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滩最具影响力的大型财经谈话节目《头脑风暴》主持人张蔚、袁岳,于10月30日15:00—15:45做客新浪聊天室。男人性感、女人智慧,主聊企业男老板、职业女高管如何触电作财经节目主持人,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进入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我们请到了上海滩最具影响力的大型财经谈话节目——《头脑风暴》的主持人张蔚、袁岳。袁岳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是零点研究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而张蔚则是这个节目早前的主持人,现在是星空传媒(中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今天我们聊天的主题就是企业高管如何做财经节目的主持人。
首先提醒大家的是,除了通过电脑、网络参与之外,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整个聊天的全过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sina.cn。
首先请两位主持人能给我们的新浪网友打个招呼。
袁岳:各位网友大家好。
张蔚: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最近这个节目非常火,同时也出版了同名图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主持人与商业巨子的论坛。
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个想法,两位在自己的企业里都有很好的发展,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小小的转型来做节目主持人。相对于传统的专业主持人,你们觉得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袁岳:过去的观众包括参与的嘉宾已经被传统的主持模式塑造了。举例来说,每一个嘉宾都知道,如果我要上电视或者我要接受访问,我是希望要对我做一点宣传,而且他也相信,你问一些问题,顺着话头就让我说我的公司怎么好,这个问题我老早就想成熟了,他是认为主持人是不会挑战他的,尤其不会让他很难堪。
另外,嘉宾会等着主持人一个一个问题问下来,你问下来,我回答你。我们看节目里边的嘉宾都是等到你挨个问题来问,不是很动态的互动的模式。原因在于什么?我们在聊一个话题的时候,当你问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嘉宾就会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后,你如果明白他说的这个问题是什么,你就能从他的回答里找到问题,直接再往下问,然后他再回答。你找到问题,再往下问,像油田钻井一样一直往下钻。如果嘉宾回答了一个问题,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或者你以为嘉宾说的另外一个意思,因为我们知道现在每个生意人,可能是做IT,可能做石油,可能做萝卜素,可能做哪个药品的,每个人都是很不一样的,这对于传统的财经主持人是不大容易的。他讲一个生意,你往下接话很难接得很准。而当一个财经人士出来做的时候,互相对话比较能够明白,比较能够往下挖。
还有一个特点,其实商场上面,我们对彼此生意中间什么样的地位,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经常在什么地方被人家说,他在什么地方被人家欣赏,什么生意做得特别老到,有的生意做得很大其实是不挣钱的,这些在商场里我们都是知道的。这些背景信息很难临时准备,但一个财经圈子里的人来说,你跟这样一个人对话的时候,很自然就会懂得引用这些背景的时候开个玩笑、逗他一下、点他一下。有时他自己讲得很得意的时候,我会说,对不起,上个月财务报表你们都是很亏的,不要吹牛吹那么大,他就要赶紧解释怎么回事。这个穴位就是财经人士好做的。
还有一点是场面的控制。我博客上的博友或者是其他观众来信,说不管哪个节目的人来都能称兄道弟,感觉不像传统主持人和嘉宾的关系,感觉就是一个圈子里大家聊事,聊的话也不是很正式,问一个问题回答,问一个问题回答,而就是聊这个事,聊到一个地方,你说得了,咱们别扯那么远,就聊聊这个东西怎么回事,都是很自然往前走,人家一看就知道这个东西是领着嘉宾去问的。
我们正式播出时间是一个小时,录制的是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你要在一个点上进行很好的挖掘。
还有一个环节,我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人员,张蔚小姐也具备这样的特点。当我到了一个节目组的时候,我发觉这个节目组的管理方式有问题。比如咱们这个节目的节目形态是什么,作为一个产品节目形态是什么,他们说还有形态吗?我们说现在让任何一个导演,你要做一期访问提纲,这个访问提纲,我们这个节目跟人家决策这个节目或者是另外节目,做的提纲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去做的第一件事,第一,我们这个节目是几个对几个人,原来张蔚做的时候是四个人坐在一排,她坐在旁边,我现在去的时候,是嘉宾坐在一边,评论员坐在一边,我坐在中间,是对垒的形式。一个小时看起来很长,但人家通常讨论一个问题需要三个小时,我们一个小时就能讨论出很有意思的问题。所以,编导要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讨论。一个观点讨论完之后,我们要找到一个关键点,但是这个关键点一定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就像我们看一个人,从头顶看看,从屁股看看,知道这个人有什么特点,至少从两个角度来看。所有的编导进来,就告诉我们这个节目形态是这样做的,角度是什么,这样慢慢大家就培养一种统一的产品形态。
主持人:是一种财经的思维。
袁岳:是的,这既是一个现场管理,同时又是节目管理,作为一个生意人,可能跟过去纯粹电视台的纯粹娱乐圈的主持人不一样。
我们更了解圈内人
主持人:看看张蔚对这个问题有着怎样的看法。
张蔚:我很同意袁岳刚才说的这些话。对我而言,谈不上转型,从我个人来讲,从上中学的时候就做这个事情。虽然从小就做这件事情,但是应该严格地说,我并没有受过专业行业内的训练,但是我觉得正是因为可能没有受过这些专业行业内的训练,可能让像我和袁岳这样的主持人稍微定位上有些不同,我们可能更多是圈里人在谈圈里人的事。我觉得从沟通上来说非常容易跟我们的嘉宾达成一定的共识,而且沟通起来非常方便,因为跟他们谈的事情就是我们平时工作中天天在思考、要面对的问题。交流起来非常方便。
主持人:那么是不是只要是圈里人就比较适合做这种节目的主持人呢?
