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介和神话与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16:18 《财经》杂志

  

严介和神话与现实

太平洋建设原董事局主席严介和 (资料图片 新浪财经配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胡润峰/文 《财经》杂志/总172期

  从亏损国企的拯救者到吁请被拯救,对“中国第二富豪”严介和来说只有一线之差

  严介和,曾经的乡村中学教师,近年声名鹊起的江苏建筑商人;号称拥有125亿元身家,承揽2700亿元基建项目,并购超过3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统领10万员工,眼下正面临逼债危机。

  10月以来,南京华夏银行中国银行先后向严介和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催贷,提起诉讼;太平洋建设集团被指拖欠总额3238万元的银行贷款及工程材料款——其中,严介和个人担保160余万元。南京当地法院启动了执行威慑机制,对严介和采取限制出境、限制高消费等措施。

  危急中的严介和向江苏省政府求助,请求协调解决太平洋建设集团的“临时困难”,并列举了自己的三大压力——媒体密集、负面的报道增加了银行的恐慌;银行起诉逼债;媒体报道与“胡润百富榜”导致法院怀疑他有钱不还,因而加大

执行力度,继而再被媒体密集报道。

  与近年来相继垮掉的唐万新、顾雏军们类似,严介和也习惯于将自身的失败归咎于外因,比如媒体、银行、法院的互动“制裁”,或民营企业不受重视的制度环境。在号称退出商界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严介和说,民营企业太没有地位,“如果我做的是国有企业,就继续做了。”

  “有钱不还”印象

  江苏本地银行一位知情人向《财经》记者透露,太平洋建设集团“资金链断裂”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05年10月,华夏银行南京分行一笔3600余万元的贷款到期,因太平洋建设无力偿还,即有催贷之举。其他银行亦闻风欲动。

  太平洋建设集团遂邀请南京各家银行参加“通气会”。在增加了担保之后,华夏银行对这笔贷款进行展期,其他银行也暂未采取行动。但出乎华夏银行意料,展期之后,号称资产上百亿元、集团企业数百家的严介和,却连每季度100多万元的利息都不能及时支付。

  此时的太平洋建设集团已呈弹尽粮绝之势。至今年初,江阴一家企业为其提供担保,贷来数千万元资金,方得以支撑下去。4月以来,陆续有数家银行查封太平洋建设集团及其下属公司账户。华夏银行南京分行遂于10月启动风险控制机制,以法律手段保全回收相关资产。

  严介和的另一较大的贷款行是中国银行。监管部门统计显示,太平洋建设集团旗下多家公司在这家银行贷款1.22亿元,涉及南京、南通、宿迁、镇江等分行。部分贷款的担保来源不能落实,许多贷款是由严介和个人及关联方担保,已被全部划归不良,损失可能较大。

  太平洋建设集团的银行贷款,大多采取子公司贷款、集团出面担保的形式。由于其并购的企业众多,而集团对下属企业大多没有并表,外界很难窥见集团整体的资产负债情况。

  今年上半年离开太平洋建设集团高管职位的蔡汉东公开表示,太平洋建设集团的财务数据和资本情况只有严介和最清楚,“我怀疑太平洋集团的任何财务数字,包括年报。”

  据江苏省银监局粗估,太平洋建设集团在其总部江苏省的银行负债总计超过4亿元,这一数字并算不庞大。因此,尽管监管部门早已关注到其资金紧张,但在后者积极推进的大额授信统计报告制度和风险分析制度中,并未将太平洋建设集团列入重点监测对象。

  南京银行界一位人士称,大家一直以为,严介和即使没有他吹的那么有钱,“多少总还是有实力的”。银行界惯例,企业缺钱是常态,银行催贷也要有分寸,“真要没钱,逼死了也没用”。

  除了集团担保,严介和还用个人资产担保了160余万元。这位银行界人士称,因为“他是胡润榜富豪”,大家相信他有钱。兼之严高调不断,直到银行开始逼债,仍声称目前整个太平洋建设集团随时可以调配30亿元资金。因此,严给银行和法院都造成了“有钱不还”的印象,并招致对严采取诉讼和限制出境、限制高消费等措施。

  “BT”魔方

  自从2005年以125亿元身家荣登“胡润中国百富榜”榜眼,严介和及其太平洋建设集团暴得大名。但是,仅据工商资料显示,2004年,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10.45亿元,净资产7.79亿元,营业额19.186亿元,税后利润2.895亿元——这显然与“百亿富豪”相距甚远,而严介和本人的解释是没有合并财务报表。

  即令是这些数据,亦受到不止一位离开太平洋建设集团的高管的质疑。一位前高管告诉《财经》记者,太平洋建设集团从来没有多少资产,其项目全部是靠银行贷款支撑。这些建设项目和收购的国企整体处于亏损,净资产其实是负数。

  这位今年年中才离开太平洋建设集团的高管称,严介和2005年列居“中国第二富豪”时,南京商圈内曾引其为笑谈。但严介和依然乐道于自己的富豪形象,以此造势获得更多贷款。他一向称掌握了两大“法宝”,一是“BT模式”,二是收购国企。

  “BT模式”是严介和的发家源头。BT即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是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模式的一种演变;即企业先垫资建设,再移交政府,最后由政府短期内分期付款。

