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上海会成为本土企业的总部基地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14:59 《中国企业家》杂志

  上海会成为本土企业的总部基地吗?

  ——中国企业领袖年会2006上海论坛纪事

  文/本刊记者 王 琦

  全球化之风正越来越强烈地吹拂中国大地。作为中国最早萌发现代工商业的上海,依靠先天的地域优势和现代商业传统的熏陶,上海正在成为中国商业全球化的风向标。那些闻风而来的跨国公司似乎禅透了“得上海者得天下”的中国商界法则,100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设立在上海,从上海觊觎中国市场,进而到全球市场。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他们是否感受到了这种趋势?他们还会信奉“得上海者得天下”的信条吗?上海会成为中国本土企业走向全球的总部基地吗?

  2006年8月18日,中国企业领袖年会2006上海论坛在浦东召开。这个主题为“投资上海——中国本土企业的新机会”的论坛,吸引到了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企业的掌门人、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和著名经济学家等一共500来人。高朋满座,大家关心的话题是:在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上海如何更新自己的城市定位,企业如何把握上海新的投资良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上海。

  以理想主义者著称的《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所作的开幕辞点燃了在场嘉宾心中的激情。

  这么多年来,《中国企业家》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推动政府逻辑和企业逻辑两大逻辑的对接,推进本土商业和全球商业智慧的融合。而上海恰恰是一个特别好的舞台。今天这次大会,是我们让中国本土企业、本土企业家和我们上海市政府对接的开始,我们特别希望这个“红娘”能够做好。

  在这个大会之前,上海市胡延照副市长跟一些企业家们谈到,上海不仅是上海的上海,更是全国的上海。我想在这儿说,上海不仅是世界的上海,更是中国的上海。因为大家都知道,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往往会把上海看作是一个最好的入港处。我们特别希望,上海成为中国本土企业、本土企业家驶向全球市场海洋的最佳出海口。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

  希冀在上海发展壮大的本土企业,最为关注的,莫过于政府对投资环境的营造。论坛开幕前,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先生在与部分企业家、经济学家代表的交流中,热情地表达了上海敞开怀抱,吸引各方企业投资上海的态度。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持,上海企业只有在服务全国中才能赢得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上海就是一个大舞台,上海的能量和水平关键在于它海纳百川的能量和水平,上海是一个追求卓越的地方。

  一百年前,上海是近代中国工商业文明的发源地。现在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我们正在努力让上海成为经济、金融、航运中心。所谓经济中心,说到底是一个服务中心,是一个市场中心。经济中心的能量关键是服务的能量和它对周边地区辐射的能量,或者说是它集聚和辐射的能量。因此我们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上海的经济逐步走向以服务型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上海要自主创新,要做自有品牌。但是我们的品牌不是建立在样样都是自己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国际资源大平台基础上,要把世界上能够为我们所用的东西拿来用。对外资企业,对我们的兄弟省市企业,上海都是开放的心态。上海只有为全国服务好,才有希望,才有发展,上海的能力、水平、人气越是高,发展才越是快。

  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则对“全国的上海”有不同的感受:

  大上海的大气派我在三四年前就有所感觉。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市场,人口密集程度最高。所以我们早早地就来了。但是,上海定位非常清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我们养牛的、种草的、挤奶的企业都排斥到了外边。告诉我们:产品可以进来,市场可以来,养牛场千万不能来。

  今后制约上海发展的,不是在资金上,也不在智慧上,也不在人才上,主要是在资源上。我想上海应该有海一样的能量,海一样的精神。纽约的定位是“梦想和创造”,伦敦的定位是“不屈不挠”,他们有这样的城市精神,促使他们挤进了高端市场。上海应该考虑包容、服务、创造这样的“海”的精神,这样必将使上海成为世界级大都市。陆地上最大的是草原,比草原更广阔的是海洋。所以草原与海洋的携手就是资源和智慧的结合,西部与东部的双赢。

  给上海的建议

  一百年前,上海崛起,大批民族资本在上海投资发展,同时上海滩也迎来了很多外国企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本土企业、民族企业是上海的骄傲。改革开放20多年,上海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投资环境、人力资源、市场空间等方面,拥有数一数二的地位。上海如今成了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基地,但与外资相比,中国本土企业显然准备得不太充分。

  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辉做了一个研究发现,在Google中搜索城市关注度的指数,一是搜索创新城市,指数高的城市是美国、新西兰、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的,而现代服务业关注指数高的城市分别是孟买、德里、新德里等,并没有中国的城市,包括我们引以为傲的上海。黄辉建议,“政府进行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在创造服务型政府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建立综合性政府部门来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艾丰非常认同上海市对“自主创新、自有品牌”的重视,他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十一五”规划内容很丰富,我给它浓缩成三句话: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任务是转变增长方式,操作的方式是自主创新。

