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中国制造集体涨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5日 04:0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何谦 杜艳 北京报道

  中国出口厂商开始集体涨价。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使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面临压力。在不久前结束的广交会上,不少行业涨价幅度达到了10%到20%。

  这轮涨价,将会对中国出口,乃至中国经济、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企业面对成本的不断提高,又该怎样调整自己呢?

  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看来,目前的涨价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其实很有限,因为全球的生产格局——将中国作为大的来料加工厂,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改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财金处处长王远鸿说,未来中国出口还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长,但维持目前这么高的增长速度将越来越难。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公司中国总经济师陈兴动认为,由于中国产品的涨价,世界将无法长期稳定地享受中国的廉价商品,则会推动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商品的涨价幅度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陈兴动:本轮价格上涨,是由成本推动的,而不是需求拉动型的。当然西方国家对中国产品的旺盛需求,也使价格有上浮的可能,但主要还是因为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所致。

  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政策处于变化中,使得中国的出口企业现在根本不敢接长期订单。

  同时,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有些将中国视为其带料加工地的跨国公司,也正在转移阵地。比如耐克这个运动品牌,以前90%的产品在中国生产,而现在已经将其中的20%转移到了印尼。当然,这种跨国公司的“外迁”并没有形成潮流。

  不过,即使涨价了,广东从事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中,由于亏本经营,有1万家表示将经营不到明年了。初步的测算显示,这会影响广东地区14%到15%出口额。

  赵玉敏:本轮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人民币缓慢升值,是促使价格上涨的三个因素。其中,由于中国目前的出口产品大多以中、低技术密集型为主,所以原材料价格的变化,是促进本轮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不过,我认为目前的涨价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其实很有限,因为全球的生产格局——将中国作为大的来料加工厂,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改变。因为,目前在其他地区,还找不到一个像中国这样产业结构完整、人力成本低廉,同时经过这些年国内国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港口、交通设施以及贸易政策都比较成熟的地区。

  虽然出现了越南、印度、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似乎要与中国抢夺出口市场,但是他们也只能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与中国企业竞争,因而不会影响中国的整体出口。

  王远鸿:价格的变化和调整一定会影响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国制造”的涨价肯定会导致一些客户的流失,影响中国出口的增长,并加剧出口商之间的竞争,影响出口商的利润。但由于价格涨幅比较有限,“中国制造”对其他国家同类商品在价格上仍有一定的优势,在短期内对中国整体出口的影响比较有限。但从长期来看,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出口贸易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经济观察报:依据目前的出口数据,似乎涨价并未对中国整体的出口量产生多大影响,但未来中国出口的前景如何?

  陈兴动:由于中国商品开始被迫涨价,我认为明年中国的出口增长幅度会受到影响,尤其将体现在明年下半年的出口增长率上,可能会下降10%左右,因此我对明年中国全年的出口增长率的预测是15%以下;而根据前几个月公布的数据,今年中国出口的增长率会在25%左右。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今年广交会上,出口额的增长率是15.7%,而前几年一直是30%左右的水平。

  赵玉敏:我认为未来5年内,中国的出口额依然会大幅度增长。

  这是由于目前要想使出口下降,就要使人民币快速升值,因为在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等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很大优势。但是目前人民币每年的升值幅度仅在2%到3%,中国政府也不会愿意让人民币大幅升值,大幅升值导致出口下降,将会对中国就业产生重大打击。而大量失业的人口,会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产生重大打击。

  不过,在出口大幅增长方面,令中国政府感到不愉快的是,中国如此低廉的产品,让外国人得了实惠,却还招来西方的反倾销政策;而国内对中国如此低价地出卖自己的劳力,开始怨声载道。因此,对于出口的高增长,中国可谓腹背受敌。

  王远鸿:中国出口前景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整体状况,尤其是美、欧、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景气状况;二是世界主要能源、原材料的价格走势;三是“中国制造”在劳动力等其他成本的相对优势情况;四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五是中外贸易摩擦的状况。应该说在以上几大因素中,目前都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继续延续近两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在各大国央行纷纷提高利率之后增速有所放慢。总体上看,2007年世界经济将稳中略降。2007年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如各国通货膨胀风险、国际油价和初级产品价格可能出现回落、全球不平衡加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突出等。世界经济贸易放缓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是出口增速下降。

