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与走出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00:02 中华工商时报

  ———全国工商联直属会员商会2006年会暨汕头论坛、双月座谈会实录

  □本报记者 李爱明 见习记者 阮修星 曹婧逸 整理  

  编者按:

  9月23日,“全国工商联直属会员商会2006年会暨汕头论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双月座谈会”在汕头召开,此次论坛由全国工商联直属会员商会、汕头市人民政府主办,汕头市工商联协办,经纬集团、吉荣空调提供特别支持。

  论坛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与走出去”为主题,来自官、产、学各方的著名人士围绕主题进行了讲演和互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广东省副省长、汕头市委书记林木声、全国工商联直属会员商会会长瞿怀明、汕头市副市长钟展南等出席了论坛。全国工商联直属会员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工商联会员部部长刘红路主持了论坛。

  本报特摘编论坛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辜胜阻:

  “四不”难题阻碍民企创新

  “动力不足,不想创新;风险太大,不敢创新;能力有限,不会创新;融资太难,不能创新”是当前民营企业创新面临的“四不”难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经历着外部融资困难、内部人才流失的严峻考验。

  民营企业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中创业与创新、引进与改进的关系,代表先进地区的“微笑曲线”和发展中国家的“苦笑曲线”能很好地说明培育品牌对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创新是在“微笑曲线”中提高竞争优势,而“苦笑曲线”则赚着最少的钱,制造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比如,一双中国鞋的平均出口价为2.5美元,贴上国外名牌就可以翻到几十倍。有人估计,中国每年出口大约1500亿美元的加工贸易产品,被外商“贴牌”销售后,其销售额估计约在3万亿美元左右。

  同时,中小型民企要特别重视人才流失的现状。人力资源是未来生产力提高的主要依赖资源。优秀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应在15%左右,而我国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接近30%。特别在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中,关键人才流失的情况更为严重。据调查,中小型民营企业近几年的人才流失率达50%以上,民营企业的中高层人才,在公司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最长的也不过5年。人才流失率高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隐藏着体制、管理、文化等诸多因素,应引起民营企业家足够的重视。

  近日,全国工商联向社会发布了《2005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其中指出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已经占到65%。对这样的比例有些人感到担忧,认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全国经济中比例相差过于悬殊。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们所讲的民营企业除了讲个体私营企业之外,还有集体企业和外企。国有控股企业创造的GDP总量占到35%,而且有很强的控制力。民营的概念不完全是私营,民营的概念应该是广义的。狭义民营经济包括个体户、私营企业构成的非公经济;中性(内资)民营经济包括个体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广义的民营经济是指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内资民营经济和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

  据统计,目前各级工商联现有行业商会7500多个,在政府、商会和企业三者之间,商会是“调节器”,具有承上启下、合纵连横的功能。商会要帮助民企自主创新,成为变“国家意志”为“企业行为”的桥梁和中介。直属会员商会是工商联会员的商会,会长也是企业家,我们要在企业发展中搭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为广大民营企业会员自主创新服好务。(演讲者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经济学教授)

  林木声:

  汕头的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家

  汕头经济特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市委、市政府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突出完善发展思路,全力振兴工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规范中小企业,实施名牌带动,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经济强项,推动汕头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市GDP2004年增长11.1%,2005年增长11.3%,今年上半年增长11%。目前汕头拥有全国驰名商标七个(占全省10.9%),广东省著名商标102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广东省名牌产品50多个,有效注册商标2万多个,经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其中国家级20家。“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获得奖励47项,获奖数量和登记名列全省地级市第二位。2005年全市共有民营企业9.5万家,占全市企业数的81.4%。实现工业产值789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1.2%。汕头已出现了稳定发展的新局面,正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

  上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汕头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奋斗创业,离不开全市各级工商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品牌带动策略,全力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汕头市委、市政府将努力打造新型制造业基地、临港工业基地、综合服务业基地和现代效益农业基地;进一步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充分激发出来,推动汕头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

  全国工商联直属会员商会成立以来,在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将把这次年会和论坛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突出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名牌产品市场化、骨干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高级化,做大做优做强民营经济;发挥侨乡优势,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演讲者为广东省副省长、中共汕头市委书记)

