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医院回归公益重吃皇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5:36 中国财经报

  袁瑞娟

  前不久,北京市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提出将全市社区人均保健经费由5元提高至25元,同时,将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从医院竞争性体制中剥离出来,恢复其公益性,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力争使社区卫生工作者都能吃上“皇粮”,避免开单提成和开大处方现象。

  从表面上看,这是让财政背上了社区卫生的“包袱”,但从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个“包袱”背得值。

   公益性:社区医院立身之本

  “在这儿治疗挺好的,服务态度不错,收费不高,离家又近,也不用排长队,比去大医院方便多了。”正在丰台区新村街道怡海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输液的李大妈对记者说。在这家卫生服务站里,数十张打吊瓶用的沙发椅上坐满了患者。“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还是很旺盛的。小区里有3万多人,我们平常没有休息日,越是周末人越多。”一直忙前忙后的钟医生告诉记者。

  当记者把《意见》的精神告诉该站的医护人员时,她们都显得很兴奋,纷纷表示,有财政提供保障太好了,就不用像现在这样还要想着去搞创收养活自己了。据她们介绍,1999年刚开始创办该社区服务站时,她们根本不用为生计而发愁,只需一门心思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就行了,可是近几年由于经费无保障,越发展越是变味,以至于发展到像今天这样的“小门诊”似的。

  丰台区卢沟桥街道望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原本是一家企业的内部职工医院,现在尽管已办下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执照,但仍属于企业管理。该站负责人张站长说,目前她们还是在夹缝中生存,享受着财政“以奖代补”的部分拨款。“如果能借这次政府出台的政策让我站转型,归口卫生部门管理,与政府办的社区服务站享受同等待遇就好了。”张站长说出了她的心愿。

  据了解,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体制上、政策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而资金短缺无疑是其公益性服务难到位的“卡脖子”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有限。国家规定,社区医疗实行定额补助政策,由同级财政支出,支出额度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来确定。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致有的地方落实力度不够。二是有的社区医院底子薄,人才、设施不足。某医疗站的医生们坦言,工资待遇太低,她们都不想在社区医院干了。

  “社区卫生服务是体现政府保障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一定要坚持公益性质,体现政府职能。”北京市卫生局妇幼与社区卫生处的吴永浩对记者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以较低的费用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吴永浩介绍说,按照《意见》的要求,北京市将在2008年6月底前,由市、区(县)两级政府投入20多个亿,完成所有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备。同时,对社区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站的人员工资和运营经费将由财政按照预算拨付,社区站的收入全部通过社卫中心上缴财政,恢复其公益性,让广大群众真正从中得到实惠。

  社区医院的生存之道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这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是说,社区医院就可以躺在财政的支持上睡大觉。”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的郝会长说,社区医院同样要以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方式,并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要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逐步形成适合国情、市情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其实,社区医院经过多年发展,医疗条件和水平已有较大提高,基本能够治疗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费用仅是大医院的1/3到1/2。然而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业务不足的情况还是十分普遍。采用‘双向转诊’制度是改变现有格局的良方,到大医院就诊,到社区医院治疗,实现病人合理分流。”郝会长对记者说。目前从上级医院往下级医院转却很难落实,原因有来自患者自身的,更多的是来自医院方面的,大医院对这块利益还是舍不得。

  相关政策不配套也是社区卫生机构发展的掣肘因素之一。国家规定,政府批准的社区卫生机构纳入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但这项政策在一些地方并未很好落实。有的社区机构不纳入医保,患者就不愿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社区承担的初级卫生保健职能就难以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初衷、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就成了一句空话。

  “大医院70%的病人是常见病、普通病、多发病患者,用一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来治疗实际上是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只有发展社区合理的、方便群众的区域卫生服务网络,才能克服这些弊端。”吴永浩表示,北京市将把现有二级医院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专科医院或以老年病、慢性病康复治疗为主的医院转型,部分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可以发展为区域医疗中心,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要实现市民就医观念的转变关键还在于政府通过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社区医院的形象。郝会长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如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及固定的会诊制度,使之有利于技术交流及业务沟通,提高服务质量;对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上级医院专业医师巡回到社区指导,真正让居民熟悉社区医院,信任社区医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