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农村标本:徐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 14:37 中国经济周刊

  从昔日的“首穷”到今日的 “首富”,徐闻靠的是自己的资源和干部、农民自己的创造。

  徐闻 农民制造的新农村

  徐闻,地处祖国大陆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四季如春,盛产菠萝、香蕉、芒果等,号称菠萝之乡。曾是广东省湛江市的“首穷”,如今已是湛江市的“首富”。

  虽然农村人均年收入只有4400多元,仅及广东省平均水平,然而在农村建设方面,徐闻县已走在了前列,半数村庄实现了“四通五改六进村”。

  改水脱贫

  1998年的徐闻还很落后。由于常年干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这一年,徐闻开始了大规模的改水治旱工程。

  自1998年以来,徐闻共投入治旱资金3.8亿元,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7.76万亩。水利用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现在的75%,土地有了水的滋养后,也很快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农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

  相较治旱前的1997年,2004年徐闻农业总产值增长74.5%,农民收入增长76.7%,居民存款增长159.1%。由湛江的“首穷”一跃跨升到“首富”。

  治水的同时,徐闻还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几年来,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100多个,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4%。“一村一品”的政策也使不同村镇有了自己的强势主产农作物,涌现出菠萝专业村、香蕉专业村等一批专业村。

  2005年,徐闻县被授予“中国菠萝产业龙头县”和“中国冬季蔬菜产业龙头县”称号。

  万名干部齐回村

  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徐闻也开始了农村建设的新探索。从农民最关心的生活居住环境入手,2002年,徐闻在湛江和广东省率先提出了 “四通五改六进村”。即通路、通邮、通电、通广播电视,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造住房,党的政策进村,法制教育进村、先进文化进村、科学技术进村、优良道德进村、卫生习惯进村。

  在这一过程中,徐闻党政领导带头,提出“千干扶千村,万干齐回村”。把干部的提拔、考核与生态文明村创建挂钩。创建工作不得力者,均不予提拔,单位一律不予评为先进单位。

  在万名干部“回乡团”的支持下,徐闻近几年共创建生态文明村638个,全县建起硬化村道1227公里,实现了行政村全部通水泥硬底道路,解决了5万多群众住房难及6万多名群众饮水难问题。“脏乱差”的落后面貌也随之改变,如今的徐闻,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五个一点”破解资金难题

  除了发动干部起带头作用外,徐闻还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用“五个一点”的方式解决了资金筹措难题。即“上级部门拨一点,挂点干部捐一点,外出人员资助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村中群众自筹一点”。

  为此,徐闻提出全民齐参与、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在争取外来资金时,调动当地村民捐钱出力,让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这一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很多村民在村道整修中自愿“拆屋让路”;在修路、美化村庄的行动中,许多村庄还专门成立了筑路队和青年突击队,不请专业施工队,而由村民自愿分摊出钱,轮流出工完成;更有下岗老职工,捐出了自己2.56万元的下岗安置费。

  到目前为止,徐闻县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7.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800多万,挂点单位捐赠1400多万元,外出人员资助达3000多万元,其余皆为群众自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设新农村并不是政府用钱堆起来的,而是群众自己的一次伟大创造。”广东省一位官员如此评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