  陈经纬:

  创新使品牌长久不衰

  要自主创新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自主,就是自力更生;二是创新,要在原有的产品技术科技含量上更上一层楼。

  为什么说自主是关键之一呢?长期实践证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把自己最先进的技术输送或卖给另一个国家,即使再友好的国家之间也不可能。因此,只有自主研究新技术,发展高科技研发新产品,才不会跟在别国后面亦步亦趋。

  为什么说创新也是关键之一呢?因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提高产品的使用功能,才能解决产品的使用效率,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化廉价劳动为高价值的劳动。

  实践同时证明,只有创新,才能打出产品的品牌、企业的品牌,乃至国家的品牌;只有创新,才能保证原有的品牌产品久盛不衰。以上海原来的门面产品为例,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的自行车、钟表,以及洗衣机、电冰箱等,都是国内名牌产品而深受国人的喜欢,但后来由于研发体制跟不上,产品不见创新,因此原先的名牌产品已被全国

  各地的产品所替代。

  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更需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然就算我们有创新和独立的品牌也会被市场吞没或遗忘,直到退出市场。据了解,中国最早一批进入国家级驰名商标的前十个品牌,已有七个退出市场;今年世界名牌评选100强,中国没有一个品牌入选,这意味着:我们的品牌建设需要发展和珍惜,更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据统计,在当前产业链中,无品牌的产品总利润的回报分配———包含劳动力在内,仅为20%-30%,而国外名牌持有人竟可得到该产品总利润分配70%-80%或以上。数据告诉我们,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廉价的劳动力是完全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就连国内市场也会失去竞争优势。所以,企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此背景下,我们这些做企业的人应把握好企业发展的脉搏,把握好有利时机,积极在创新的基础上打好建设这一仗。(演讲者为全国工商联直属会员商会执行会长、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

  倪祥玉:

  自主创新,我们还是新手

  在今天的论坛上我想谈两个方面的想法。一是关于自主创新,在这方面我们现在还是新手。这要求我们在研究自主创新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另一个是品牌。在这方面,由于很多历史原因,可以说,目前我们自己的品牌给我们的工业提供不了太多价值,我们的制造业依赖代工。但是,如果反过来看,为了争取市场,我觉得应该代工,摩托罗拉开始做的也是代工。如果我们没有这二十几年的忍辱代工,就没有今天的发展。

  我们的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企业没有自己的工业资源,政府没有认真地履行公共职能等。政府虽然给民营企业做了很多,但还远远不够,只是逗号。公司要想得到资金自主创新,政府必须从法律、体制上进行调整予以保证。

  在这方面,我希望全国工商联能在法律、体制上进行争取,使国家在行政行为和国家行为上进行调整,使其更适用民营企业的发展。(演讲者为天津市滨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吴晓华:

  品牌战略面临六大难题

  “十一五规划”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将“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作为今后5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这也是“十一五规划”的一大创新点。这三个战略问题的提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紧紧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做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国家新开放的一个标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们要有自己的有质量的品牌;第二就是要自己的品牌走出去;第三是企业要走出去。对此,今天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走出去战略对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宏观问题。对国家来说是新课题,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要破解这个难题,就要求企业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走出去。

  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是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重要举措,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大的科学判断,我们耽误不起、失误不得。一旦我们战略思路正确,我们就能把中国的经济推上去;一旦思路不正确,就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甚至拖延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多大的优势资源,资源环境和市场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淡水、土地、优质资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短缺,将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构成明显的瓶颈制约。要有效地化解这些硬约束,只能走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之路。

  第二,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品牌战略推进还处于起步阶段,品牌建设还是中国经济的一大“软肋”。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即使意识到了也不知道如何创牌和保牌。在推进和实施品牌战略的宏观层面,有以下六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品牌战略推进的配套措施难以形成;二是农业和服务业的品牌战略推进工作滞后;三是品牌价值的评议混乱;四是面临国际品牌的压制;五是缺乏合格的中介机构;六是没有良好的市场环境。

