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隧道股份:走出去天地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 09:52 国际商报

  中国第一条越江隧道、第一条地铁隧道、第一条沉管隧道、第一条用BOT方式建成的越江隧道……这不胜枚举的“第一”好似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隧道股份”)的一张张名片,彰显着公司在中国软土隧道行业的领先优势。然而,有着牢固行业根基的隧道股份并未止步于此,它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即成为施工经营、资产运作和先进制造业并重的复合型企业,而“走出去”就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一步。

  “走出去”之辨

  对于隧道股份的“走出去”历程,人称“地铁少帅”的公司董事长陈彬印象最深的是公司内部关于是否要大投入实施海外工程的争论。隧道股份在国内地铁业界可谓战功赫赫,公司参加了上海轨道交通建设的所有重大项目工程,广州、深圳、南京、天津等地的地铁建设工程中也都留下了它的印迹。1997年,隧道股份有了新的构想,打算拓展海外市场。陈彬回忆说,这个构想在公司内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由于先期投入和风险很大,“走出去”对公司来说意味着重大转变。经过激烈争论后,力主“走出去”的一方占了上风,并确定以新加坡作为公司海外发展的平台和驿站。

  就像盾构机一步步推进一样,隧道股份在新加坡实施了“三步走”战略,并实现了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蜕变:先是纯粹做劳务,然后联合国际知名企业共同施工,如今则成长为当地市场具有较高声誉的承包商。2004年是令隧道人振奋的一年,当时在新加坡有一个项目,竞争对手是日本同行,结果报价较高的隧道股份夺得了金额约20亿元人民币的新加坡地铁环线两个总承包项目。在谈到胜出的原因时,陈彬自豪地说,那主要是因为隧道股份的技术方案先进、合理、科学且符合当地需要。

  在陈彬看来,“诚信”二字是隧道股份在新加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基本法则。新加坡市场尽管工程量不大,但是工程项目的技术含量和国际化程度很高,在这样一个市场和来自各个国家的同行同台竞技,就必须按照国际规则行事。隧道股份接下来计划以新加坡为“桥头堡”,进军两个主要海外市场: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东南亚区域,包括印度、越南、泰国等,以及欧美市场。陈彬分析说,欧美将由路上交通逐渐转为地下交通,这就为隧道股份开辟了新的潜在市场。

  牢守创新之魂

  隧道股份之所以“走出去”的脚步越来越快,主要是得益于强大的“3+1”战略指引,即工程建设、投资业务、现代制造业务加上现代工程服务。作为战略的主要制定者,陈彬侃侃而谈,“在‘3+1’战略规划中,传统主营业务浓缩为两个板块:一是盾构法,二是大型的市政工程。至于为什么定位于这两个方面,则是结合隧道股份自身优势而言的。隧道股份会造桥,会修路,会造高架,也能造高层建筑,具有很强的工程施工能力,而且是国内唯一一家能进行大型软土盾构法施工的单位。”对于公司的行业领先优势,陈彬信心十足,“如果说直径为10至11米的盾构还有一两家可以做的话,14米以上的就仅我们一家,这种独一无二的优势为隧道股份在大型市政工程领域中标创造了条件。”

  在投资开发方面,隧道股份坚持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其投资领域和公司的主营业务方向紧密结合。陈彬为公司设定的未来定位是形成以市政隧道工程施工为核心业务、以投资和纵向一体化产品制造为战略业务、以工程咨询和市政工程养护为新兴业务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的综合

竞争力,确立市政隧道工程领域的优势地位。在隧道股份的利润构成中,投资收益增长很快,权重也比较大,这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公司在投资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据陈彬介绍,隧道股份所进行的基础设施投资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安全,因为业主方是政府,具有良好的信誉;第二是收益非常稳定,毛利率一般在9%至11%左右。例如上海大连路隧道、宁波常洪隧道等,每年都能给公司带来几千万元的稳定投资收益。

  施工企业要有革命性的变化,一是靠设备,二是靠材料,而技术创新则贯穿始终。对此隧道股份有着最深刻的体会。陈彬告诉记者,隧道股份有专门的盾构研发中心,公司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地铁隧道掘进机“先行号”也诞生在隧道股份,这个盾构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与之前的国产地铁盾构不同,“先行号”已经达到了当今的国际水平。陈彬估计到2008年,我国盾构机的需求量能达到500台,之后还会有增长。目前,由隧道股份自主研发的地铁盾构的销售已经打开局面,钢模产品也已销售到中国台湾、
马来西亚
、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先行号”地铁隧道掘进机更是引来国内众多用户,截至今年6月已销售了22台。

  尽管隧道股份也面临着困扰大多数“走出去”企业的资金、人才短缺问题,但是,在行之有效的战略指引下,陈彬仍是信心百倍地告诉记者,“隧道股份完全有能力在2010年达到100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借助“走出去”,隧道股份走出了更广阔的天地。

本报记者 王静媛 刘霄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