袁岳:很多人也问我这个问题。
我刚开始做主持人的时候网上就有人评价,说这个节目张蔚主持得这么好,你长得没有张蔚好看,说话、反应都没她好,有时说话还不懂怎么说,很多人说可能这帮人麻烦大了。那时我也在想自己适不适合做这个节目主持人,我想不是所有的圈里人都适合做,有很多圈里人很懂,但是不擅长沟通,过去的经验里没有更多的公共沟通,所以共同场面控制不太有经验。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比如像《头脑风暴》,大家看张蔚的节目看了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其实之前张蔚做的节目已经被塑造成那个样,等我这个厨师上来觉得不对呀,怎么是那样,所以有一段时间其实是蛮不适应的。甚至那时我有想过看来要打退堂鼓,才没干几天人家就觉得你不行。但是如果你能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特别是要能够把一些原来的潜力敢于放到场面上表达出来,其实放到场面上非常重要。其实我蛮爱讲段子,挺爱吹牛,爱讲故事,如果把那个特色发挥出一点来,后来人家说这个就比较幽默、谐趣。其实财经栏目幽默、谐趣的成分往往是不太够的,要么就变成纯搞笑的。
擅长沟通是一个方面,但是在沟通中也要懂得把你作为个人的一种特质和知识上面的东西很好地敢于拿出来,敢于应用,这样你慢慢才知道有些东西,哪些是观众喜欢的,哪些是观众不喜欢的,这样慢慢就能沉淀下来,有些东西能够形成自己新的做菜的风格。
做主持人就得甘当绿叶
主持人:确实需要这样一种转变。张蔚,《头脑风暴》的嘉宾一般都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巨子,而我们又都是圈内人,这时会不会遇到一些压力?你在做这种对话的时候会有哪些因素是你要考虑到的。
张蔚:跟袁岳谈得非常有关联,做好这样节目的主持人,并不是圈内人都能做到的。首先要有一个做主持人的心态,这是什么意思呢?做主持人其实是为嘉宾搭一个台,为他们能秀出他们的风采做铺垫。我们所干的这个活其实很简单地说就是穿针引线的作用,也许很多我们做的话题上都有我们自己的观点,但是作为主持人,你在这个平台上,你的任务是给嘉宾搭一个台,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而不是阐述你自己的观点,这一点上要把握得非常好,不能抢嘉宾的戏。所以,做主持人就有甘当绿叶来配嘉宾的心态。
面对财经这些同行做我嘉宾的时候,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很清楚的,我要给他们搭一个舞台,使他们能够在这个舞台上极致地展现他们的风采,我每问的一句话都是基于对他们之前说的话的理解,能够使他们进一步做深层次思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心态上没有太大压力,因为这些嘉宾都是我平常的朋友,大家平时交流很多。在《头脑风暴》的舞台上,只是过是在另外一个舞台上交流而已,压力没有,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在这里扮演什么角色,而不要抢了他们的戏。
强调“做局”和制造冲突
袁岳::我非常同意张蔚说的,主持人和嘉宾的关系,我实际上是做过嘉宾的,乱七八糟的什么节目都做过嘉宾,嘉宾就是发表你自己观点你跟其他嘉宾的观点是不是一致。但是主持人不能这样,明明觉得嘉宾说的是猪头观点,你不能说他说的是猪头观点,明明那个嘉宾讲得很好,你很崇拜,你也不能讲你是崇拜的,应该是平议的。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每次做完节目制片人或者是电视台的领导说你又说多了,其实我已经比以前说少很多了,但还是说多了。
我有两点补充,其实嘉宾和评论员是有一个定势的,他们上去想表达自己,有的时候夸夸其谈,有的时候做广告,表达好的内容。但是这样节目不太好看,节目要有冲突、意外。所以,在这个节目里有两个东西,我把它归为技巧。第一,做一个局,表面上让他不怀警惕说,看着像顺着说,但后来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就陷入到必须得重新调整它逻辑的过程。有的人会比较尴尬,有的人就说得不圆,有的人虽然说圆了,是急中生智想了一些东西,江南春就是很典型的,你提什么东西,他都想到乱七八糟不相关的东西,李彦宏都有这个问题。我把它说为做局,观众看着很过瘾。
第二,引导嘉宾之间互相冲突,在他们之间制造对立,让观众和嘉宾、评论员和嘉宾之间发生碰撞。实际上真正这个节目出彩,如果平铺直叙说出的东西,大家在其他节目中就能知道的,真正碰撞出来的东西往往是这个节目所独有的,有碰撞才有精彩。今天这一场节目有没有碰撞,实际上就等同于我们这个节目有没有质量。