  什么叫世界经济全球化?光资源整合全球化还不够,每个国家利用资源整合全球化争取本国利益最大化,才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资源整合全球化怎么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呢?就是争取整合中的主导权。我们中国人如果有可能,不仅要做被整合者,更要做整合者,拿到整合的主导权。拿到整合的主导权当然条件很多,但是最基础的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主品牌。没有自主品牌你连主体的代表都没有,请问你如何整合别人?自主创新是一个链条,自主创新一定要保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存在必须有自主品牌。

  品牌让中国更受尊敬,讲品牌让上海更受尊敬。原来上海品牌陨落很多,现在又重新启动,是非常值得关注和庆幸的一件事。

  蓝山中国资本创始合伙人唐越提出了给上海的建议:

  上海的政府官员不管在素质、眼界,在中国整个政府官员行列中是属于相当高的。所以正因为在这样的政府官员领导下,上海的政府是一个非常精明、非常强势的政府。正因为如此,上海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力量就太过商业化。上海的支柱产业,不管是钢铁、汽车,还是零售、媒体,基本上都是上海政府所控制的国有企业,在这些行业中占有着领导地位。那么当政府既是这个行业的规则的制订者,游戏的裁判,但同时又是一个场上最强有力的运动员在参与这个竞争的时候,这中间微妙的关系如何把握?

  上海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下一个非常大的机会在金融行业,因为中国金融行业将会经历非常大的改革,上海假如要建成一个金融中心的话,政府如何制订规则?如何参与竞争?如何为其它竞争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政府应该仔细考虑决定的问题。

  最近几年,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上海地价、房价和人力成本逐渐升高,商务成本也越来越高。由此,出现了一种声音,上海的商务成本太高了,这么高的商务成本今后很难吸引到投资,应该降低商务成本。但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则认为,商务成本过高的上海反而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

  商务成本越高的地方是越能吸引投资的地方。全球吸引投资最多的四个城市是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占了全球资金的30%左右。在中国,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商务成本最高,但是恰恰这两个城市每年吸引全球超过十分之一的投资。

  商务成本越高的地方是越能赚钱的地方。从现在来看,北京、上海应该说是中国最能赚钱的地方。另外,商务成本越高的地方吸引资金的含金量越多。商务成本越低的地方,吸引的资金大多数或者是劳动密集型,或者是对环境有污染,投资带来的负面的东西比较多。而商务成本高的地方一般对资金比较挑剔,所吸引到的资金大多数都是人才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或者是金融、贸易、航运这一类的资金投入。

  商务成本越高的地方投资环境越好。商务成本高,就不再是拼成本、拼土地、拼劳动力,而是要在投资环境上下工夫。长三角是中国商务成本最高的地区,占了全国2%的土地,容纳了全国6%的人口,每年吸引全国超过四分之一的投资。

  在银行方面,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金融中心,这给了上海机会。瑞信投资银行业务董事总经理陈昌华认为,非银行内部融资领域,上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将来上海发展金融中心,成败关键,就是上海期货、股票、债券市场。这几块才是真体现上海竞争力的地方。”

  上海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认为,上海这一轮的经济高峰基本上已经告一段落,现在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湾经济圈正在成为新的经济中心。上海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重点就在于金融中心的打造。“我想今年年底以后开始金融方面会更开放,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就开始慢慢确立,所以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会更大一些,对于中国本土的一些中小企业,我看机会会少一些。”

  投资上海的机会和切入点

  企业应该利用上海的机遇作为自己的机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名誉院长刘吉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道理:越剧发源地是浙江郴县,郴县的人唱得好了,就到杭州唱,杭州唱著名了就到上海来唱。“企业也是这样,当你是小企业的时候在本地发展,当你发展到大企业的时候,你要想再进一步地成为国际化的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不到上海来,不利用上海的品牌和平台的话,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国家给了上海一个很好的率先发展机遇,上海千万不要错过,上海的机遇也是全国的机遇。上海处在中国最富裕的长江流域的龙头地位,企业品牌不但讲自己的品牌,还得善于利用别人的品牌,上海就是一个最响亮的品牌。

  一向妙语惊人的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自称是“一向和上海人对立的杭州人”,经历了投资上海、撤出上海、再次进入上海的经历,他对上海对于本土企业的看法,对于正在准备进入上海投资的企业不无裨益。

  五六年前,阿里巴巴总部设立在上海,在淮海路租了一个很大的办公室,可是招人都招不到。最后我们决定回杭州去。上海比较喜欢跨国公司、500强,如果是民营企业刚刚开始创业,最好别来上海。

