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咸潮袭沪变本加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 13:40 《财经》杂志

  近30年来最严重的咸潮威胁,或许仅仅是一个开始

  □ 本刊实习记者 于达维/文

  11月1日,上海,又一次咸潮悄然退去。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的心依然悬着。

  自9月至今,这个中国最大的都市已经经历了三次咸潮的“洗礼”。而往年这个时候,咸潮往往还未开始。“如果不早作准备,咸潮带来的损失将远远超过1978年。”陈吉余对《财经》记者表示。因为从往年的情况看,咸潮往往都会持续到春节前后。

  11月8日,《财经》记者从上海水务部门获得的消息称,第四次咸潮已经“山雨欲来”。

  可能超过“百年一遇”

  生活在中国沿海地区的人们对于咸潮并不陌生:当河水或者地下水位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海水就会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前者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典型,后者以北方过度抽取地下水的城市为代表。

  一旦水中的氯化物(食盐,学名氯化钠,就是最典型的氯化物)的浓度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不再适合饮用、灌溉以及工业使用,就形成了咸潮。一般每升海水中,氯化物的含量在5000毫克左右,而在淡水中只有微不足道的几毫克。

  传统上,在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咸潮一般发生在当年12月至次年3月。此时长江、珠江进入枯水期,江面水位下降,使得水位较高的海水沿入海口形成倒灌之势。

  但2006年,早在9月11日,长江口就遭遇到了第一次咸潮入侵,并持续了五天;10月9日起,第二次咸潮又持续九天,使得宝山、普陀、闸北、杨浦和浦东部分区域的正常供水均受到严重影响。未出10月,第三次咸潮又于24日来临。由于这次咸潮不是像前两次一样正值天文大潮期,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有所缓和。

  在今年已经过去的三次咸潮中,位于长江口上的陈行水库受到影响。这个水库日供水量约为130万吨,接近上海整体日需水量的五分之一。

  负责浦东地区90%的居民用水的上海市浦东威利雅自来水公司水质监测中心的周经理告诉《财经》记者,仅在第三次咸潮期间,给浦东的供水就减少了四分之一,只能从原本保障工业用水的宝钢水库每天购买10万吨水救急。由于浦东威利 雅在长江的凌桥取水口也需要关闭,那些天共造成日25万吨的缺口,“只能靠减小水压来保证连续供水。”

  在历史上,上海曾在1978年遭遇过被称为“百年一遇”的咸潮。那一年,咸潮侵入长江口和黄浦江,导致崇明岛被咸水包围近100天。考虑到今年咸潮来袭的时间早于当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设计院上海分院院长徐建益接受《财经》采访时警告说:“现在才刚刚开始,如果没有大的降水,到年底的时候问题可能会更严重。”

  大旱之年

  咸潮危害的程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一般以是否影响到城市的供水安全来确定。

  据上海地方志记载,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至今400余年间,严重的咸潮入侵平均67年出现一次。上世纪50年代后,在1959年、1972年以及2001年,上海都曾遭遇过严重的咸潮。其中,1978年冬到1979年春的那次咸潮,其严重程度曾被认为是“百年一遇”。

  影响咸潮入侵的因素,有天气变化及潮汐涨退等。气候长期干旱造成河流缺水,导致水位下降,被认为是海水倒灌的最主要原因。

  以雍正二年(1724年)的严重咸潮为例,据《松江志》载,由于之前两年连续干旱,才导致“四月上旬,卤潮入内河,禾尽槁(禾苗都干枯死亡)”。一直到了清明以后,水质方见好转。

  今年夏季,长江上游地区遭受百年一遇的伏旱天气,降雨量来水量都比以往明显偏低。8月开始,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等城市的水位都创下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内的最低记录。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设计院上海分院院长徐建益告诉《财经》记者,今年的长江水情是有资料记载以来最枯水的一次,比1978年冬到1979年春更加严重。“7、8、9、10这四个月,位于上海上游650公里处的大通站的流量,比1978年同期还要偏小。”

  据水利部水文局的数据,大通站自7月下旬到11月初的几个月内,水位、流量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10月3日降至12500立方米,10月4日降至12400立方米/秒;而后又有缓慢增加,至11月上旬流量一直维持在16800立方米/秒上下浮动。而往年到10月的时候,大通站的流量平均都在35000立方米/秒左右。

  在一些专家看来,三峡提前一年开始蓄水,也多少加剧了咸潮的威胁。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沈玉芳教授告诉《财经》记者,三峡蓄水和上游来水量少叠加在一起,使整个长江流域进入枯水期,造成咸潮持续时间比较长。从9月20日起至10月中旬,三峡水库提前一年开始蓄水,水位从135米增高到156米高程。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金兴平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曾表示,到了9月,长江中下游农业灌溉用水较少,三峡蓄水主要考虑城镇与工矿企业用水。

  对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市的用水问题,他说:“只要大通的流量不小于1万立方米/秒时,咸潮的影响就很小,上海市的饮水安全就不成问题。”

