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担保行业监管的发展背景(4)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 14:33 人民网

  (三)担保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定位

  明确一个行业的定位,不仅有助于社会各界对其认识的深化,通过各方协调更好地保障该行业功能的充分发挥,还有助于行业主管部门对其监管框架进行正确选择,从而保证该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具体到担保行业自身而言,由于其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为不同经济主体(公司、个人、政府)提供专业风险管理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在消费、投资、出口以及税收和财政等各个环节都能发挥其信用增级、信用评级以及信用放大的作用。因此,对担保行业进行定位,有必要放在社会经济体系这个较大的背景下进行,才能在更高的视角上对其进行正确评估,明确其本质所在,进而有助于构建完善有效的行业监管框架。

  对于担保行业的定位,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

  从宏观的社会经济体系角度来看,担保本身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和筹资、融资一样不能限制在“行业”这一较窄的范畴中。因为担保所具有的信用增级、信用评级功能,使得其所涵盖的范围以及渗入的领域远远超出“行业”所涉及的范围。但考虑到其在信用链条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信贷分配所起到的“润滑”功能,将其划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具有合理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担保行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定位是:“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

  从较为微观的金融功能角度来看,我国早期的担保行业体现了政策性金融的特性,将其放在政策性金融框架上予以定位,将为制定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行业监管框架提供有益的参考。

  1、担保业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定位:“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

  担保业联系着国家的各个产业,但是担保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功能,并不隶属于任何一个行业。和投资、融资一样,担保作为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功能,联系融资与保证,在各个环节上起到了信用增强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将担保定位为“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并由此对担保行业给出的一个基本评价是“经营风险、增强信用”。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担保的作用类似于保险,同时也和银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对于个人、企业而言,银行是一个提供资金的场所,担保的存在有利于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和风险的降低,有利于银行资金的安全性;而保险机构则是为各种风险提供防范和规避的工具,担保在金融体系内,联系了银行的融资与保险机构的保证功能,在一定范围内承担了风险,增强了信用,便利了交易的成功和资金的流动。

  担保和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把担保放到整个金融体系中来,分析其前后关联,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

  虽然中国的银行体系在不断完善中,但是仍然无法满足为广大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的需求,从中小企业融资的角度看,担保业在当前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资本市场的完善中,担保业可以发挥独特作用。除在一级市场上以及对上市公司开展正常担保业务外,担保公司可以在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其一是收购兼并业务。比如,两个公司在进行并购业务时,对某项应收账款的质量不能达成协议,这时就可以将这项应收账款进行担保处理,从而促使并购成功。其二在场外交易市场的私募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三在风险(创业)资本中发挥作用。

  在信托业的快速发展中,同样存在担保发挥作用的空间。近几年来,中国信托业无论在信托品种和资金总量上都飞速发展。在信托产品的创新活动中,担保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在证券基金行业中,一些产品的设计、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担保,比如保本基金等。从发展趋势看,金融资产证券化是一项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业务。目前美国70%以上的金融资产都是证券化的资产。在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担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从款项支付到计划,既含有履约功能也含有信用强化的功能。

  因此,担保业既联系着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同时又超脱于行业限制,联系着各个市场、各种业务、各种产品,处于“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连接资金、信用的供给与需求,“经营风险、增强信用”,在信用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的部门和行业。

  2、担保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政策性金融的组成部分及其补充

  对行业的定位,是对行业的性质、业务职责以及其作用范围的界定,一般要包括职能定位和性质定位两个方面,需要二者的有机统一。上一部分所给出的“金融体系内、行业部门外”的结论,属于对担保行业职能定位的范畴,界定了其业务职责和作用范围,是对行业定位具体体现的描述评价。本部分则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担保行业所具备的本质属性,对其进行性质定位。无论是从自身起源及发展过程来看,还是从其业务拓展中对社会效益的贡献来看,中国的担保行业,尤其是现在仍以政策性担保业务为主流的担保行业,具有明显的政策性金融特征,可以视为现阶段中国政策性金融框架的一个重要补充。

  具体而言,从中国担保行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来看,填补高新科技企业融资缺口、促进其快速发展,是政府推出专业性担保企业的初衷。此后,随着社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日益突现。由于其信贷个性程度很高、提供信贷相关信息具有高度专用性,因此,无论市场上给任何企业提供信贷的潜在供给者(多为银行)有多少,实际提供信贷机构的数目,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数目可能相对较少。因此,即使从理论的角度看,必要的担保介入将有利于信贷分配的有效性, 同时也是政府涉入经济运营、弥补“市场失灵”的必要手段。客观上看,在其发展过程中,专业担保机构通过外部担保和信用增级,促使商业性金融机构向其本不愿或无法提供足够资金的行业和地区提供资金,使新兴弱势产业和正外部性较强产业等特殊产业获得必要的信贷份额。这无疑承担了政策性金融的一部分功能,成为政策性金融框架的一个重要补充。

  从专业性担保机构业务拓展过程中对社会效益的贡献来看,中国的担保行业也体现了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特性。从理论上讲,政策性金融是指政府金融机构充当金融中介,以较商业性金融机构低的利率向特定产业实施倾斜式融资的金融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的不对称,政策性金融机构多通过信息生产方面的优势,对特殊产业中具有成长性的企业进行甄别,提供适度信贷份额,进而诱导商业性金融机构进行追随性融资;当企业成长到足以靠自身能力从市场上获得应有的信贷份额后,政策性金融便逐渐从该产业领域退出,将抽出的资源用于下一个成长性产业的扶持上。比较担保行业的业务拓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专业性担保机构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机构,通过其在信息甄别上的优势,挑选符合政府扶持意向产业中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审查其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经营管理稳健性,评估其面临的各种风险;同时,为了保证企业贷款偿还能力,还要实施相应的监督及定期审核;最后,当企业借助必要的信贷支持形成一定的融资能力后,专业性担保机构的信用增级就可以有所撤出,进而投向其他具成长性却缺少必要融资支持的领域。由此可见,专业性担保机构可以视为政策性金融的一部分,在进行制度构建的同时,还肩负着市场培育的重任。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