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巩固宏观调控成果 “紧缩之手”不可放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 12:44 金融时报

  央行11月13日公布的10月份金融运行统计数据显示,在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的形势下,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增幅比上月高0.3个百分点。这是保持了两个月的回落态势之后,广义货币增速的首次小幅“反弹”。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的这一变化,无疑是向那些过分乐观看待前阶段紧缩政策效果的人们敲响的“警钟”。就在几天前,央行宣布将于11月1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这些人还认为,在前一阶段央行密集式地采取一系列紧缩政策之后,当前应该“静观其变”,让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而不宜再次挥动存款准备金“巨斧”。要防止经济由偏热走向衰退的另一个极端。

  事实证明,央行对于经济形势作出了正确的“预判”。9月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就明确了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取向是“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而在第三季度金融运行统计数据发布时,针对连续两个月出现的货币供应量增速与人民币贷款增速“双回落”趋势,央行采用了金融

宏观调控“效果初步显现”的谨慎措词;几天后即将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则进一步表明,在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央行紧缩流动性的努力并未有所松劲,甚至有继续强化之势。10月份广义货币的小幅回升,印证了央行的判断。

  寻找广义货币增速变化的原因,有专家从货币层面分析认为,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持续存在是导致M2增速小幅回升的直接原因。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目前央行所面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是基础货币的压力,即国际收支盈余压力还将继续存在,甚至会加大。根据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9879亿美元,这种压力自然会反映为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外汇占款的增加和基础货币增长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货币乘数的压力,即由于银行上市后贷款冲动增加,以及支付体系效率提高而带来的货币乘数不断上升,即使央行能将基础货币供应控制在10%左右,广义货币的增长也可能会明显高于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从经济层面分析认为,尽管当前的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但仍面临着结构不合理、环境和资源压力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这些矛盾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的结构性失衡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既是造成总量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挑战。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仍然突出。今年1至9月,贸易顺差已高达1099亿美元,超过上年全年水平,导致外汇储备不断积累。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且增长过快。地方政府仍有较强烈的投资内在动力,企业利润增加较快,投资资金来源充裕。种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决定了宏观调控成果仍需要进一步巩固。

  根据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趋势,有业内人士预测,在11月1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货币供应量增速的反弹趋势将可望得到遏制,但贸易顺差持续高速增长、

商业银行上市引发银行放贷冲动增强、国库现金管理将一部分财政国库资金投放市场等构成的反弹冲动,将会进一步加大央行调控压力。

  对于决策者而言,当前的宏观形势也许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喜”的是今年以来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忧”的是投资和信贷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投资和信贷均有可能出现“反弹”。因此,金融领域的“紧缩之手”仍然不可放松。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