  要解决上述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媒体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在发展战略上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和质量管理上下工夫,同时运用优秀文化和现代营销手段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政府应在宏观上理清思路和理顺机制,完善有关的立法和规则,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在培育、扶持和保护、发展品牌等宏观环境上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演讲者为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杨跃成:

  关键是制度创新

  自主创新不是一句口号。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动力,我们现在更强调内生机制的作用。我们强调创业,而创业的企业要想让它长大,则需要一个生物学的进化过程。

  从企业的成本规律、产业成长、产业的价值规律来看,创新是贯穿企业的主题。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形成一个多维的体系,促使企业加工一些高科技的东西卖到国外去,我希望未来我们是一个高科技出口国。从创新的角度讲,不存在高技术和低技术之分。

  作为政府来讲,要做三个层面的努力:一是基层层面,大家知道,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力跟它创业的数量有很大的关系,而企业的创业又跟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高科技区域有大专院校的创业,在我们高科技园区有很多高科技企业。希望我们的政府能提供更好的平台。其二就是使企业家知道如何管理企业。其三,给高科技提供资金支持,没有资金支

  持的企业是没有更高的发展的。风险资本是我们企业的非常重要的支持,现在国家也在这方面努力,希望这方面有一个很好的出路。

  在企业做强做大方面,我不认为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做大,但都可以做强。例如以色列的企业没有一个大企业,但以色列的企业都做得很强。另外,大公司具备技术远见和技术整合能力。实际上大公司都是在购买技术,高技术的大公司都是整合能力很强的公司。在国外,这种大公司越做越大,而在国内具备这种整合能力的公司却很少。我希望我们的大公司,特别是已经做强做大的公司应该做一些更多的东西,例如通过技术并购,带动小企业做一些技术创新方面的东西,形成一个产业集群。集群的企业发展最有利于创新。集群的企业通过人才的流动、企业联盟,实现企业资源共享方面的整合等,使企业达到高效的运转,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其中包括政府采购等的安排。例如,我觉得企业可以与大学进行一些结合,比如联合、入股等。另外一个就是建立一些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机构,通过中介机构组织把一些技术机制做好。(演讲者为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处长)

  周海江:

  品牌是基业常青的关键

  关于自主品牌,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自主品牌的重要性。从企业角度,品牌是基业常青的关键。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常青。真正成功的企业是外国企业,国内还没有。一个企业的知名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知名度,二是企业家知名度,三是产品知名度。更能让企业常青的是产品知名度。企业家的知名度是不可继承的,而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是可以继承,可以累积的。知名度就是无形资产,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不会因为企业家的消失而消失。消费者注重的是品牌,而不是企业家。

  第二,企业品牌与地方经济、文化、综合实力有密切联系。一个文化和综合实力不高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名牌企业的。

  第三,消灭同类型的品牌,这样发展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就像军事对抗中,就少了一个竞争力。一个名牌象征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样名牌也象征市场的经济。市场里包含市场,国内市场由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共同划分,而国际市场由国际品牌划分市场份额。

  第四,名牌到底是什么?这包括两个概念:一是经济含量,先进的管理,先进的技术,才能使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在路边吃面条可能是一块钱,到酒店可能就是三十块钱,一块钱吃的是质量,三十块钱吃的是文化。就像消费法国品牌的时候同时就是在消费法国文化。所以文化含量与技术含量相比,我们要做有文化含量的技术品牌。

  第五,自主品牌是非常战略。为什么中国没有世界级名牌,就像珠穆朗玛峰不可能建在海洋上,不言而喻因为海拔太低,他们的水平比我们高太多了。

  第六,品牌需要市场需求的刺激。什么样的市场需求决定出现什么样的品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温饱还是问题,解决的是吃饱穿暖,到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就有了其他需求。说明技术的提升就是需求的提升,就是生活水平的提升。从文化层面看,创世界品牌是政府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只有自身文化不断提升,在国际上的地位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的经济随着民营企业的加入,一定会成为世界的“珠穆朗玛峰”。(演讲者为全国工商联执委、红豆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金元:

