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边贸之城东宁:有经验 也有烦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 03:10 中国经济周刊

  1982年早春,沉寂多年的中苏边境贸易全面解禁,“去苏联,卖啥玩意儿都赚钱!”—一夜之间,黑龙江边境的几乎所有口岸城市(地区),都变成了热闹而繁杂的大市场,数不清的边境百姓背起鼓囊囊的背包,一窝蜂地涌进苏联远东地区;廉价的牛仔裤、口香糖、运动衫、羽绒服……在当时的苏联人眼里,这些都是宝贝。

  2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中俄边贸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秋时节,《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访了中俄边境黑龙江段的重点口岸城市(地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了解中俄边贸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当地百姓生活,开始了对中俄边境贸易与合作的见证之旅

  。

  本刊将分四期连续刊载“中俄边贸见证之旅”。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雪莲 ★崔晓林 /东宁报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宿命。远东铁路虽然因为山体坚固而最终没能按照预定的计划修到东宁,但60多年后的今天,黑龙江省东宁县仍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东宁,从字面上来描述,是“东方安宁之地”,但在历史上却几度风雨飘摇,极少平安宁静。如今,东宁又扮演着中俄两国贸易往来,甚至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先生”角色。

  东宁东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139公里,距俄十月区仅25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乌苏里斯克53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旅游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153公里,是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的中心。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东宁人成为黑龙江走出去的先头兵。

  “边贸通”老崔的故事

  在中俄贸易领域,东宁绝对是一个“出经验”的地方,他们所创造的吉信模式、走出去战略、南联北开等经验已经成为了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主要手段。

  “了解对俄边贸情况,在东宁的民营企业家里,老崔是最有发言权的人物之一。”与记者同行的黑龙江省商务厅对俄处副处长刘军介绍说。刘军所说的“老崔”叫崔龙吉,是东宁吉信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

  时间回到1991年,那年冬天,当时还是东宁一家国有企业厂长的崔龙吉,毅然辞职下海。

  “当时不懂俄语,也没有资金,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人家都说我‘胆儿大’。”提起当时的情景,崔龙吉一脸的开心。他告诉记者,从1991年末开始,中俄民间贸易真正火了起来,而他也在俄远东地区挖到了生意场上的“第一桶金”:用不到3000元人民币的牛仔服装赚回来6000多元。

  之后的10多年时间里,崔龙吉在边境不知疲倦地奔波往来,生意也越做越大。如今,他已经是东宁吉信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总、全国人大代表,他创立的“吉信模式”,得到了省市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首肯,并被广泛应用;他本人也因此名声大震。

  东宁县县长孙永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用南方的技术和俄罗斯的公共关系,用半成品进行出口,到俄罗斯进行组装及销售,这就是“吉信模式”。按照这种模式,短短的3年时间,东宁县出现了一大批境外办厂的企业,东宁的贸易格局因此发生了变化,其外贸进出口额,大幅度攀升。2005年,完成进出口总值13.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88% 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71.684万美元,同比增长53%。

  9月15日,记者一行来到吉信集团的木材加工基地。“这些板材都是出口韩国的,需求量很大。”站在现代化的成套加工设备前,崔龙吉兴奋地“炫耀”着自己的企业。“大量进口俄罗斯的木材,在东宁进行深加工,然后再出口美国、日本、韩国,我管这种经营模式叫做‘两头在外’。”

  崔龙吉告诉记者,在做大木材加工项目的同时,他还引进了南方先进的轻工产品加工工艺,并在俄罗斯建起了拥有13条生产线的旅游鞋厂,产品全部在当地销售。对于这种经营模式,崔龙吉称之为 “南联北开”:“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有效减少成品进口俄罗斯的手续,合理规避‘灰色通关’;二是俄有大量的闲置土地,且建厂的用地成本小;三是可以根据俄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的款式、价格,这要比出口成品鞋灵活得多。”目前,吉信集团拥有国内外企业13家,涉及经贸、建筑、木业、旅游、轻工产品加工、运输等多个领域,集团总资产2.4 亿元,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6亿元。

  邹副县长的决心:

  东宁不能只是“中转站”

  然而,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东宁的民间贸易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个“怪圈”。

  9月16日,记者来到累计投资6.9亿元,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东(东宁)—波(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的商品交易中心。

  在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恢弘大气的商品交易中心里,一些店面却卷帘门紧闭,正常营业的店铺也是观者寥寥,整个交易中心显得空旷而沉寂。

  “没有生意做,一部分商家撤了。”对于这种情况,该中心的工作人员显得十分无奈。店里没有俄罗斯游客的光顾,交易中心的停车场上,却停满了装满中国商品、满载俄罗斯游客的大巴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些游客只是从东宁入关,然后深入内地采购,再从东宁回国,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是不在东宁采购,这生意是没法儿做了。”一个在此经商的中年妇女向记者抱怨说。

  “2005年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同期还举办了‘中俄国际商品交易会’。可是,良好的购物环境、优惠的价格和高品质的商品,并没有留住广大俄罗斯游客的脚步。”有关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可以说,和内地及其他口岸比,东宁的商品不但质量上乘,价格也相对低廉,俄罗斯游客根本不用往远走,就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东宁商务局局长赵卫彬告诉记者。

  为了吸引俄罗斯游客,政府可谓煞费苦心,不但规范商家经营行为,还下大力气把好质量关和价格关。甚至在安检、入关通道的设置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将通过“改装”的通道,一直延伸到交易中心,使交易中心成了俄罗斯游客的必经之路。为了增加客流量,交易中心还免费向俄游客发放价值50元的购物卡,“购物卡发下去了,购物、旅游的俄罗斯人增加了不少,但仍有一部分俄罗斯游客依然把东宁当作中转站。购物卡都用在了购买饮料、啤酒和香烟上。”赵卫彬说。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商家认为,俄罗斯人很固执,认“死理”,第一次在某个地方买东西,以后就不会轻易换地方;也有人认为,是东宁的城市功能没有跟上对俄贸易发展的脚步,餐饮、娱乐、旅游要同步跟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来洋“凤凰”。

  东宁县副县长邹云起的看法是:“不管存在什么样的客观原因,究其实质,是我们主观上的努力还不够,工作还不细致。”邹云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县委县政府正在积极商讨对策,以期尽快走出游客变“过客”的怪圈。“要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市场、营造氛围、兴旺人气,总有一天,俄罗斯人会发现,东宁才是他们最应该选择的购物、旅游乐园。”

  地方官的目标:加速对俄贸易,再建一个新东宁

  提起东宁的发展潜力和区域优势,东宁县县长孙永先如数家珍,“近年来,东宁建成了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俄罗斯远东,我们兴建了康吉经济贸易合作区;东宁的鞋业发展迅速,远销莫斯科及俄罗斯全国,东宁人因此而被称为‘黑龙江的温州人’。全县共在俄创办实体24个,总投资7800万美元,涉及鞋业、木材加工、

房地产开发等10多个领域,赴俄劳务人员超过2万人。”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东宁最终明确了“以对俄贸易为先导,以进出口加工业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边境旅游为拉动,做大做强口岸经济,建设沿边工贸旅游城市”的发展思路。说起东宁的发展前景,县委书记陈殿运充满信心,“2005年,我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2.3%和60.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十位,已正式跻身龙江‘十强县’行列。”他表示,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东宁经济将全面开始“弹跳”式的升级发展,到2010年,完成进出口贸易额30亿美元,力争挤身全省对俄经贸与合作战略升级的前列。“我们力争在2007年实现‘经济上再造一个新东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