主持人:张蔚,袁总说的碰撞,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
张蔚:比如有一次一位美国的投资人士跟我们中国的一位经济学家之间的一次碰撞,我觉得也是非常有意思。当时这位美国的投资人是讲一些对股市的见解,我们这位中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反对的意见,但是到最后,这个美国的投资人就问他,你有没有在战场时间过,如果没有实践过,你哪来这么多反对的意见?很多时候这就暴露了一些所谓的纸上谈兵的学家跟实干家在交流时的矛盾。
袁岳:我们有一期节目专门做严介和。他有很多观点,但是话说得太多了,我们对他的话进行了梳理,整理了四段语录,讲的是同一件事,但却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比如收购了那么多企业,在一个地方说我们收购的企业统统都搞活了。在另外一个地方说,我们收购的企业全部都是鸡肋,搞也搞不活,搞了半天连投资的钱只收回来一小部分,所以我们考虑出手,同一件事讲了不同的观点。
还有一期节目,包括也获得了亚洲电视节亚洲对话节目金奖提名的,将在新加坡开奖:家族企业中用人,是应该用贤人还是用亲人。我们事先设计的时候就请了重庆力帆集团的尹明善先生,他就旗帜鲜明地说应该用家族,家族的财产就应该由亲人继承,现在社会职业经理人既不道德又不忠诚。而王均金、王均豪兄弟是主张应该善用外部经理人,而且把黄辉聘去当了CEO。我们请来这两位嘉宾的时候,他们观点本身就是有冲突的,搁在一起,我们就说比如尹明善说的言之灼灼的话就问王军豪怎么思考,王军豪就说一定用外面的人,为什么你不这样。我们事先邀请嘉宾的时候冲突就搁在里面,就容易碰撞出很有意思的东西,这也是这个节目好看的一个原因。
民营企业家表达能力欠佳的印象是误区
主持人:张蔚,你们这种节目主持人都是企业家,我们也知道企业家分很多种,比如国企、民企、外企、三资企业的中方、外方,你们做这些节目,给你们印象最深得是哪一类的企业家?
张蔚:因为我比较早就开始介入这种类型的节目,之前也在央视做过《对话》。我们在2000年、2001年做对话的时候,这种节目类型是非常少的,我们那时做的比较多的是外企的企业家,那时尤其是像美国来的这些企业家,口齿都特别伶俐,特别善于表达。中国民营企业家采访的比较多,做节目都很担心,这些外国企业家天天要面对投资者、董事会,面对他们的股东去做这样那样的沟通,已经练就一副非常好的嘴皮子,中国企业家是不是善于表达,因为中国性格善于内敛。但是后来我们做了一些中国民营企业家之后,发现一点都不比美国所谓这些世界500强的企业家差,尽管不一定他们说话官方语言那么多,但是你往往跟他们交流的时候,能够掏到真的一些干货。相对来讲因为他们不天天为公司做嫁衣,为公司做各种各样的传播,他们说话会更加平实一些,这反而是他们的优点。以前的印象是误区,并不是西方的企业家善于沟通,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家都非常善于沟通,非常有性格。
袁岳:我总的感觉如果是真正的老板是非常有才气的,会懂得说话的分寸。包括一些权力比较大的CEO,还有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已经在社会上很长时间了,30、40岁年龄段的人,又敢说,又能总结出好的经验,既敢说,又说得有意思。
有两种人对话的时候就有一定的难度,一个是国有企业的老总,感觉很像官员,这个话一定是各方面都认可,基本上不会出边。另外,怕说多了以后会有责任。还有一种,三资企业如果是一个中方的总经理、CEO往往也有这个问题。对于要说的事情原则的把握、分寸,把握得比较严,把握得越严,说出来的东西越有限。
我说的这两群人虽然有一些区别,但是假定一个节目能够把这两群人,比如一个是政府官员,一个是民营企业的官员,如果搁在一起也能出彩。有的时候比如一个人什么都不想说,看人家说得很精彩,自己也觉得很没面子,会被鼓动起来说一点什么。我们通常不是做单个的one对one的访问,是团体互动,通常能够弥补到,也不见得显得太差。这也是我觉得《头脑风暴》很重要的一点,即使把平时很内敛不想表现的人也能够带动起来,至少比他平时通常表现得要多一些。
主持人:张蔚,你们两位主持人都是企业人士,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圈内人,这个圈子也许不是特别大,嘉宾中熟人会比较多吗?
张蔚:经常会碰到一些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