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内蒙古财政工作系列报道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 16:28 中国财经报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内蒙古财政工作系列报道(3) 李继学 钟昱 史生荣 “我们现在都抢着擦黑板。”蒙古族小学生郝培智一提起学校的变化,表情便生动起来。过去的木黑板被有机玻璃黑板取代,擦黑板时不再“吃”粉笔末了。在郝培智的眼里,他就读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第一小学发生的变化还不止这些:教室由原来的平房变成漂亮明亮的楼房,白炽灯泡换成更亮的日光灯,一星期上五次电脑课…… 郝培智所感受到的变化,只是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数百万农村牧区中小学生正共享着教育发展的成果。“马背学校”淡出历史 内蒙古地广人稀,长期以来,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指导思想下,农村牧区中小学布点分散、规模偏小、办学效益比较低,“村村办小学、乡乡办中学”成为过去的一个真实写照,又由于牧民流动性大,“马背学校”也成了一大特色。 “我们乡原来有16个教学点,一个村一个,最小的只有4到7个学生,一个老师,分3个年级。没有竞争,老师们有时就偷懒,教学质量实在上不去!”卓资县新合并成立的大榆树乡的党委书记赵利森,讲起合并前他任书记的后房子乡的情况。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的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逐步减少,逐渐向城镇集中。在这一形势下,加快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实行集中办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已势在必行。 “像我们原来的后房子乡,生源在大幅度减少,一是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二是计划生育政策严,不让多生,每年出生的小孩也就50个左右。”赵利森说,“这逼着我们合并学校。” 从1998年开始,内蒙古实施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到2005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减少42%,由12490所减到7225所;教学点减少72%,由7114个减到1998个,牧区和边境地区基本实现了中小学向旗县政府所在地集中。 在后房子中心学校的橱窗里,记者看到一张漂亮的“撤点并校布局图”,上面分布着十多张学校的照片,除两所学校外,都引出红色箭头指向图中央的“后房子中心校”。赵利森介绍说,现在全乡只有一个中心学校,教学点只剩下5个。每个教学点一般有学生30个左右,都是一、二年级的,每个点有两、三个老师,而且这只是个过渡,今明两年这些教学点将全部撤掉。据介绍,现在的后房子中心学校有19个班,在校生近900人,其中有700多住校。 采访中,自治区财政厅教科文处提供了一份关于布局调整的典型材料,是讲赤峰市林西县的。该县政府2005年筹集4000多万元用于布局调整,当年见效。全县中小学校由2004年的97所减少到2005年的27所,减少了81.63%,50个教学点全部撤掉,基本上形成了“县办中学,乡镇办小学”的办学格局。 布局调整过程中,为避免教育资源的流失,各级政府将撤并学校闲置的资产转让拍卖,所得资金继续用于教育。同时,坚持“先修庙,后请神”,将二期义教、危房改造、“两基”攻坚、远程教育等工程与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先建好接收学校,后撤并学校,不让一个学生因布局调整而辍学。 布局调整,集中办学,带来了显著的效益。自治区财政厅教科文处调研员门胜利说,一是教育投资相对集中了,可以提高学校建设的标准;二是优秀教师相对集中,可以提高办学质量;三是教职工的数量相对减少,节约了人员经费。四子王旗在布局调整后转岗和分流安置758人,其中辞退临时代课教师202人,年节约教育经费151万元。林西县每年仅减少校舍维修费用和辞退代课教师两项,就为财政节支近360万元,这些钱用在了购置教学器材、配备教学设备上。 “学校现在是少了,但优秀的教师资源都集中在我们中心学校,教学质量可是提高了不少。现在,几乎每个初中生都能升入高中或者职高。”田保卿说。 集中办学,还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在林西县,由于构建了“县办初中”的办学模式,有近1万人进入林西城区,增加了城镇人口数量,小学集中到乡镇政府所在地举办,政府所在地的人口也相应增加,这些都有力地拉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当地小城镇的建设步伐。 采访中,有位同志还指出另外一层含义:一个农村牧区的孩子,来到城镇的学校上学,见识自然长了不少,再也不想着回去放羊、种地了,这自然有助于减少农牧民的数量,促进城镇化进程。 “牧区苏木及苏木以下不办学校;农村乡镇不办中学、村不办小学,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教学点力争在两年内全部撤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2005年又对布局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用公德规范言行用文明美化心灵”,在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教学楼的墙上,红底白字的大幅标语十分醒目。蔚蓝的天空下,紫红外墙蓝色坡顶的教学楼,遍铺青砖的广场,以及那一片片鲜花和绿草,整个校园文明美好的环境确实有助于美化心灵。 旗教育体育局财务股的贾伊林股长,指着校门口的“校园规划平面示意图”说,这是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刚竣工一年,有48个班、2400多学生,能安排1200人住宿,建这所学校财政投入了4400万元。 “循环经济”在这里有着生动的演示。站在400米跑道的塑胶运动场上,贾伊林指着远处院墙边一排长长的厕所说,那里建有沼气池,粪便产生的沼气供学校食堂当燃料,沼气渣用来种菜。记者注意到,厕所两旁有蔬菜大棚。本校的学生就有2000多,一墙之隔的一所小学也共用这个厕所,沼气的原料来源问题不大。还有,操场边的地漏下修了蓄水池,可以收集雨水来冲操场,达到循环利用。 贾伊林又一连气带着记者看了两所小学,都改建、扩建没多久,教学楼的外墙与第一中学都是统一的紫红色。他介绍说,2004年旗委、政府做出决定,将2004-2006年定为“教育环境整治年”,财政投入8000多万,在过去的两年内对10所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其中迁址新建了3所,扩建维修了7所,所有工程在2005年11月前完工,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 与教育布局调整相适应,内蒙古全区上下将改善农村牧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方面将过去一些零星分散的教育专项资金加以整合,另一方面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筹措资金,集中使用,实施了一批重点教育工程项目。 据自治区财政厅教科文处调研员门胜利介绍,这些重点工程有:二期义教、二期危房改造、“两基”攻坚、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 “二期义教工程”,集中用于2001年以前未完成“普九”达标任务的30个旗县,“十五”期间总投资5.4亿元,其中自治区财政配套2.7亿元。