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浙商潮涌非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 03:18 中国经营报

  刘炎迅

  “就像刚改革开放那时的中国,现在的非洲到处是商机。”34岁的王曾友是义乌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刚在南非中华门商业中心买下一处店面,决定拓展在非洲的市场。

  而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之时,中国商务部亚非司司长周亚滨也将非洲评价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

  实际上,一向嗅觉灵敏的浙江民营企业早已经把商业触角伸到了非洲各地,近日浙江省经贸委的统计表明,浙江企业一年之中在非洲的投资额达5570万美元,位居国内各省之首。

  非洲“螃蟹”

  “我的起步已经晚了,很多有远见的老板早几年就到非洲发财了。”王曾友笑着说。他指的是南非中华门商业中心,这家由浙江

义乌华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约翰内斯堡创建的商业中心,在成立之初曾被很多人怀疑。但几年下来,南非中华门商业中心已经发展成为目前南非规模最大、种类最齐、服务最全的中国商品选购场所,也是中资企业在南非最大的商场项目,集销售、仓储、展销、信息及服务于一体,汇集了中国各类名优特商品。

  “非洲贸易额每年高达2000亿美元,南非是门户之地,吸引力很大。”浙江义乌华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贤文说,“做生意,要有哥伦布的冒险探索精神。”

  浙江商人吴国斌也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早在2003年,他就前往加纳首都阿克拉发展,如今经营一个中国商城,从事小商品批发贸易,生意不错。“加纳

汇率较稳定,投资风险较小,法律法规也比较完善,很适合投资。”他介绍,目前中国已经有近200家大企业在加纳投资。“治安差点,但是商机很多。”上海工商联谊总会会长周建忠说,他到南非已有十来年了,他说,南非的气候和交通、医疗条件都不错,“唯一不足的就是娱乐设施少了点,除了赌场。想唱中文的KTV很难。”

  近几年,去非洲掘金的浙江民营老板多起来,投资的领域和生意范围也越发扩大。浙江省外经贸厅提供的信息显示,该省个别企业已介入非洲的资源开发领域,如余姚的“兴隆”公司、“长青”公司,相继在刚果(金)设立矿业公司,开发当地丰富的金属资源。事实上,浙江民资参与非洲资源产业开发正进入风潮。今年6月,宁波华州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获得加蓬一处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的铅锌矿详细勘探权。此前,该公司在加蓬还获得一处1.1万平方公里锰矿的详细勘探权。

  省内资源紧 浙商“走出去”

  为何浙江人会在中非贸易往来中一马当先呢?“与国内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邻国相比,非洲更具投资价值。”长三角经济研究专家吴民为分析。他说,非洲制造业和轻工业不发达,有的国家连根针都不会造,产品绝大多数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因此,价格适中且品质不错的中国小家电、小五金和小百货在当地销得很好。在整个非洲市场上,中国货通常能卖到很高的价位。“听说在安哥拉的市场上,一台1300元人民币的全自动洗衣机,出口到那里能卖1000多美元。”

  据浙江省省经贸委公布的全省

能源与利用状况的报告称,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使得浙江固有的资源捉襟见肘。资料显示,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接近1亿吨标准煤大关,已步入全国能源消费大省行列,煤、电、油全面吃紧;过去5年中全省的森林蓄积量虽增加了0.57亿立方米,但今后5年可供采伐量与林木需求量之间的缺口几近10倍。此外,该省制造业发展所需的铜、铝及其他黑色、有色金属绝大部分也依赖外供。

  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认为,在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加重的背景下,仅着眼省际间的资源供给合作,显然难以为继。必须争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也即实施全球化的资源战略。他说,浙江对资源的需求度很高,这本身就是一种商机。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民企特别是大型民企完全可以尝试到境外从事资源开发,以减少紧缺资源采购与供应的不确定性,增强自主可控性。因此,浙江省很早就开始尝试从政府层面与国外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国际组织机构、行业协会进行合作和互动,构建一个以资源开发为导向、有利于民企“走出去”的平台,主要为民企网罗并提供合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国外资源信息。

  非洲正是在此背景下进入浙江人视野的。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石油、农业等资源。浙江省外经贸厅国际投资促进中心有关人士说,非洲投资的客观条件也日臻成熟。目前非洲许多国家都为外来投资制定了优惠政策,投资环境也逐步改善。

  此外,浙江省《实施“走出去”战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从2005年开始,浙江企业赴国外进行资源开发将享受政府“资助”:当年累计投资在100万~500万美元的资助人民币10万元;投资在500万~1000万美元的资助人民币20万元;投资在1000万~3000万美元的资助人民币30万元;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资助人民币50万元。而在国家层面,今年一月份签署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强双边贸易合作。

  机会在左 风险在右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苏为华认为,在目前国家倡导加快与非洲经济贸易交流以及合作的大背景下,一马当先的浙江民营企业,起到了良好的标本意义,其经验教训都值得其他省份去研究和学习。

  “时下的确是投资非洲的好机会,但是既然是经济行为,就需要注意风险的规避。” 区域经济分析专家翟志宏说。浙江省外经贸厅国际投资促进中心相关人士也强调,去非洲经商,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考察,要熟悉所在国法律、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风俗礼仪等。其次要形成规模。现在大量华商仍在当地各立门户,既增加成本又缺乏效率,大家以股份制联合起来比较理想。以公关为例,组成股份公司后,有专人与当地警察局、税务等部门打交道,集体进行维权,既有效又节省成本。例如在喀麦隆,华商们组成中国总商会,大家集体进货集体销货,效果很好。

  同时许多非洲问题研究专家也指出,在非洲做企业,一定要注意控制雇工规模。许多撒哈拉以南的国家规定,企业雇工超过50人,就要成立工会。有的台湾企业差点儿被工会整垮,工人们倚仗工会跟雇主谈判,不断要求提高工资福利,雇主投资增加,利润自然被摊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