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学者称开发式扶贫会带给绝对贫困者更大灾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 10:0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9日电 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在最新一期刊载李昌平的文章,对开发式扶贫模式这个主流的扶贫模式进行讨论并提出完善的建议。文章指出,现在留下来的23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可能绝大多数不能用开发式扶贫模式解决他们的问题;甚至,从长远看,开发式扶贫会带给2300多万绝对贫困者更大的灾难!

  曾经的扶贫“金钥匙”现出弊端

  文章指出,扶贫模式从救济式扶贫或称为输血式扶贫,发展为今天的开发式扶贫或称造血式扶贫,大约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到94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扶勤不扶懒,造血不输血”成为扶贫工作的高度共识。开发式扶贫共识暗含有两个前提:懒惰是贫困的主观原因;经济发展(开发)不够是贫困的客观原因。基于这个认识,开发式扶贫在十年前被视为消除贫困的“金钥匙”。

  2300多万绝对贫困人群,他们贫困的主观原因真的是懒惰吗?文章明确表示:这种说服是不对的!这些贫困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付出了比富裕地区人民更多的劳动,但得到的只是非常少的回报,甚至是负回报;他们贫困的客观原因真的是发展不够吗?文章也对这种说法予以否定,文章还指出绝大多数是过度发展(开发)和掠夺式开发(发展)所致。

  文章说,在西南、西北的很多山村,村民在100年前的

生活质量要比现在强。很多矿产资源丰富的村庄,资源的开发不仅没有带给村民幸福生活,相反还造成了身体的伤害和环境灾害,开发导致更加脆弱和贫困。

  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国家和村庄的关系,主流和边缘关系的不和谐,可能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文章以作者自己的扶贫实践为例指出,绝对贫困人口生活的区域都有其共性:相对封闭,远离市场,三个再生产过程——人口、生态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不能有效循环起来。人口的增长,需要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透支脆弱的环境;环境脆弱导致灾难或歉收,灾难或歉收导致经济倒退,经济倒退导致人口素质下降。三个再生产不能有机循环起来,只要人口继续增长,经济发展的结果会加速生态和经济的崩溃,更加贫困在所难免。假如没有人口的流出和输血式扶贫,越来越贫困甚至饿死人是在所难免的。

  这样看来,很多地方,100年来更加贫困就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了。特别是现代化的进程,将贫困地区的森林和矿产以国有资源为理由,掠夺式开发,留下巨大的环境隐患和带给劳工的无情摧残,越来越贫困就更加不难理解了。

  文章指出,如果说开发式扶贫在90年代是脱贫致富的“金钥匙”,那是因为很多的贫困者是居住在相对开放、市场可及、且三个再生产过程能够有机循环起来的地方。现在留下来的23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可能绝大多数不能用开发式扶贫模式解决他们的问题;甚至,从长远看,开发式扶贫会带给2300多万绝对贫困者更大的灾难!

  

维权式、补偿式、转移式扶贫,也应该成为重要扶贫模式

  解决2300多万绝对贫困者的贫困难题,文章认为要寻求治本之策。维权式、补偿式、转移式扶贫也应该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模式。

  维权式扶贫:就是将2300万绝对贫困者居住地区的森林和矿产资源的产权收入,全部留给贫困地区的居民。以老林换新林,以矿产收益换生态恢复。

  补偿式扶贫:2300多万绝对贫困地区的村民,由农民转变为生态民,生态民的主业不是发展农业经济,而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由国家支付生态民生态补偿,保证生态补偿收入高于原有农业生产收入。2300多万绝对贫困者的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如果放弃农业生产,转为生态恢复和保护,年人均给予1500元补贴,也只有345亿元,只占国家扶贫口扶贫资金的80%。如果考虑贫困地区的环保资金和林业资金,345亿只占国家在绝对贫困地区总扶贫资金比例的60%左右。但对生态民的补偿式扶贫,会使绝对贫困人群的生活质量有质的改善,也会使绝对贫困地区的生态恢复有质的飞跃。

  转移式扶贫:要使绝对贫困地区的三个再生产过程能够有机循环起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人口。通过发展教育,将年轻人转移到城市就业。逐步减少生态区的人口数量,使人口再生产、经济再生产、生态再生产逐步达到良性循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