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金融腿短 贸易大国难成贸易强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 07:44 经济参考报

  不知不觉中,素有“中国第一展”、出口“风向标”之称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已经办到第50个年头、第100届了。

  也在不知不觉中,近几年广交会上,除了国内生产商、出口商、国外采购商外,一些金融机构如银行、进出口保险公司等的身影也开始闪现。这些金融机构奔走于为数不多的场合,大力鼓吹各种金融服务产品对促进出口的重要作用。但大多数出口企业对此并不“感冒”。

  这并不只是广交会上孤立存在的情形,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与其他发展贸易、提升出口竞争力的政策手段相比,金融方面的支持越来越成为一个“短腿”。

  长期以来,我国极为重视出口,对出口的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从战略层面提出科技兴贸、重视品牌等口号,在政策层面建立了从税收、投资到通关等各个环节的出口扶持政策体系,在组织架构层面不同的政府部门系统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体系。正因如此,加上相关产业的比较优势,我国对外贸易多年来一直保持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从改革开放之初仅占全球贸易微不足道的部分,一跃成为目前的全球第三贸易大国。

  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贸易争端、

知识产权等等问题,随着我国各种外经贸战略的深入贯彻将逐步得到解决。但在以下情形中,金融支持的乏力,与出口对其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反差,也越来越明显。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进程加速,迫切需要更多金融业提供更多服务产品,以满足出口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要求。在固定汇率制下,企业无需承担汇率风险;但在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最终实现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进程中,汇率风险对企业的考验将越来越严峻。同时,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是主导,依靠核心技术、品牌的高附加值产品仍较少。这种结构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总体利润率较低,一旦人民币汇率产生较大幅度波动,将直接侵蚀相当大一部分利润,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甚至将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从我国目前外汇市场发展情况看,由于人民币目前还不是国际结算货币,汇率避险工具较为缺乏,企业选择空间狭窄。同时,企业的汇率避险意识淡漠现象严重。权威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中,90%多不了解有哪些方式可以规避汇率风险,即使了解也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具有全局性,国内出口企业都无一例外会受到影响,只是影响程度不同而已,提高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已是当务之急。

  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针。但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交易“定价权”的缺失,极大削弱了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积极发展期货市场,运用现代金融手段锁定远期成本,是规避成本风险、提升出口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从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看,与国外期货市场相比,一方面交易品种少、规模小,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参与期货交易门槛较高,绝大部分实力较弱的中小出口企业被拒之门外。

  此外,一些在国际贸易中通行的融资手段,如国际保理、包买票据、打包贷款等等,在国内也有金融机构开展,但对大部分出口企业来说,这些还是很陌生的名词。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出口企业海外欠账居高不下(一般估计至少有千亿美元之巨),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存在资金周转困难、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上述现状,对我国贸易发展尤其是出口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若不着力解决,很难改变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大而不强”的现状,很难改变“别人吃肉我们喝汤”的利益分配格局。去年我国汇改后

人民币升值约2%,相信不少疏于防范的纺织出口企业,现在也很难忘记当时的切肤之痛。近几年来,一些大宗初级产品如铁矿石、原油、大豆等等,其国际市场价格大起大落,使不少行业在对外贸易中损失惨重,而跨国公司们则赚个盆满钵满……凡此种种,愈发凸显金融支持在我国出口中的严重缺失。

  因此,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各方面都应痛定思痛,迅速扭转当前不利格局。企业应尽快树立利用现代金融手段促进出口的意识;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拓荒”力度;政府则要在进一步发展进出口银行、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体系外,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扶持出口创造更好的外部空间。

  一句话,只有各个层面都真正重视对外贸易中的金融扶持问题,才能使我国更快地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本报记者 王小波 车晓惠 李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