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杂志:贸易新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 13:29 《财经》杂志

  五年长跑之后,对中国的考验并未结束。更强大的外部竞争、更多的贸易纠纷,更直接的开放要价压力将扑面而来。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接受《财经》专访,传达了这一信息

  □ 本刊记者 楼夷 发自北京 本刊特派记者 李昕 发自美国首都华盛顿

  11月6日下午,在北京东方君悦酒店17层的套房中,刚刚抵京的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接受了《财经》杂志的独家专访,阐释中欧经贸关系的前景展望。两天后,在美国首都华盛顿14街的办公室里,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面对《财经》记者,畅谈他即将成行的赴京之旅。

  曼德尔森将赴成都参加2006年中欧投资贸易洽谈会。这个中欧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贸洽谈活动,迎来了欧盟25个成员国八大行业近400家企业,以及中国515家企业代表。古铁雷斯则将率领一个大规模商务代表团访华,通信、机械、保险等行业的25家美国大企业代表列席其间。

  五年前的12月11日,中国入世。如今,大部分关税或者非关税壁垒都已取消,国内法律法规的清理基本完成;到今年12月,交通等敏感行业也将全面开放。除电信业等极少数行业,大部分承诺都走到了五年过渡期的终点。

  经历了起步于2001年岁末的五年长跑之后,对中国的考验并未结束。更强大的外部竞争、更多的贸易纠纷,更直接的开放要价压力,扑面而来。

  什么样的大国?

  今年2月,美方发布了名为“美中贸易关系:进入更大责任和执法新阶段”的报告。这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美国就其对华贸易政策发表的第一份全面评估报告。10月,欧盟则发布了自1985年以来第一份对华贸易政策文件,名为“更接近的伙伴,增长的责任,中欧贸易和投资政策文件”。

  提出贸易新政策的背景,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上述最新的对华贸易政策文件中,美方称“中国的崛起重新定义了世界贸易体系,对于中国、美国、东亚以及世界经济政治带来深刻影响”,欧盟也表示,“中国的规模和巨大增长给全球政治和贸易深远影响”,并且视中国为“欧盟贸易政策的最大挑战”。

  不过,在中国是威胁还是机遇这一国际舆论长期争论的问题上,欧美一致选择了“机遇”。美方认为,美国消费者和企业都从中美贸易受益匪浅,而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更旗帜鲜明地表示,“中国是全球化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威胁”。

  对于来自国际的高度评价,中方的自我认知则相对低调。在国际场合,中国领导人和商务部负责人多次强调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今年10月中国商务部发布的《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而非“强国”,尤其是外贸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出口竞争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价格优势,“贸易利益与贸易规模不相称”。

  “比较客观的评价是,中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对《财经》记者表示。

  围绕中国大国地位争论的实质是,应不应该给中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欧美看来,中国既然已经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就必须尽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义务。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到2010年将成为第一大贸易国。”曼德尔森告诉《财经》,他承认中国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开放程度超过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但他强调,因为经济迅猛增长,中国已经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当你领先时,你就不能只享受收益,而应该承担作为领先大国相应的责任。”

  清算过渡期

  责任的核心之一,就是严格和充分地履行入世承诺。

  每年临近12月11日时,欧美均会发布报告,评价中国入世承诺的执行情况。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逐步履行,尤其是过渡期结束,欧美在给予总体肯定的同时,“火力”越来越集中在电信、金融等服务业和知识产权等少数部分。

  曼德尔森承认,中国履行承诺的情况总体来说“公平”,但在某些领域存在严重的“黑点”。“比如在银行业方面,虽然中国承诺开放,但是资本金门槛、地域限制等依然存在,建筑业也存在问题。这不能说是充分履行了中国的入世承诺。”

  这一观点,已充分体现在最新发布的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文件中。该文件列出了一份中欧贸易中的壁垒和“不公平的竞争”的清单,包括在钢铁等少数行业上还存在高关税,卫生检疫等非关税壁垒不断增加,政府采购市场不开放,对于外资依然有投资限制和歧视性政策;在竞争环境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则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国企的政府补贴、汇率、环境保护监管对中外企业不一致,对外大量寻求能源的同时限制国内自然资源出口等等。