对列入规划的739个项目学校,新建、改扩建校舍,购置仪器、图书、课桌椅及信息技术设备,培训教师。目前,已有19个旗县完成达标任务。 “二期危房改造工程”,近三年总投入7.68亿元,其中自治区财政配套4.68亿元,改造D级危房117万平方米,占D级危房总面积的69%。 “两基”攻坚工程,总投入7.25亿元,2007年将全面实施“两基”达标,集中建成一批功能齐全、标准较高的寄宿制学校。 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内蒙古从2002年就开始实施,2004年结合国家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又进一步加快了建设进度,截至2005年总投资2.84亿元,使偏远地区的孩子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深受广大中小学和农牧民的欢迎。 “两免一补”落到实处 “现在上学花销可是省了不少!”在伊金霍洛旗车家渠村蒙古族小学生郝培智的家里,他的妈妈说,过一两天就要开学了,孩子这次开学不算保险费,只要交10多块钱就行了,而以前每年要交200多元。如果买玉米,按一斤7毛钱算,省下的200多元,至少能买300多斤。 在伊金霍洛旗蒙古族小学,嘎日迪校长说,开学时,家长们基本没什么负担了,学生们只要带着空书包和零花钱来就行了。 让孩子们受益的,是伊金霍洛旗从2004年春季开始全面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助学工程”,财政每年投入700万元左右,实施“四免两补”政策,有15000多名学生受益。“四免”,即免学杂费、教科书费、教辅用书费、作业本费;“两补”,指补助寄宿制农牧民子女住宿费,补少数民族学校寄宿制学生伙食费。 在整洁的学校食堂,嘎日迪校长介绍说,拨下来的经费差不多够用,早点每天都不一样,一星期内菜都不重样,能够吃好吃饱。家长们反映,孩子们说比家里吃得要好。另外,家长们说,通过住校,孩子们变化很大,爱干净,生活习惯好了,更懂事了。 在伊金霍洛旗所属的鄂尔多斯市,市财政局局长王峰说,从2005年秋季起,对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17万学生受益。 据内蒙古财政厅教科文处负责人介绍,全区“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范围由2004年的75个旗县扩大到2005年的81个。2005年,自治区政府还决定,将“两免一补”的实施范围由农牧区家庭困难学生扩大到城镇低保家庭学生,所需费用全部由自治区本级财政负担。2005年全区筹措落实“两免一补”资金3.7亿元,169.3万中小学生受益,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59.7%。其中,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0.9万人,受助率达到100%。 门胜利说,“两免一补”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一是因贫辍学的中小学生重获就学机会。据统计,截至2005年9月底,全区小学生辍学率由2003年的0.86%下降到0.06%;初中生辍学率由2003年的4.7%下降到0.4%;二是减轻了农牧民家庭教育负担。2005年受资助学生人均享受补助218.6元,减轻了110万户家庭的教育负担;三是缓解了农村牧区中小学公用经费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前,每年有11万学生由学校自行减免学杂费,约700多万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行。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后,学校减少了这部分支出;四是农村牧区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经费保障是重中之重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厅长王玉明说,教育经费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 从2001年至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大力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区财政性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由44.04亿元增加到89.96亿元,年均增长26.06%,高于同期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长速度。“十五”期间,全区教育支出累计287.3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1.2%。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倾斜,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由2001年的21.5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3.98亿元,全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重由49%提高到60%。 保障农村牧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成了近年来旗县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目标之一,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从2002年起,自治区将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上收到旗县管理,由旗县财政统发。对财力相对较弱、发放教师工资确有困难的旗县,自治区财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的办法解决。采取这些措施后,从2002年以来再没有新欠教师的国标工资。自治区政府还决定,从2004-2007年,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共计4亿元,加上盟市、旗县配套部分,共计7.2亿元,全部解决过去累计欠发的7亿多元教职工工资。 从今年春季开始,内蒙古又全面实施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共投入资金8.52亿元,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覆盖范围包括了全区各旗县所辖镇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其中:免收学杂费人数近200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人数为169.3万人,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费人数47.8万人,分别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74.5%、63%和17.8%。今年秋季开始,内蒙古又将免费提供教科书的人数扩大到181.9万人。 党和国家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内蒙古财政正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