  但对这个流量标准,上海方面不乏质疑之声。陈吉余院士对《财经》记者直言:“专家的这个论证是明显偏低的。”因为从今年咸潮的情况来看,即使流量在1.2万立方米以上,一旦遭遇大潮,陈行水库取水口的氯化物仍然一度达到了1400毫克/升,远超过250毫克/升的国家饮用水标准。

  不过,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文室副主任宋献方研究员看来,类似三峡这样的水库蓄水,影响也是双面的。“三峡水库在蓄水期,对下游的来水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可以对下游的供水有一定调节,对之后的枯水期可能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他对《财经》记者表示。

  未来的忧虑

  1978年咸潮刚刚过去不到30年,上海就面临甚至更为严重的威胁。一个最为普遍担心的问题是——未来咸潮是否会频袭上海?

  据中国气象局的统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六大主要江河的径流量全部呈现下降趋势。从目前情况看,未来长江水量的下降趋势仍然会长期持续。

  除了三峡以及上游的其他大坝项目,另外一个担心是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一旦其加入“分食”长江水的行列,会不会造成水量本已减少的局面雪上加霜?按照计划,2007年,规模浩大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将正式通水,部分长江水将从“东进”转而“北上”。

  对于这种忧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陈曦川处长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一期工程从长江中调水的规模只有每年89亿立方米,且大部分工程是利用已有的河道,增加的量只有39亿立方米,所以对上海咸潮“影响很小”。

  随着2010年中线一期也将正式通水,或许长期而言其影响仍不可忽略。

  此外,潮汐的影响以及海平面的上升,也带来了长期的不确定性。自50年代以来,中国的沿海海平面都在以年平均1.4毫米-3.2毫米的速度上升。

  随着全球变暖,中国沿海海平面将保持上升态势,或许会进一步加剧海水倒灌的危险。据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共同完成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16厘米。

  更大的威胁或许来自上海市不断膨胀的水消费。2000年以来,上海城市供水量每年以20万立方米/日以上速度递增,夏季高峰用水连年突破历史纪录。目前,全市最大日供水量已突破970万立方米/日。按此速度,上海将很快成为中国首个日供水量超过千万立方米的城市。

  应对之策

  咸潮的危害不言而喻。水中盐度升高,将导致用水企业的生产设备氧化,锅炉积垢,增加企业的成本;同时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当地的植物生存,影响农业生产。1978年的严重咸潮,就曾导致崇明岛到4月上旬早稻还不能收割。

  为了保障工业用水,上世纪80年代末,宝钢在长江口南边滩修建了容量为1087万立方米宝钢水库,以保障在咸潮来袭的时候,能够有氯化物含量低于200毫克/升的工业用水供应。

  1990年12月,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在长江口宝钢水库东侧兴建了面积2055亩、容量832万立方米的陈行水库,上海北部的市民开始饮用来自长江的自来水。也是从这时起,上海市民的饮用水频频受到来自长江口的咸潮的威胁。

  目前,自来水厂一般都不做氯化物处理。一旦取水口含量超标,只能暂停取水。由于处理成本较高,即使国际上最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其成本1吨也在5元人民币以上。以上海市目前每吨约1.5元水价来计,显然远不足以补偿这一成本。

  黄浦江上游的取水规模也已近极限。按照目前的供水能力,到2010年和2020年,上海原水供应缺口将分别达到每天400万立方米和600万立方米。这意味着,上海市未来的供水不得不更加依赖于长江。按照专家的说法,现有水库的库容只能坚持大概十多天,尽快兴建新的水库,无疑是应对长期咸潮考验的当务之急。

  经过15年的论证,上海的第三水源地崇明青草沙水库今年年底将正式开工,并争取在2010年之前竣工。据悉,该水库建成后,容量将达5.53亿立方米,相当于陈行水库的七倍;日供水量719万立方米,可以保证上海连续68天供水。

  陈吉余院士也对《财经》记者透露,正在论证阶段的没冒沙水库如果能够建成,将成为上海第四个水源地。

  上海咸潮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从崇明岛南面的长江口南支直接入侵,一个是从崇明岛北面的长江口北支绕过崇明岛从西面入侵上海。由于北支滩浅水少,加上地球自转的影响,更容易被海水侵入,被称为“北支倒灌”。

  长江设计院上海分院的徐建益院长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正在规划通过束窄北支来阻挡其倒灌。一旦这个项目顺利完成,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连续不可取水天数”将分别减少一半左右,大约相当于新建一个同等规模水库,而南支水源地的供水保证率和供水能力将得以大大提高。

  据悉,对于地下水开采所造成的地面下沉这样的因素,上海已经从很早开始逐步减少并实现回灌,以挽救地面下沉。

  但是政府的力量并不是惟一可以期许的手段。“构建真正的节水型社会,靠全民的力量保证人人能够喝到纯净的水,才是根本之道。”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文室副主任宋献方研究员对《财经》记者强调。-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财经》杂志网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