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能源战略背后的定价权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4日 11:48 中国经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 杨涛 目前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6%,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因缺乏定价主导权,资源和能源产品进口成本越来越高。2005年前11个月,我国重点监测的42种主要资源、能源产品进口由于价格上涨因素多支付300亿美元。 应该说,这一局面的形成并非短期因素造成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国并没真正重视和建立起国家层面上的能源战略。事实上,自上世纪末经历多次石油危机冲击之后,多数西方国家都开始认识到掌握能源话语权,就在某种意义上代表掌握了未来竞争中的国家命运,即使没有能力获得主导权的国家,也往往都通过各种方式来避免过度受制于国际能源市场的非稳定风险。例如,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渡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的上涨行情中,日本也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 虽然国际能源市场的定价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并不意味其是一成不变的,考虑到国际竞争与利益关系的复杂性,这种格局可以说是脆弱的。我国现在只要尽快建立能源战略的国家思路与政策支持体系,还有可能搭上末班车,努力在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体上看,要真正掌握一定的能源市场话语权,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战略重点。 首先,尽快建立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国际经验表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美国现在的战略石油储备量约为7亿桶,因此应对可能的石油冲击游刃有余。在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着手较晚,在经历多年的论证后,去年底终于进入实施阶段。未来的战略储备运用,应着眼于国家经济安全和增加国际谈判筹码,而避免冷战思维下的政治军事目的。 其次,努力掌握能源类衍生金融产品的主导权。在高度货币化的全球经济中,金融工具已经与实体经济密切结合在一起。在国际投行人士今年把石油价格公认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性首要因素的同时,包括期权期货在内的各类衍生品的广泛应用,也给能源交易带来价格发现、风险对冲、平滑市场波动的重要作用。对于主要的国际衍生品定价中心,其所在国家都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由金融产品话语权进而获得相关商品的定价权。我国只有尽快推动金融创新与改革,控制一定的能源类金融衍生品定价权,才能在现货交易中获得风险化解和创造收益的途径,并通过能源“大买家”的地位利用金融技术获得更多国家利益。 再者,以“合纵连横”之术,全面参与能源竞争的国家博弈中。当前国际能源市场的各类价格联盟本质上都是脆弱的,我国应该改变以往不结盟的旧观念,以联合和对抗并举的方式参与到能源定价博弈中。应彻底改变能源“零和博弈”,主动发掘通过能源合作实现共赢的方式,如通过亚洲国家有效合作提高整体谈判地位,来消除“亚洲升水”现象——即每桶中东原油销往中国等东北亚地区的价格比销往欧、美地区的价格要高大约1~3美元左右。 最后,全面提高国内企业与国际机构的博弈能力。目前能源市场主动权的丧失,还有一个微观原因是国内企业自身的不足。一方面,企业经营机制与操作技巧的落后,整体上降低了与国际机构的谈判能力。另一方面,在缺乏行业协调的情况下,各自为战甚至恶性竞争的购买谈判,使能源定价权的丧失更是“雪上加霜”。 以上都是就直接增强我国的能源定价话语权来说的,当然以退为进地看,彻底改变高能耗增长方式,鼓励新能源开发利用,改善贸易结构以提高出口附加值,限制资源型和高耗能商品出口,都是国家能源战略获得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