国石油总产量的29%,净进口量的35%。

  “温总理听得很认真,并提了很多具体问题,最后说‘早觉悟,早行动’,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补充了一句:‘早见效’。”一位与会者透露,这九个字是成为燃料乙醇再次加速的关键因素。

  参与《变性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和石油替代能源相比,燃料乙醇在中国发展最早,并经过系统有序的试点,市场规模较大,在政策法规、组织管理、生产供应、市场销售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在能源替代、环境保护和振兴农业三方面都具有突出作用。

  既有现实基础,又具有综合发展价值,燃料乙醇得到了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的高度认可,并最终确定为中国中长期新能源战略中的重点发展方向。

  15年路线图

  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召集各试点省发改委、财政厅、中石油、中石化及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天冠集团、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这四家变性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开会讨论拟正式上报国务院的《燃料乙醇试点工作总结以及下一步发展方案》。与会者认为,“十一五”期间发展600万吨的燃料乙醇不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正是这次达成广泛共识的会议,形成了《专项规划》的基础内容。

  据记者了解,按照《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生产6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500万吨,生物柴油100万吨;到2020年,生产20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1500万吨。

  《专项规划》里描绘的最乐观的蓝图是:如果资源得到保证,可以提高目标,“十一五”期间生产600万-1000万吨燃料乙醇,到2020年生产2000万-3000万吨。

  但与总量的爆炸式增长相反,目前作为绝对主流的粮食生产燃料乙醇产量,在2020年之前被限制在150万吨以下,尚不到那时燃料乙醇规划总产量的1%。

  2005年,国内四大燃料乙醇定点生产厂的产量总计已经达到102万吨。这意味着,150万吨基本上就是四大定点厂的自然增长数字。“国家现在已经不批粮食生产酒精的项目了。”正在领导属下扩建三期15万吨工程的华润酒精总经理刘文信告诉记者,这可能是国家最后一个粮食酒精项目。

  扣除限制发展的粮食生产燃料乙醇,未来5年还有350万吨左右的非粮生产燃料乙醇发展空间,《规划》中鼓励发展以木薯、甘蔗、红薯、甜高粱等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并对各种原料的年加工量和产业布局进行了详细规划。据记者了解,四大定点燃料乙醇生产厂目前的非粮乙醇产量为0,其间蕴藏的巨大商业机会不言而喻。

  《专项规划》专门对代表燃料乙醇发展方向的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做出规划,“十一五”期间要投入几十个亿财政资金扶持纤维素乙醇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并在税费方面进行减免。

  此外,政府对燃料乙醇产业的优惠政策将包括:实施弹性亏损补贴以防止石油等能源价格差价产生的产业风险,实行原料基地建设补助与示范性补助,多种税收优惠如返还增值税、减免燃油税等。

  据国家农业部提供的数据,中国秸秆资源量达6亿吨,目前有3亿吨用于薪柴燃料的消耗,其余均被焚烧;而林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林业废弃物资源量8亿吨,其中工业消耗5亿吨,有3亿吨亟待开发利用。按照美国每4吨秸秆出产1吨乙醇的技术水平,这些原料将能生产1.5亿吨燃料乙醇。如果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获得突破进展,实现工业化生产,则对突破我国资源瓶颈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抢当酒精巨头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今年4月份,岳国君率队离开黑龙江,由华润酒精和吉林生化两家生产企业的管理者,转变为中粮图谋新能源的全国布局者。与此同时,黑龙江的这块根据地不断向全国各地的项目输送一整套包括项目经理、采购、财务、技术等打包的生产管理团队,以在全国复制华润酒精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模式。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往全国输送了130多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华润酒精成为中粮生物质能源产业的黄埔军校。”华润酒精现任总经理刘文信告诉记者。

  刘文信是在今年4月华润酒精高层集体调到北京中粮总部时升任总经理的,与他同期提拔的还包括一位副总经理和四位总经理助理,他们此前多是部门经理,在他们被提拔后不久,一批更年轻的人填补了他们原来的位置。

  被派出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采购人员,他们奔赴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摸清当地适宜生产燃料乙醇的原料情况。

  “我们的战略是以原料产地为轴心进行快速战略布局,这决定着我们的成败。”刘文信向记者透露,发改委今后将把企业是否具有原料基地作为行业准入的必要条件,他们的采购人员早已把在全国各地摸底的情况汇报给生化能源事业部,事业部据此做出原料布局的选择:中粮在内蒙古和当地政府签订用甜高粱和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协议,在河北是红薯,在山东则选用甜高粱。

  在中粮的布局中,虽然现在只有广西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准。但由于中粮与当地政府都签有排他性协议,一轮跑马圈地下来,在生产基地这个“必要条件”上抢得了先机。而在下一步的规划中,中粮将从“中粮国际”(H506)中分拆出以农产品加工、生物燃料、生化业务为主的“中国粮油”在香港独立挂牌上市。