  三年前,我们再次进入上海,建立了一个9个人的办公室。现在已经发展到了200人,未来两年以内希望有2000人在上海参与阿里巴巴的建设。

  我是杭州人,对上海天生总有一点不太好的感觉,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不得不对上海佩服。全国范围看,上海人的综合素质水平比较高,到了上海如果不会用上海人,企业永远做不大。上海是中国大陆国际化、规范化最好的一个城市,一个企业小的时候为了求生存可能可以在别的地方想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是要想做大,跟国际接轨,毫无疑问必须要先到上海。

  温州草根出身的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也经历了和马云类似的进出上海的过程。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对投资上海的建议更直接:

  一般人到上海来,成本上可能更大一些。你要到上海来,首先得掂量一下自己。所谓投资上海是在投资企业家,上海已经到了一个培育真正大企业家的时代了。

  这个大企业是怎么诞生的?根据我们有关的工作以及研究,在上海诞生大企业家,一种是比较强势的国有企业改制转型为非国有企业,比如宝钢已经上市,如果再加快股权分置,改变一股独大,很可能诞生大企业家。第二种是国际化色彩比较浓,已经发展到一定基础的企业。

  在上海这种地方如果不想赚大钱,不想成大企业家,你最好不要考虑来投资上海。成长为大企业家,不仅是要生产物质产品,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生产知识产权。知识致富是普遍性的现象,知识致富当中最高端的是知识产权致富,我们到底有多大的能力进行知识产权的生产?在这个意义上,来投资上海,可能在相当程度上要投资企业家自己,你要考虑你有没有到上海来当大企业家的天赋。

  郑永刚也是同样的看法,认为单一制造业无论从土地成本和人才成本来说,都不应该来上海。那么,是不是中小企业在上海,就无法找到自己起飞的跑道呢?

  创业近10个年头的北京东易日盛装饰股份公司总裁杨劲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上海是未来金融、贸易的中心,是不是说只有做金融,做贸易,国际化大公司500强的企业才能进上海,像我们这样的传统企业就没有机会?我觉得不是。今天早上很多嘉宾说,一般企业就不要来了。我觉得能不能来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最重要的是在上海整个大环境建设过程中、新的一轮投资过程中是不是能够找到你独特的地位和特别的商业模式,能够加入到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

  有些企业已经看到了这种投资上海滩造成的商业机会,上海张江新希望企业有限公司和新希望集团已经通过企业的投资,从上海的商务环境角度,切入了上海市场的另一个层面,也为来上海创业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

  上海商务成本比较高。这是个问题,也是个机会。在上海市政府、上海经委总部基地促进委员会、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新希望集团和张江高科、北蔡镇政府,组建了张江新希望企业家家园公司,目的就是创造一个适合民营企业投资发展的总部经济园区。这是一个占地2000亩的总部基地,拥有300多栋独栋小楼集科研和办公为一体的商务区域,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税收优惠。前期位于张江地铁站的19栋的半岛科技园现在已经建成,容积率只有0.8。

  我们打造这样一个企业的总部基地,就是为了发扬上海的龙头地位,吸引更多的创业民营企业家、第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们和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家们,在这个总部基地投资、发展,来上海展示自己的丰采。

  上海张江新希望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纹如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香港两年、新加坡四年,虽然在江苏创业,最后还是回到了上海。“上海太有活力了,每个企业家几乎都可以在上海找到他的位置。上海是一个非常讲究规则的地方,在这里生活、工作非常有保障。可能在创业初期,上海不是太适合你,因为太规则了,没有什么擦边球可以打。但如果你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要到上海来。上海有你所想要的一切。”她相信:“总部园区会变成一个平台,支持全国每个企业能够顺利进入上海。”

  如何在上海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发展?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佳芬给出了上海本土企业的建议:把握趋势,代表未来。

  有一次我出差,在飞机上碰到一位分管乳业的副市长。他说,你在上海的市场份额那么大,我要引进竞争对手跟你竞争。

  政府是这样,各路同行英豪也都认为得上海者得天下。在这样一个大上海的竞争环境当中,必须抢先起步,必须做代表未来、代表趋势的事情。

  “中国的企业能不能有机会,主要是看上海经济发展得怎么样,而上海经济发展得怎么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得怎么样。可以说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上海经济的成败,也将决定外来企业能否在上海这样一块投资的热土当中取得最大的效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从一个更高的角度,阐述了上海的发展方向。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编牛文文在论坛讨论中说出了所有看好上海的企业家的心声:“再过三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上海和上海企业家的精神特质这个问题或许已经不存在了。当

中国经济强大到一定程度,中国本土企业强大到一定程度,上海自然而然会成为一个本土企业的总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