  要吸收国际化的人才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做企业的不求什么,就求有一个好的环境。比如一个高科技项目要上市,为了凑足大额的广告费,企业甚至只能通过变卖分厂、卖掉企业家自己喜爱的汽车,甚至拿出家中维持生计的生活费,全力以赴。这是中国创业者的现状,因为缺少融资渠道,没有别的办法,其实也反映了目前缺少好的商业环境。

  天狮集团现在在全国有一千七百多家加盟连锁店,是一个集团公司。公司从1998年走出去,通过跨地区、全球化发展的战略走向海外。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销售天狮自身产品,同时通过全球的营销系统,带动相关产业链,与世界著名品牌公司和

世界500强的大公司,像法国的欧来雅、日本的资生堂等形成战略性合作伙伴。通过在全球各大城市形成大型的战略性伙伴,可以给我们形成创新的新超市,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创新。这样不光俄罗斯、
乌克兰
、印尼,还是日本、韩国等的市场,都纳入到我们天狮集团的战略目标中。随着我们加大投入的力度,我们预计,到2008年,天狮集团在全球104个国家都会有新超市。

  天狮集团的资金,包括海外资金,都非常的良好,没有一分钱贷款。天狮发展到今天,靠的是我们在营销系统上的不断地创新。对于一些品牌我们采取的是逆向思维,再好的品牌我们都要贴天狮的品牌。我们新超市向全球的推动,更需要全球更多的产品进入到这套营销系统中。在不断的创新中,关键的就是不断吸收国际化的人才。天狮将全球市场划分为十几个分区,在不同的分区,以本地化、专业化的人才基础,加上系统化、标准化的建设打造我们的团队。我们要让我们的管理团队,适用于每个国家的法律,每个国家的文化,适用每个国家的创新。(演讲者为全国工商联执委、天狮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王巍:

  民企如何寻找并购机会

  并购正在改变中国,国际投资连续三年下降,今天中国商业界的语言是并购而不是投资。并购是一种创新,企业通过并购可以整合资源,通过并购可以改变管理权限。关停并购是对市场的重新洗牌。并购发挥了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竞争模式,是企业竞争力的选择。

  目前中国的本土并购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国有资本高歌猛进,民营资本委曲求全,全球资本低调潜行。国有资本因为有政府的支持,所以大举进攻;而民营资本三年前提出要做产业整合,现在却要学会过冬,学会联合;外资的变化更为明显,政府、民众对其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甚至有妖魔化的趋势,所以只能低调潜行。

  从本质上看,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仍然很多,而且变幻莫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民营企业不愿创新的原因。

  民企在并购中寻找市场机会,我想要注意这几点。

  首先要有大局观,要了解经济周期,了解自己的产业地图。要做有抱负的企业家,就必须充分了解上下游产业的市场机会。

  其次,要关注全流通后的

资本市场。全流通后的资本市场意味着股东重新洗牌,15000家上市公司的发展值得好好研究。

  第三,要关注公司价值,包括创新、包括品牌等等层面的。

  第四,要学会利用金融技术,要理解投资银行的功能。(演讲者为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

  M R.EERO PALOKANGAS

  企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创新

  我来自芬兰,从事这个行业二十年多了。我们公司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中国,发展迅速,正在进一步国际化。

  企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创新。如何创新呢?我想,首先更多了解当地的文化,与不同国家的人沟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并学习。其次,学习对手新的技术对发展尤为重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不断创新。中国和印尼的劳动力非常价廉,导致他们大力发展制造业,但不是只能发展制造业。而欧洲的劳动力非常高,根本无法竞争,所以创新是惟一的办法。创新的竞争力不言而喻。

  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呢?我认为,企业需要通过做强、做精来应对。做强意味着我们要采用更为环保的生产方法,提高生产能力,降低成本;做精,用一个例子说明,在芬兰的一家企业,率先提出了以客户为导向的全系列运营模式,大获成功。鼓励所有员工发挥创新意识,增加更多研发费用,这是惟一方法。(演讲者为APP全球CTO、欧洲CEO)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