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贺州:发展四大经济打造泛珠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 06:16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张文德李顺 通讯员谢明伟 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遇,努力发展园区经济、通道经济、特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将贺州打造成泛珠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记者日前到广西贺州市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个声音。 对接泛珠崛起的城市 贺州市是2002年底才撤地建成的新兴地级市,处于广西、广东和湖南三省(区)的交汇部,区位优势明显。 虽然建市的时间不长,但贺州经济发展迅速。资料显示,2003-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累计完成163.94亿元,超过前九个五年计划完成投资额的总和;三次产业结构由37.9∶27.8∶34.3优化调整为32.0∶43.4∶24.6,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主导格局转变。城市面貌变化显著,市区建成区面积由撤地设市前的15.23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1万人增加到近20万人,城镇化率由25.4%提高到30%。此外,商贸、旅游、金融、物流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住房、汽车、通讯、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步形成。今年前三季度各项经济指标仍呈上升趋势,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5亿元,增长14.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4%,财政收入增长2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0元,增长15.0%。尤其是工业指数上升最为明显,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8.13亿元,同比增长29.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亿元,增长49.8%。 贺州市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崛起,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撤地建市之后,新一届的贺州市领导班子,紧紧抓住泛珠三角合作机遇,在做强做大传统农业的同时,成功将贺州市打造成为承接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平台。 据了解,在撤地建市后,针对贺州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特殊的区位优势,同时地处工业发达地区广东省的后院,贺州市委书记李达球、市长陈利丹认为,加快贺州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启动后,贺州主动接受泛珠三角地区辐射,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贺州搞好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旺高工业园区为核心的旺高、西湾(平桂)、信都三个工业生产基地建设,作为项目梯度转移的载体和平台,以能源、资源的优势积极接纳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在已入驻的80多家企业中,有60%以上为广东转移企业,贺州工业园已成为贺州市接纳广东企业转移的主战场。 此外,贺州撤地建市以来的160多亿固定资产投入中,来源于粤港澳台和东南亚国家的资金投入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 种种迹象显示,贺州市的迅速崛起与其积极主动并找准方向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密不可分。 量身打造四大经济 贺州市委书记李达球表示,贺州的城市发展才刚刚起步,为赢得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奠定基础,“十一五”期间,贺州市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抓好 园区经济、通道经济、特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园区经济方面,今后一个时期,贺州市将继续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把发展工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按照“大改革、大企业、大群体、大产业”的路子,集中力量办好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0%左右。按照这一思路,首先要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是要建设好旺高、信都工业区及西湾平桂工业基地。要按照“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旺高工业园区按20平方公里左右、西湾(平桂)工业基地按30平方公里左右、信都工业园区按20平方公里左右进行重新规划,确保在“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贺州工业有一个长远发展的空间,形成一个从钟山到信都,特别是从钟山到八步的城市工业群带。二是要创新园区发展的管理机制。要按照“统一管理、分区开发、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管理机制,以及“高起点规划、高效率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强旺高、信都工业园区及西湾(平桂)工业基地的有机联系和建设,不断完善工业园区投资、开发、运营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三是要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市场机 制,坚持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滚动开发,加快园区内道路、供电、供水、通信和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承接项目入园的能力。四是要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入园力度,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开放水平。重点引进具有产业带动优势明显、关联度高、辐射力大、配套协作功能强的龙头型大项目进入工业园区,努力形成产业集群。五是要切实加强各县(区)工业集中区建设。进一步培育县级工业园区,大力支持县(区)办好钟山城郊、昭平潮江、富川新湾、八步贺街等工业集中区,不断壮大县域工业经济。“十一五”时期,要突出加强企业龙头的培育,做大做强电力、电子、林纸、林板、制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钨制品、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十大重点工业产业,力争十大重点工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左右。在这个过程中,贺州市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产业、企业的合理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和可持续发展。 通道经济方面,随着洛(阳)湛(江)铁路、桂(林)梧(州)高速公路、广(州)贺(州)高速公路贺州段的建设,以及207国道贺州段改造、贺江复航工程、永州-贺州高速公路、贵阳-广州铁路(贺州段)兴建,贺州市将拥有全面连接泛珠三角和西南地区的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网络,形成“南北贯通,五龙出海”的交通大 格局。针对这个优势,贺州将把铁路和高速路通道口、站场建设与城镇化和工农业、商贸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业聚集发展、城镇规模扩大,形成一批新兴的工业镇、商业镇、旅游镇,建成一批工业生产小区、物流基地和旅游服务区,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不断增强城镇的集聚和带动能力。同时大力发展沿路经济,要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贺州市的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形成一批“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实现集约经营、规模效应,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特色经济方面,充分利用贺州水能蕴藏量达85万千瓦丰富的水力资源,加快发展电力工业,不断巩固和提升贺州市电力产业的支柱地位。要尽快完成金牛坪电站等水电项目建设,完善与南方、华中等大电网的对接,重点建设一批高等级输变电工程,把贺州市建成广西重要的“西电东送”通道和中转站。同时要整合矿产资源,做好规划,加快有色金属和石材产业的发展。要以项目为载体,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和高新技术,深度开发锡、锰、铁、钨、稀土等矿产资源,延长白色大理石生产链,扩大板材、重钙超细粉生产规模,把矿产业培育成新的重要支柱产业。要进一步办好外向型林业试验区,建立高产优质林业生产基地,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培育发展林浆纸、林板和林化工业集团,做好林业这篇大文章。此外,要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完善现代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重点加强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姚古镇等景区景点的建设与改造,打造“自然山水”、“客家文化”和 “古镇文化”等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 循环经济方面,贺州是主要以资源为依托发展的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工业方面,要根据生态环境现状,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禁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现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要通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等措施,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循环使用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对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实施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排放综合控制,促进污染性质相近的工业企业在空间上逐渐聚集分布,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农林畜牧方面,要总结推广“猪-沼-果-灯-鱼”、“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生财、以财补林”、荒料-板材-工艺品-超细粉-复合材料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区域性中心城市呼之欲出 有关人士表示,自2002年底建市以来,4年期间泛珠三角区域转移的产业项目与产业资金大量涌入贺州市,贺州市在泛珠区域合作特别是与粤港澳台的合作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有助于贺州市下一步开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交流。 目前,随着贺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贺州市房地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房地产开发公司由2002年的7家增加到40家,房地产开发面积由2002年底的30万平方米增加到160万平方米。今年8月份刚成功举办以“美丽贺州,活力新城”为主题的2006贺州首届房地产展示暨城市建设项目洽谈会上,参会客商共签约城市建设投资项目32个,投资额达27.61亿元,引发了新一轮的资本抢占贺州城市建设热潮。而随着洛(阳)湛(江)铁路、桂(林)梧(州)高速公路、广(州)贺(州)高速公路贺州段等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网络建设完工,贺州市“南北贯通,五龙出海”的交通大格局将初步形成,贺州市不但将会结束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其通往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更为便捷,到广州仅需两个半小时,将进入“粤港澳两小时经济圈”。届时,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地理优势也将得到体现。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贺州市量身打造园区经济、通道经济、特色经济和循环经济这四大经济,在新一轮的泛珠区域经济合作中贺州市将会更具吸引力,随着新一轮的资金与项目进入贺州市,贺州市作为泛珠区域合作中湘、粤、桂三省经济、文化交接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已呼之欲出。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