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无锡科学发展尚德经验要主流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 02:30 第一财经日报

  无锡科学发展“尚德经验”要主流化

  ——专访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

  本报记者张昌辉 发自无锡

  转型不是口号,竞争也非空谈,无锡如何跃身起跳?

  日前,就在无锡市单笔引资最大、极具产业升级标杆意义、投资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的海力士—意法半导体公司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之际,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

  增长方式加减法

  《第一财经日报》:改革开放20多年,使得无锡市形成了庞大的产业基础,但无锡市目前的产业结构却呈现重化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高两低”的现状;虽然近年来无锡经济也仍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但能耗、物耗和可用土地指标又存在着“两高一低”的局面。作为同类城市中人均土地拥有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无锡发展的“老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经济转型的新路径在哪里?

  杨卫泽:无锡发展转型,包括整个长三角地区,已经迫在眉睫。这是由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决定的。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要与国际经济相融。站在全球角度来考虑问题,转型势在必行。

  从发展上看,无锡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300美元,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这正是产业调整升级的过程,是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不能及时完成从经济到政府职能的转型,就有可能出现“拉美化”现象。

  从宏观形势看,近年来国家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决策,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举措,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必须转变落后观念,实现转型。

  无锡实现新的增长方式的新路径就是三个“致力于”:致力于科技创新、致力于保护资源环境、致力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依靠科技创新,就是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发展经济的老路,实现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这是做“加法”。

  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就是要求淘汰那些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反向约束,向后推压。无锡为此制订了三大约束性指标,即在未来五年内,实现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20%,单位土地的投入产出强度上升30%~40%。这是做“减法”。

  尚德经验应主流化

  《第一财经日报》:无锡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做法?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杨卫泽:无锡将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把现有企业改造升级为创新型企业,争取打造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像江阴的“法尔胜”,从一个做钢丝绳的小厂,发展到为苏通大桥等提供专业缆索。

  另一方面引进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吸引科技成果到无锡来转化,培育像“尚德”那样的科技创业型企业。

  如果说有什么经验,那就是“法尔胜经验”和“尚德经验”。“尚德经验”就是,通过引进人才、引进成果,进而培育一个产业。

  在“法尔胜经验”和“尚德经验”中,后者应该作为无锡发展的主流和特色,形成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当地快速转化、带动一大批科技创业型企业快速孵化和崛起。

  应该承认,我们在过去的发展中确实引进了一些简单加工业,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从产业发展的规律看,这在当时也是不可避免的。今后,我们必须加速转型,跳出依靠资源消耗发展老路。

  《第一财经日报》:近年来无锡引进外资尤其是日资引进成果显著。但也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生产成本优势的下降促使外资利用呈现新的梯度转移趋势。未来无锡经济发展将依靠怎样的动力引擎?

  杨卫泽:无锡目前已出现国有、集体、民营和外资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的局面。民营经济占55%,外资占35%。下一步,我们将仍然发展非公经济,进一步促进不同所有制的互相融合,发展混合经济,鼓励企业上市、尤其是鼓励企业到海外上市,这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实际上,经济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资本性质,不要看它是否是外资还是民资,关键是要看技术,看产业是否先进,看是否处于产业前端,看竞争力。无锡的定位是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无锡应避免“候鸟经济”之困。

  改革中有摩擦是正常的

  《第一财经日报》:伴随着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应该紧紧跟上甚至应该超前。无锡市政府施行的“管办分离”改革已一年有余,社会反响很大。你如何评价“管办分离”这场改革?又如何看待“管办分离”中已经和将会出现的某些摩擦和不谐之音?

  杨卫泽:过去政府运行的最大弊端,就是政事不分、管办不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集于一身,资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又集于一身,这就造成了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在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越位和错位问题。

  比如,无锡实行“管办分离”改革之前,教育局90%的精力都集中于自己直管的那十几家市属学校,没有精力管基层、管全面。思考方式也受其直属单位所左右,如同过去政府管国有企业,什么都要帮国有企业想。其实,政府的执法职能与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是不同的,放在一起,就会有冲突。“管办分离”就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这一矛盾。

  应该说,现在的行政局与管理中心的摩擦并不严重,随着运行的深化,将来的摩擦肯定会有,也是必然的。

  我们要用动态眼光和包容的心态、理解的态度看“管办分离”改革。我提出:我们的执法局要多一点公仆意识,少一点老板意识;我们的管理中心,要多一点老板意识,少一点“官本位”意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