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南南共荣 中国走向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 04:54 中国经营报

  贺军

  近日,两个大规模的国际会议几乎同时在中国举行。

  一个是11月2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是中国主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有48个国家的代表团与会,同时有20多个国际组织作为观察员列席;另一个是在南宁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这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的一次加深关系的多边沟通。

  从两大会议准备的情况来看,中国政府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尤其是中非论坛,显示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两大国际会议同时在中国举行,这件事极具象征意义——中国把西方发达国家及拉美之外的两大重要区域的国家,拢在了自己的身边。这种情形在中国历史上似乎也是空前的——至少从近代以来,中国从未表现得像这样富有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此次中非合作论坛,西方国家主流媒体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但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指责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认为中国是为了

能源与资源而扩大在非洲的投资和影响力。英国《经济学家》更是不无酸意地称,“中国在争夺非洲”,“中国很清楚要从非洲得到什么,而且中国也很可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在我们看来,中国与非洲和东盟国家逐渐走近,并且主动加深和引领这种关系,是在表达中国走向世界还有另外一种方式。与中国过去的改革开放相比,变化明显而深刻。

  回眸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主要是向市场经济的开放和转型。这一时期进入中国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而中国所参与的全球化,更多的也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贸易伙伴和目标国。

  可以认为,在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开放路线下,中国很好地从发达国家那里学到了市场活力,并以此促进了整个中国的改革和进步。正是在上述战略下,中国才能够在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旧体制的限制之下,相对稳定地转向市场经济的轨道。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对于非洲和东盟国家的关注则相对偏少。事实上,中国对非洲并不陌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过大量的援助,还留下过一些著名的项目,在非洲建立起了较好的声誉和影响力。

  此后,中国外交在战略上出现了大调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国的开放主要是向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开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十分重视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反而忽视了与非洲国家的往来。

  战略上忽视非洲在近年已经表现出一些负面影响。这不但给了美国和日本以可乘之机,还给了中国台湾以“外交”空间。中国过去提供的大量援助,以及在非洲留下的声誉,在二十多年的忽略中(这恰恰是一代人的时间)也渐渐被一些非洲国家淡忘。

  近年,非洲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大量的石油和矿产品,对于资源日益短缺的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另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非洲国家发展水平低,和非洲发展贸易关系,成本相对偏高,因此长期以来为世界所忽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非洲政治经济的环境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

  此时,中国重新重视非洲并加强与东盟的关系,无疑有着资源与贸易方面的考虑。然而,这种利益考虑并非是单边的,而是双向互利的。事实上,迄今为止,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是对非洲和东盟国家投资的主要力量。他们对非投资有一半用在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上,特别是石油、矿产、木材等基础产品方面;20%投向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加强与非洲、东盟国家的合作与投资,这是一个大国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正当需要,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多元化参与全球经济的表达方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4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