  古铁雷斯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的口吻相对温和。他认为,中国在入世承诺执行的“许多事情都做对了”,但没有履行承诺“尚存”。他强调,正因为中国对大多数承诺的扎实履行,使得双方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改善的地方,“否则我们不可能合作。”

  “中国拥有新兴经济中最开放的市场。”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对《财经》记者说,“货物贸易已经完全放开了——除了汽车零部件。中国完全取消了配额、出口执照,大幅降低关税,这些努力都是富有成效的。”

  不过他认为,中国目前在服务业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需改进。另外,2005年中美商贸联委会达成的许多承诺,比如电信业资本金门槛降低、牛肉进口放开以及医疗器械检测加快等还未落实;也因此,“美国现在有一种情绪,认为中国说到不做到”。

  古铁雷斯表示,他此次中国之行也会推动中美商贸联委会成果的落实。“我会与企业会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也会与中国政府官员会谈,了解事情进展。”

  虽然欧美的履行承诺要求集中于少数领域,但给中国的压力并没有减轻。相反,对于久拖不决的贸易纠纷,欧美越来越强调采用贸易救济措施而非双边谈判解决问题。

  “如果必要的话,就选择WTO。”曼德尔森对《财经》说,“我们更愿意通过对话和谈判,更愿意选择和缓的解决方式。但如果中国不愿意通过和缓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得不在WTO主张其权利。”

  以汽车零配件官司为例。今年上半年,美国、欧盟、加拿大联合将中国汽车零配件关税政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也是中国作为被告遭遇的第一起WTO诉讼。

  “我为解决汽车零配件纠纷花了一年多时间,我本希望使用更和缓的手段。”曼德尔森说,“但是中国国家发改委负责人不愿意与我对话。我没有选择。”

  首要议题: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议题正在成为中国的雷区。

  今年以来,中国相继发布了《保护知识产权行动纲要(2006-2007)》和《2006年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等文件,并采取了一系列整治和执法行动。但是,欧美并不认为这些举动仍流于表面。

  近日,日本媒体称,美国、日本、加拿大准备于11月上旬联手将中国知识产权问题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一消息再一次在全球引起震动,如若属实,则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将以更强硬的诉讼方式取代双边对话,无疑会对中国造成巨大的压力。

  “我们保留所有选择的可能。”古铁雷斯回答《财经》记者。

  原中国外经贸部条法司司长、WTO仲裁专家小组成员张玉卿认为,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诉诸WTO,从技术上说存在困难;因为要证明中国执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必须搜集大量证据。但他强调,中国不能够掉以轻心,因为美方一直存在采取WTO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考虑,也一直在准备中,“技术困难并不是无法克服的。”

  美国智库CATO研究所贸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丹尼尔·格利斯瓦德(aniel T. Griswold)告诉《财经》记者,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首要议题。尽管中国并非世界惟一的侵权严重地区,但中国市场太大,违犯知识产权造成的损失被层层放大。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问题现在成为所有中美间存在的贸易问题的代表,比如贸易逆差等。“美国在其他贸易问题上感到沮丧,就把矛头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上。”

  除了政府间的谈判压力,来自发达国家企业的诉讼也会增加。一个显著的例子是,美国针对中国产品和企业的“337”调查案件数量近年来不断上升。今年到11月为止,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经发起了近十起对中国企业的“337”调查,且已往调查结果大多为认定中国企业“侵权”。

  张玉卿指出,今后数年,知识产权都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纠纷的重要领域。他更认为,在面对此类贸易纠纷中,国内往往存在一个错误观点,即西方人要求保护知识产权是在制造贸易摩擦,是对中国施压。

  他认为,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会影响中国吸引外资转让高科技技术,也不利于本土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补贴新争端

  中国在国际上遭遇的最新争议,则来自补贴。

  补贴,是指出口商品在生产、运输、买卖的过程中接受的来自政府或同业协会的直接或间接的补助、奖金。由于补贴可能使得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WTO对补贴进行了严格规定。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对其他成员造成负面影响的补贴措施,其他成员可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或启动反补贴调查。

