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与东盟经济双向流动待提速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0:01 国际商报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与会人士就“改善中国-东盟的投资环境,加强中国与东盟间的经贸合作”这一议题展开了探讨。与会人士认为,东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首选目的地。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间的经贸合作,促进区内投资进一步双向流动,符合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整体利益,是惠及各方的好事。 统计表明,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东盟与中国双向投资额大幅上升。截至2005年底,东盟国家在华投资累计达385亿美元,而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累计达12.5亿美元。 服务贸易双向流动尚不够 泰中商务委员会主席,泰国正大集团副董事长李绍祝在峰会作主题发言时称,随着《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的《货物贸易协议》顺利推行,并于2005年7月20日起实施全面降税以来,双边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估计到2010年双边贸易将达到2000~2500亿美元。 “但是与进步巨大的双边货物贸易相比,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的进步尚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双向流动不够。”李绍祝说。 他认为,中国和东盟双方将要加快服务贸易进程,扩大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和双向流动的领域。根据“框架协议”,除了货物贸易外,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商业服务、金融保险、建筑工程、运输通讯、航运物流、特别旅游、文化等服务贸易的合作领域十分广阔,各国之间应该加强扩大服务贸易合作范围,促使双边企业以及民间在更广泛的领域里相互了解与交流,为双方贸易及投资合作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加快服务贸易进程是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双方还亟须加快投资进程,推动投资的双向流动。他援引一组数据说明,中国与东盟已互为重要的投资伙伴,但是与双边巨大进步的货物贸易相比,相互投资的进步尚不理想。 “可以说,投资还处在单边状态,因为中国企业尚未能大踏步地走出国门,走进东盟。” 李绍祝说,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培养了大量金融、贸易、企业管理等一流人才,从引进中消化吸收了大量的先进管理与技术,在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条件已经成熟,时机已经到来。 投资贸易环境需改善 “可喜的是,2006年中国政府将新增5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用于支持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项目。”他表示相信,随着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必将加速改变中国与东盟在投资方面的单边状态,真正使投资双向流动起来。 加快自贸区经济双向流动,亟需进一步改善贸易与投资环境。他建议自贸区所在国政府,用各种方式对企业加强宣传,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相关规则和市场开放时间表。大力加强双边传统贸易;特别要共同巩固、整顿和发展旅游、文化等涉及民众直接交流、了解、建立感情的市场,这是改进自贸区投资环境,推进自贸区经济双向流动的根本基础。 “培养人是自贸区发展的根本,自贸区各国有条件的企业、大学,应联手合作,为自贸区共同培养语言、经贸、法律、企业管理等急需人才。”他告诉记者,这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双向流动的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 由于自贸区各国特点不一,服务水准不同,李绍祝建议自贸区各国政府组织经贸、工商、海关、税务等相关机构组成一站式服务,接受国外企业在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咨询与指导。同时还要促进贸易便利化,简化签证、入境与通关程序。自贸区各国加强检验检疫标准、产品生产标准、专利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合作与制度化的工作,建立高效、快捷的地区贸易结算体系;共同打造自贸区双向流动的经济环境。 “自贸区的真正活力在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与投资的双向流动,只有双向流动起来,自贸区才能对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对亚洲及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真正达到建立自贸区的目的和意义。”他说。 第一步已经迈出 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李若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为,面对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参与中国和东盟经贸投资活动的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据了解,中国与东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东盟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而中国在家电、机械、纺织、轻工、电子通讯等行业也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东盟各国需要将资源、能源优势转化为更强的经济实力,需要建设大量基础设施和资源下游加工装置,中国则有着较强的基础设置承建能力和成熟可靠的大型装备建设能力。这些构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很强的经济互补性。 近年来,在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积极努力下,贸易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许多中国企业参与了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东盟国家在对华投资上也获得了机会。 李若谷说,最近几年,在中国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际经济合作,包括对外承揽承包大型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以及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投资。 本报记者 范嵬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