  在中粮快速布局的同时,传统化石能源两巨头中石油、中石化,也不甘心在新能源布局中落后。

  实际上,中粮与中石化在燃料乙醇的发展上已经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记者从中石化有关部门了解到,新开工建设的广西4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中,中石化也占有15%的股份。在中粮规划的其他版图上,只要是中石化销售渠道占主体的地方,中石化都会在项目上投资入股。二者达成的合作意向还包括,在中粮同样着重发展的生物化工领域,中石化也会跟进做下游产品开发。

  另外,中石化在河南天冠和安徽丰原这两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各占股20%。而中石油在目前产量最大的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中居于60%股份的控股地位。在中国下一步新的燃料乙醇布点中,它们仍将扮演主要角色。

  “中石油和中石化虽然刚进入这个领域,但其覆盖全国的销售网决定了他们依然是行业内的龙头。而他们的积极参与,实际上也是燃料乙醇得以快速推广的重要因素。”岳国君表示。

  中国最大的玉米加工企业之一峻煌生化科技集团执行主席兼总裁孙贵吉最近透露,中国今年预计将发放六张燃料乙醇生产许可。他们在争取牌照方面处于有利地位,有信心获取一张许可。

  但直接申请新牌照显然不如直接并购现有的四大定点生产厂更容易。并购的最大主角依然是中粮。据记者了解,中粮与四大定点燃料乙醇生产厂的吉林燃料乙醇和安徽丰原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接触和谈判。

  另一个定点企业河南天冠也陷入并购传闻。有传闻称,上市公司G中化已经和河南天冠进行了3个月的谈判。并签署了收购意向协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燃料乙醇扩张规模需要大量资金,河南天冠将以增资扩股形式引入外来资本,拟出售51%的控股权。

  而代表未来燃料乙醇最先进方向的纤维素技术更是进入空前竞争的状态。

  10月20日,丹麦诺维信全球总裁来到中粮在肇东的纤维素中试车间。这个一年前还在诺维信全球项目中排名末尾的项目已经一跃升至第一名,被诺维信寄希望成为生物酶技术走出试验室,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代表作。

  “外方看好了中国的丰富秸秆资源,也非常想成为中粮全国布局中的合作伙伴。”华润酒精总经理刘文信介绍,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在积极研究纤维素乙醇的产业化。但现在来看,丹麦的诺维信和美国的杰能科占据了全世界生物酶市场的65%,其技术处于领先水平,并对生物酶的研发路径进行了专利保护。

  9月份,河南天冠年产3000吨的纤维乙醇项目在河南镇平县奠基,天冠称这是国内首条千吨级纤维乙醇产业化试验生产线。

  几乎同时,山东泽生生物科技优先公司宣布他们首创秸秆无污染爆破技术,并在固态菌种发酵方面做出突破,将建成年产3000吨的纤维素乙醇示范工程。

  10月,上海天之冠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也合作完成纤维素生产中试,并尝试建造年产5000吨的生产线。

  据对国内纤维素生产多次进行调研的乔映宾介绍,还有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以及林业部下属部门等多家科研单位与企业结成合作伙伴,研究纤维素乙醇的工业化生产。

  据诺维信公司介绍,作为工业化生产中的主要成本,生物酶在过去7年中的价格下降了85%多,他们最乐观的估计是在2008年形成规模化生产。刘文信介绍,中粮与诺维信签订了6年的排他性合作协议,他相信依靠先进的技术,中粮将在这一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一旦产业化生产成熟,我们将在全国建立10个年产5万吨的纤维素生产基地。到那时我们已经成规模了,排他性协议即使过期,别人也很难再赶上了。”刘文信介绍,目前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都已经过关,但其中用于纤维素发酵的生物酶价格过高,使每吨燃料乙醇的成本在6500元/吨,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负责中粮纤维素生产协调的袁处长每周都要向黑龙江财政厅汇报纤维素工业化生产的进程。他透露,目前中粮已经完成纤维素乙醇的中试,具有5000吨的产能,同时正尝试年产5万吨的可行性分析。袁透露:“财政部门曾表示,一旦工业化生产成功,将补贴给我们所有前期的投入。”

  “中国在生物质利用的关键技术方面,如木质纤维素水解、微生物利用、生物反应器与产品提纯技术等,已取得重大进展,可以在此新兴产业上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国家应在政策方面提供更多专项支持。”李十中指出,《专项规划》中对纤维素燃料乙醇的规划必将激发国内企业的研究潜力,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优秀的企业能够进入这个之前封闭的圈子。

  从完全封闭到半封闭

  “在东北的黑龙江和吉林,有很多民营企业具备非常强的乙醇生产能力,在四川用红薯、在广西用木薯生产乙醇的企业也很多,但他们的乙醇却无法进入市场销售。”作为燃料乙醇方面的权威,乔映宾经常接到全国各地企业打来的电话,其中大多询问如何进入这个诱人的领域。