  中国企业在很长时间内鲜有遭遇反补贴调查,因为欧美等国大多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认为中国的原材料、劳动力以及制成品的价格本来就包含大量政府补贴,并非市场决定。过往针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案较多,正是出自这一原因。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可以置之度外。只要中国加入WTO,包括反补贴在内的WTO一系列规则都适用于中国。

  2004年,加拿大先后对原产于或出口自中国的烧烤架、碳钢和不锈钢紧固件、复合地板同时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新的反补贴调查申请则由美国企业提出。

  10月31日,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页公司(NewPage Corporation)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调查申请,要求对来自中国、印尼和韩国的平张涂布纸(coated free paper sheet)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是22年以来,美国企业首次要求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提起反补贴调查申请。

  调查申请书指出,13家中国涂布纸生产商或者出口商获得了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调查申请书列举的13项补贴涉及了从中央到地方,来自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银行等机构各种名目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对外资企业的“三减两免”、旨在帮助高新技术改造的“双高一优”项目,大型国有设备采购抵扣增值税政策,以及最新发布的对“出口名牌”企业的国家和升级各种扶持政策等。

  一些国际贸易法专家认为,如果按照“政府给予、企业获得、定向给予”三个特点,美方要求调查的部分优惠的确存在问题。但也有人质疑,对于中国这样的“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反补贴调查,与美国贸易规则冲突。

  这一惯例源于1983年美国乔治城钢铁案。当年,美国乔治城钢铁公司和大陆钢铁公司就来自当年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钢丝绳,向美国商务部提起反补贴案,指控这两个国家的出口产品存在双重汇率、出口外汇留成、奖励及所得税减免等出口补贴。美国商务部以1897年美国反补贴法不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为理由,驳回起诉。

  然而,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我不认为(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反补贴调查)存在冲突。该案会经过一个严格客观的程序,我们会仔细核查事实,如果补贴确实存在,我们会做出反应。但必须首先经过这样一个程序。”

  张玉卿对《财经》解释,如美方要启动调查,就得首先承认涉案的平张涂布纸行业是市场导向行业。不过他认为,无论此案是否启动调查,反补贴调查“肯定将成为中国出口产品面临的又一大威胁”。随着诸多关税壁垒的取消,国际上势必将注意力转移到补贴等非关税壁垒。而补贴比关税壁垒更复杂,触及中国经济制度和产业政策的一系列安排,应对也更加困难。

  美国Willkie Farr & Gallagher LLP律师事务所律师黎宇告诉《财经》记者,美国国会自2005年以来就酝酿修改法律,授权政府对中国企业进行反补贴调查。包括前美国商务部长助理乔克姆、现任美国助理商务部长拉文在内的有力人士,都曾公开鼓励企业提出调查申请。

  今年以来,对于中国补贴问题的国际压力进一步加大。4月,在WTO对中国进行贸易政策审议时,欧美等国要求中国澄清补贴计划。他们认为,中国没有完全终止对某些行业的政府补贴,并一致要求WTO详细审查中国补贴方面的不公平贸易做法;9月,WTO总干事拉米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在赞扬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同时,也婉转地表示“总有些问题存在”。

  他说:“某些关税壁垒消失了,但是又创造发明了一些更聪明的非关税壁垒。这种情况在美国、印度、巴西等国也会发生,因此需要清理这些‘沙子’。”

  “关键在于,中国需要把补贴与反补贴的协议和法律吃透。”张玉卿说:“不能够做的时候一拍脑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回过头来撞了墙了自己还不知道——你得懂规则。”

  “向内看的恶性循环”

  在欧美抱怨中国时候,国内对于部分对外开放政策的疑虑正在加深。

  前述美国企业反补贴调查申请中涉及的“两免三减让”政策,正属于招致中资企业强烈不满的内外资企业税收双轨制。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名义税负是15%,实际税负是11%;内资企业名义税负是33%,实际税负为23%左右。内资企业的税负是外资企业的两倍。

  专家和企业家认为,税收双轨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吸引外资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入世以后,对外资的市场准入限制大幅度降低,外资在税收等方面实际享受了“超国民待遇”,使得中资企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但是由于商务部、财政部以及税收部门意见不一致,内外资税收并轨目前依然没有解决。

