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非经贸持续高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 03:17 中国经营报

  索寒雪

  从箱包到汽车,中国对非洲的贸易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对于正在寻找出路的中国资本,非洲同样蕴藏无数机会。盛况空前的中非合作论坛,正把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中非贸易转变进行时

  事实上,推进中非之间的合作,政府高层酝酿已久。

  2006年初,发改委便曾就中非合作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中国对非洲投资项目分布在49个非洲国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建筑、通讯、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方面,投资额超过11亿美元。

  “需要看到的是,中非贸易合作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转变。”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经济研究室主任迟长胜看到,许多中国企业对非洲存在浓厚的兴趣,“过去我们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服装、箱包等轻工产品,从2000年起,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逐渐占到了中国对非洲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据了解,

奇瑞等中国制造的汽车品牌从2004年开始便登陆非洲。“向非洲出口产品正在经历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

  而中国进口非洲石油、矿业、农业、林业产品的比重也日益加大,由于非洲产品出口到中国,享有中国特殊的税制优惠,从2005年起,中国进口非洲产品的进口额首次超过出口额。

  中非之间的商业价值已经不容忽视,从2000年第一届中非论坛开始,非洲一些国家每年都会选派贸易领域的高官来中国学习贸易知识和贸易技巧。这种学习班通常只有30人,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的一些知名企业都留下了非洲学员考察的身影。这些政府官员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了非洲对中国贸易的专职官员,并参加了本届中非论坛。

  据贸促会统计,2000年中非之间的贸易额只有100亿元,而2005年贸易额便达到了400亿元,2006年将有可能突破500亿元。虽然数额并不大,但是这一数字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合作互补性强

  中非贸易合作之所以也引起了非洲国家的一致重视,其中很大动因来自于最基本的市场需求。

  事实上,中国纺织、家电等制造业已经进入产能过剩的微利时代,国内市场需求已近饱和。同时,中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也在逐渐衰失。而非洲的轻工制造业很不发达,众多的人口构成了一个诱人的消费市场。

  有关资料表明,纺织业和矿业是最早投资非洲的两个中国行业,有趣的是,两个行业与非洲的接触都是从“援建”开始的。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非洲地区先后援建了一批工程项目。其中包括纺织厂和水利工程以及矿业勘测。

  在非洲开办纺织厂采取的方式是当地生产、当地销售。“非洲的劳动力比较便宜,而且对投资建设企业规模没有特别的要求,所以已经有民营纺织企业去非洲开办工厂了。”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介绍说,“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也非常符合非洲的市场定位。”据了解,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工人月收入已经超过1000元,而非洲劳动力价格只有中国工人的一半。

  中国企业热衷投资非洲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欧美市场已经在投资者眼中被淡化。“欧美市场已经非常成熟,劳动力价格非常高,一些投资者看到,进入欧美市场不如非洲的潜力大。”帮助同仁堂等多家企业进行非洲合作的丁锐女士告诉记者,“重要的是,与欧美相比,非洲国家的政府对中国的投资非常欢迎。这与中国政府的早期援建不无关系。”

  中非都属于传统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各自的发展历史上有很多共同的政治利益,而这种政治利益的谋求正向共同的经济利益谋求转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