  乔映宾介绍,此前进行的燃料乙醇推广工作,遵循“行业准入,定点生产,定向流通”的原则。国家发改委19号文件中的政府核准项目目录中第七大项规定,燃料乙醇项目需要通过国家主管部门核准。经过审批后的项目所生产燃料乙醇,也是定向供给中石油、中石化,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进行试点。

  以华润酒精为例,刘文信介绍,其25万吨酒精可以完全转换成燃料乙醇,但由于2004年开始试点时规定华润酒精只能供应黑龙江一省的燃料乙醇,而且乙醇汽油的组配和销售由中石油完成。因此其燃料乙醇的产量完全取决于所在封闭区域的汽油消费量。而其他乙醇生产厂家如果没有发改委的审批,根本进不了销售渠道。

  面对未来5年内每年100万吨的增长空间,燃料乙醇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的态度令人期待。在乙醇汽油加速的同时,市场化的松动信号也逐渐传递出来。

  按发改委规定,四大定点企业生产的燃料乙醇按4782元/吨卖给中石油(国家90号汽油出厂价乘以0.9111的系数计算所得),而燃料乙醇加工成本近5000元/吨。其间的亏损由财政部根据“不亏微利”的原则给与补贴。自2002年试点以来,4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共减免两税1.9亿元;中央财政共拨付亏损补贴20亿元。

  但从2006年开始,四家定点单位将实行固定补贴,补贴额为1373元/吨。业内专家认为,此举有意刺激企业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是燃料乙醇走向市场化的开始。

  “我们现在正在积极建立行业内最低成本的物耗模型,相信2年后即使不补贴也可以承受。”华润酒精厂生产技术处处长林明告诉记者,发改委规定的财政补贴期为5年,而且补贴呈逐年递减,到2008年有望完全取消补贴。更关键的是,补贴取消后,乙醇的价格有望取消政府定价,而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

  “只要在流通环节上和中石油、中石化一个价,我一分钱都不用补。”岳国君介绍,他们的美国同行在乙醇与汽油同价的前提下,每吨仑乙醇有接近200美元的利润。他希望取消补贴的同时,乙醇的价格也应该与市场同步,而不是再乘以0.911的系数。

  价格只是市场化的最后一个环节。企业更关注的是“准入”门槛的高低。

  9月份的一次生物质能源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司长刘铁南透露,将公布的准入大致有七大原则:1.因地制宜,非粮为主;2.能源替代,能化并举;3.自主创新;4.清洁生产,循环经济;5.合理布局,留有余地;6.统一规划,业主招标,择优选拔;7.政策支持,市场推动。

  “整个政策比试点时期更倾向于市场化。”一位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认为,7大原则对于想进入燃料乙醇行业的企业来说敞开一扇门。

  7大原则中,统一规划和择优选拔被认为是改变审批模式的标志。这位专家指出,这意味着审批将规范成具体的软硬件指标,包括企业的规模、资源、技术、环保和能耗等等都有一个基本的门槛,在此门槛的基础上进行业主招标,谁的综合指标优秀,谁获得牌照。

  “要知道这毕竟是一种能源,不能完全放开。必须保证生产供给的稳定性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应该明确行业的准入技术门槛。”乔映宾透露,目前发改委已经根据四大试点企业的生产情况制定了一套技术标准。同时,根据“因地制宜,非粮为主”原则,发改委对扩大推广省份的原材料规模进行了摸底,规定了各省燃料乙醇的生产规模和销售范围。生产企业是否在上述范围内拥有原料供应基地,将是行业准入的重要条件。

  2006年8月2—4日,广西发改委组织评审组对北海木薯燃料乙醇工程投资主体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总资产、产品方案、营业额、资信等级、项目自有资金、原料保障程度、销售网络、行业经验、发展战略、工业技术水平、环境保护、综合利用等12个方面。最终中粮在23家企业中排名第一位,得到评审组的推荐上报发改委,并通过发改委审批。

  “虽然最终还是审批,但此次评审是国家将来要采取的业主招标制的一个试验。为‘十一五’扩大燃料乙醇试点范围选择投资主体奠定了基础。”广西发改委一位官员透露。

  “我们更喜欢招标制,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参与编制《专项规划》,对未来产业政策理解透彻且动作迅速的岳国君,虽然得到了扩大试点之后的第一张准入牌照,但他认为,如果实行招标制,华润酒精作为中国燃料乙醇最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拥有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加入中粮集团后又获得了雄厚财力支持,岳认为,如果现在就放开招标,中粮的布局只会比现在更快。

    相关文章:

    黑龙江标本:从一场为了农民的试验开始

    燃料乙醇的一本经济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