  更多的疑虑针对外资并购,即强调在重要工业、资源领域的外资并购,尤其是外资绝对控股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今年美国凯雷基金购并国内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徐工集团一案,即因凯雷提出绝对控股而引发巨大争议,最终凯雷不得不修改收购计划,放弃绝对控股才最终获批。

  而后,六部委发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正式纳入了保护国家产业经济安全的相关条文。《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要规范引资秩序,建立以国家产业安全为基础的外商投资监测系统。

  对此,无论是古铁雷斯还是曼德尔森,两位欧美贸易主管高官并不认同。

  “根据我们的经验,当市场开放的时候,一国经济体更加强大。中国在过去增长迅速,每年增长10%,这是无与伦比的速度。”古铁雷斯说,“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安全。”

  曼德尔森则认为,要避免采取“朝内看”的趋势。他强调,如果中国不能严格履行其承诺,或者“认为自己已经做得足够了,而更多地向内看,或者采取民族主义的经济贸易政策”,会带来两个危险:第一,在WTO遭遇批评和潜在的诉讼,第二,其他国家也会向内看,不对中国开放,“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未来主旋律

  盘点五年过渡期,并非曼德尔森和古铁雷斯的访华重点,他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

  这一点,在欧美今年发布的对华贸易新政策文件中已经清楚列明。美方的对华全面评估报告列出了诸多不在中国入世承诺领域却“依然十分重要”的目标,包括在钢铁、汽车等领域的进一步市场化;采用非歧视的竞争法律和政策;扩大音像和出版等知识产权密集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电信和其他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壁垒;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保证邮政、电信等监管者的独立;等等。欧盟也要求在欧盟具有竞争力的电信、金融等服务业领域更加开放。

  此次接受《财经》记者采访,古铁雷斯表示,美国不准备把人民币升值作为平衡中美贸易的主要途径,而强调通过增加美国对华出口来解决,并要求给美国产品更多的市场准入。

  正在北京访问的曼德尔森则更加直接且强硬。他反复对《财经》强调中国的开放义务:“我们已经对中国开放,我们给了中国巨大的机会,带来中国的贸易增长,我们有权要求中国尊重和履行入世承诺和进一步开放。”

  然而,欧美新策略的核心部分,恰恰与中国政府的立场相左。中国商务部负责人曾多次表示,必须在多哈多边谈判的背景下讨论进一步的市场开放;而且在多哈谈判中,中国也坚持世贸组织新成员国的市场开放应该是有限的。

  事实上,在多哈回合的关键——农业谈判问题上,由于早已在入世时作出承诺,中国对于在多哈回合下的进一步开放态度相当从容。对于中国下一步市场开放问题,国内看法并不一致。《财经》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保险、电信、金融等敏感行业对于进一步开放的动力不大。这也体现在中国和新西兰、澳大利亚、东盟等自贸区谈判中,敏感部门的进一步开放谈判同样步履维艰。

  一种更为极端的看法则是“无需再进一步开放”,理由是“中国做的承诺已经够多了”。一位资深贸易学者对《财经》说,“虽然多哈很重要,但中国为什么要再让?”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则反对这样的看法。在近期一次WTO入世五周年的讨论会上,这位曾经在入世谈判中锱铢必较的谈判者强调,入世开放承诺并非是“让步”,而是“进步”,它极大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绝对不能认为中国的开放差不多了、作的让步太大了、应该到此为止了。”龙永图说,“中国的开放还远远没有达到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的水平。”

  新的谈判已在眼前。由于中欧将启动新《伙伴合作协定》谈判,欧盟的对华贸易新政策文件被视为欧盟开出的要价单。美国民主党在11月8日举行的中期选举中重掌美国国会众院,也会使更多不和谐声音响起。

  “坦率地告诉我的中国同行们,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压力,尤其是关于减少贸易赤字的声音。”古铁雷斯谈及美国中期选举对中美贸易的影响时说,“我们希望阻止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但是的确存在出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的危险。”-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财经》杂志网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