  我国贸易平衡压力持续,政策调控力度将加大。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台了降低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整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政策并将在2007年进一步得到落实,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今年1-9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5.89亿美元,同比下降1.52%。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投资带动贸易效应。

  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截至目前,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2.66%。

  贸易摩擦将继续成为困扰外贸持续、稳定增长的问题。因此,总体判断未来中国出口还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长,但维持目前这么高的增长速度将越来越难。

  经济观察报:受本轮全球经济增长带动,原材料价格不断冲高,您认为未来原材料的价格走势将会怎样?

  陈兴动:未来的能源产品会处于高位徘徊,虽然最近原油价格有所下降,但仍会维持在每桶50美元以上的水平,钢材价格也会企稳。

  赵玉敏:我也认为未来的能源产品会处于高位徘徊,这将使替代能源的发展变快。

  对于能源的储备利用,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这次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就非常有限。由于日本的资源较中国匮乏很多,所以其出口产品一直升级很快,现在多处在高科技领域。同时,日本一直在进行能源储备,比如从中国买进煤炭,埋入其海底。

  王远鸿:在短期内,供求决定价格。在没有重大技术创新和突发政治事件的情况下,世界经济景气循环直接决定能源、原材料价格循环。因此,未来世界经济走向将决定未来能源、原材料的价格走势。2007年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需求放慢和产能增加的影响,国际油价和重要原材料价格上升幅度将有所减缓,国际石油价格虽有波动但年均价水平比2006年将略有下降。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目前的形势,是否正在逼迫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产业升级,您认为这个趋势会持续吗?

  陈兴动:产业升级的确正在中国发生,而且会持续下去。我们看到中国正在更新其外商投资政策,有些地方政府在提高出口工业的门槛,挤出低附加值企业,转而引进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工业。

  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加强环境保护投入,那些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已经开始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移动步伐。

  目前这种迹象已经出现在中国的纺织机械进口额明显上升方面,这正说明中国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将需要更好的机器设备来武装自己,以求得发展。

  赵玉敏:在我看来,目前产业升级的动力仍然显得不足。因为,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制度成本有所上升,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低水平。从目前状况看,在未来的5到10年内,中国作为世界生产中、低档产品加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这将有利于中国就业。

  反之,忙于生产中、低档产品,会使中国企业生产高档产品的动力不足。而且,目前西方国家已开始担心中国企业对高档产品的冲击,因此近期不断提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虽然欧美开始对中国的纺织品等低端产品设限,但是在美国国会也有人提出对这种政策的异议,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中国廉价的低端产品来到美国,使美国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与低通货膨胀率相伴,美国企业在低端没有市场,便花更多的精力去做电子等高端产品,这对美国长久的发展是好的,因此,西方国家出台更严厉的对中国低端产品打压的措施,也面临阻力。

  王远鸿: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过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由于我们在众多的领域还没有掌握核心的技术,还不是一个创新型的大国。“中国制造”向更高层级的转变是必然的历史趋势,“中国制造”将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

  经济观察报:中国产品的涨价,将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何种影响?

  陈兴动:中国产品价格上涨了,必然会使出口订单量减少,也就会使中国以后的经济增长不再依靠贸易,而转向依靠需求拉动。我测算过,目前需求对中国GDP增长率的贡献在7%到8%的水平,由于明年中国的出口增长额将比今年下降,因此其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会由现在每年的2%到3%的水平,下降到0甚至出现负贡献。同时,中国企业未来实现产业升级,中国的进口在明年将会增加。

  由于中国产品的涨价,世界将无法长期稳定地享受中国的廉价商品,从而推动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以美国为例,其每年进口的商品中有17%到18%来自于中国,其中日用消费品领域更有30%的产品是中国制造的,如果该类商品的价格上涨10%,会使CPI上浮0.8%到1%。

  赵玉敏:由于中国出口产品开始涨价,全球消费品价格会有所提高,从而使通货膨胀率升高,这将会促使银行加息。资金成本的提高,使人们借钱变贵,从而导致人们对房地产的消费下降。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网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