  2002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各地基础项目纷纷上马。但地方政府苦于财力不济,“垫资建设”方式随即广受欢迎。严介和称,截至2005年,他手中已握有2700亿元建设项目定单。他甚至称,在2008年他退休前,太平洋建设集团的订单要突破5000亿元。

  天量订单令外界诧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曾表示,“BT模式”一般要求总承包方要有至少30%的自有资金,这样才有可能规避风险。因此,实在无法想象太平洋集团如何进行总额高达2700亿元的工程建设。

  严介和多次对媒体讲解个中奥妙——“以一个BT项目为例,如果政府分四年还清造价款,每年所还25%的款项就可作为新项目的启动资金;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项目数可以在不投入新资金的情况下,以几何数量累积。”

  严自喻“手握木偶线的大师”,从容支配着这些项目之间的人力、物力、财力;既能更快扩大规模,资金周转的余地也更大。他并不认为在玩资本游戏,“我和顾雏军不一样,他是没有实业的空对空,而我每笔资金均有对应的工程实业在。”

  然而,前述离任高管向《财经》记者表示,严介和自称的2700亿元基建订单大多只是意向协议。内地很多城市都有招商引资的渴望,他们到南京,严介和来者不拒,一律先签一个意向,反正不用出钱。

  2700亿元固是虚数,太平洋建设现有的基建项目,也未如严介和所说应付裕如。2005年以来,太平洋建设资金链一直绷紧,从各项目抽取资金导致在建工程项目推进困难,或被迫暂停的事时有发生,在湖南等地已引起承包商诉讼。

  “零收购”玄机

  严介和所称的“收购亏损国企”,亦因高调宣传“零价格打包收购”而受到质疑。他较早盯住改制中的国企,2002年在江苏省通过承接17.8亿元的企业负债,曾一举收购27家国企的股权,还顺利获得60亿元的基建大单。

  这似乎是一条捷径:通过收购亏损国企,博得地方政府好感,进而获取当地市政工程大单。知情人称,严介和收购国企的模式,是将优质国企与亏损国企打包收购,“以从优质国企里面弄出钱来”。把赢利企业和亏损企业放在一块,打包以零价格收购,堪称一大创举。2005年,严介和获得了两个绝佳的机会。

  这年7月,太平洋建设集团获得了江西景德镇陶瓷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市区建设等基建项目,并托管包括华意电器总公司、景德镇焦化煤气厂、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国有企业,托管经营的“资产包”达到100亿元。

  同月,严介和与吉林省国资委签订框架协议,吉林省交通建设集团等八家国有企业以“捆绑打包”形式转让给太平洋建设集团,转让价为零。这批国企的总资产还在景德镇“资产包”之上。

  景德镇项目功败垂成。事后,太平洋建设内部人士将之归结于意外——

  2005年7月,严介和与景德镇市政府签订了《基础设施建设转让合作协议》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合作协议》,太平洋建设集团已安排总经理、财务等人员进入。

  距最后与各家企业分别签约前约一周,严介和心情大好,加上喝了点酒,恰巧此时有记者打进电话,严就此口无遮拦,将“零收购”的秘诀宣扬一番。第二天媒体曝光,引来各界纷纷质疑“零收购国企”的做法。

  不久,严介和托管景德镇百亿国有资产的协议,在江西省国资委介入后被叫停。当年9月,吉林省也中止了与严的合作。其时,当地有关部门曾对严介和青眼有加,一些官员认为,太平洋建设集团具备整体收购当地国企的实力和经验;而最终中止,吉林省国资委人士称,他们原本希望严介和向被收购的国企投资,可太平洋建设“迟迟没将钱打进来”。

  或许这些官员有所不知,号称总资产、净资产均超百亿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最缺的就是钱。此前的2002年6月,太平洋集团同样以“零价格”收购江苏宿迁玻璃厂,其后并没有履约投入9000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反而在2005年后从工厂抽取资金,更号召职工集资,以敷集团资金周转。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认为,严介和的模式非常简单,但很难说长期可行。首先,地方政府不采取招标方式就将基建工程外包,很容易引发腐败;其次,严介和之所以愿意托管那些大量亏损的国有企业,只有一个可能,即他所获取的工程利润足以支付托管所有的费用。托管期一旦结束,这些企业的问题将更为严重。

  太平洋建设集团一位离任财务总监告诉《财经》记者,太平洋建设集团收购国企,口称“注资加管理”,但首先它没钱,不会有增量资金投入;其次它的管理也并不像所宣传的,内部其实已是无暇自顾。

  从财务报表看,2004年,太平洋建设集团90%的利润来自工程建设;从资历经验看,严介和最擅长的是工程建设,并不具备管理、整合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的实践经验。他能获得众多收购国企的机会,除了雄辩阔论,更是借助了地方政府急于推动国企改制的需求。

  如今,在与各地国资委的合作逐一终止后,太平洋建设集团在各地的基建项目也纷纷流失。

  记者曾于10月22日致电9月离开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前总裁黄新忠。他礼貌地表示,自己不方便评价太平洋建设,并请记者联系企业文化部部长郭明全。他此时大概还不知道,郭也已经离开。

  在新近提交江苏省有关部门的“求救报告”里,严介和称,太平洋建设集团的资产质量是非常好的,希望“省国有资本来太平洋建设控股或参股,以改善股本结构,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从亏损国企的拯救者到吁请被拯救,对于严介和来说,可能一直只有一线之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1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