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对提高财政支农资金运行质量和效率的思考(06-10-18)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 09:04 审计署网站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完成和国家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合理安排和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充分提高其运行质量和效率,更显迫切和重要。

  从近几年各地对涉农资金审计情况看,在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安排、审批拨付、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基层知情难、配套资金难以到位、专款不专用等等。

  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变逐级配套为分级负责。现行财政支农项目逐项逐级资金配套模式,既不能有效保证配套资金到位,又不便明晰项目建设投入责任主体,因此,应实行分级负责制。所谓分级负责,就是在科学合理划分财政支农资金类项的基础上,分级确定各自应为主负责的类项。中央、省级财政重点负责带全局性、区域性重大涉农类项,并把所需资金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县及县以下重点负责除上级已作安排外的本地急需解决的重要涉农类项,并把所需资金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实行分级负责既有利于中央集中财力解决影响农村改革发展带全局性的问题,又有利于各地结合实际解决本地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既有利于强化责任,又有利于各级支农资金的直拨直达。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取消资金配套并不意味着项目配套也取消,对有些类项,特别是涉及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国家承建的是主体工程,那么基层就应当承建配套工程。同时还要明确,取消资金配套也无须搞一刀切,对有些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仍可继续实行资金配套办法,以利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能够更多地向经济欠发达尤其是西部地区倾斜。

  2.变分散资金为整合使用。在财政支农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办难事、办好事。目前,财政支农项目安排过多,资金过于分散,极易导致低标准建设、重复投入。要走出这种低效益性投入的循环,惟有整合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走向,突出带前瞻性、全局性和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重点,合理安排支农项目,切忌面面俱到。要打破财政支农资金按行政区划、产业或部门均衡分配的格局,适当拉开和用好时间差,优化资金配置,保证重点投入,切忌撒糊椒面。我国电力农网改造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是国家集中财力解决农村突出问题的成功范例。今后各级尤其是中央、省级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使用,应更多地采取这种选准项目、足额投入、一次性到位的做法,力求每年解决一至两个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

  3.变向上争取为预算下拨。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无偿性,决定了其分配、拨付应当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严肃性,而不应取决于各地的争取程度。因此,必须变基层向上争取资金为各级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下拨。在预算安排上,政府及职能部门要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确定项目计划和编制预算方案。特别是要预先搞好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并应下发有关申报立项的指导性文件,让基层了解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安排的宏观走向和具体政策,以利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和申报项目。要改变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安排过粗的问题,除了应对不确定性(应急救灾等)事项所预留的资金外,其他各类支农资金的预算方案应分解到单位、项目。在资金拨付上,要严格按照预算安排制定拨款计划,公开拨款时间表,实行到时即拨制度。(胡庆元)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

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