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围攻专利的骗子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4日 10:07 财经时报

  在这个分工细致的时代,那些民间发明人,却不得不一肩担下从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维护到产品转化过程中的所有角色。这种“单打独斗”,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了他们摆脱不了的麻烦

  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发明家,他们都有自己的专利。

  发明家是令人敬佩的,在多数人看来,拥有了自己的专利,似乎也随之会“名利双收”。但是错了,等待他们的,是说不完的“麻烦”。

  聪明人?傻瓜?

  2005年1 月5 日,熊开怀的麻烦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那一天是他所申请专利的公布日。专利不大,只是解决了水性笔不能重复使用,浪费资源的问题。不过,它却让这位贵州的建筑工程师放弃了年薪10万元的工作。

  “那天起,两个月内,我收到了近60封信件。”他说。这些信件有的在专利公布当日就寄出了:或是声称他的专利获奖了,或是声称可以为他发布信息。

  刚开始熊开怀很开心,他需要这些机构帮助他实现专利的价值。不过慢慢地他开始怀疑,这里面有骗子。

  “我比较慎重。但是一封都不相信,可能吗?有公章、有案例、有协议、有地址。”熊仔细看了这些信件之后,被两个单位发来的信函打动了——一家声称自己是《XX信息报》,一家声称自己是《XX科技报》。他上网查了信函中留下地址和网址,发现没有任何可疑之处,就试着和这两家单位进行联系。

  联系的结果让熊开怀吃惊,这两家单位开口就要钱:一个要1860元,一个要1100元。熊开始犹豫不决。那几天,两家报社不断有电话打来,告诉他“我们为你推荐,急需材料”,“有人已经在看你的项目了”,“一个月之内就能办成”。

  熊半信半疑,决定一试。三周后,这两家单位的网站上登出关于他专利的消息,不过总共只有400 多字,只是寥寥介绍,不像它们承诺的“重点推荐”。

  让他更失望的是,随后这两家单位突然“消失”了,也没有任何投资人和他联系。两个月后,他觉得自己上当了。但这只是个开始。

  2005年3 月,熊开怀收到了参加“2005年春季国际对华投融资合作项目洽谈会”的通知。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洽谈地点在友谊宾馆。“规格这么高,肯定不会是假的。”于是,熊开怀交了1800元的会费,前往北京。

  与会的投资方有50多家。熊开怀一连谈了10余家。最后选择了美国索富达国际集团。按照这个集团的要求,他花了15000 元做了商业计划书。8 月31日,他又按要求交了17500 元,做了价值评估报告。索富达告诉他:两个月内,无论是否对其进行投资,都会给予回复。但事情过去1 年多了,至今仍音讯全无。

  “不抱什么希望了。”熊开怀说。他甚至不想再追究之前主办洽谈会的是不是假中介,那个“索富达”是不是假投资公司,因为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太多了。

  熊开怀的遭遇不是个案。在一个“博派专利论坛”上,一个题为《专利授权后,来骗钱的骗子公司汇总》的帖子人气很旺。发帖时间是2005年10月,至今还有人继续跟帖,不断列出一串串“骗子公司”的名单。

  “他们的经历和我差不多。”熊说。看到这么多“雷同”的遭遇,他觉得“很悲哀”。

  “发明人是疯子,想把它转化成商品的发明人就是傻子。”李向东说,他也是民间发明人,当然,也是受害者。

  请个律师?成为律师?

  “他们需要个律师。”面对记者的询问,金台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雷春晖这样说,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刘永沛也这样说,他们对《专利法》颇有研究。

  “我需要个律师?”熊开怀有些惊讶。他之前从来都没有想到过。“我是在贵州聘请呢,还是在北京聘请?”

  几分钟的思索后,他觉得这不可行,“会很贵”,到现在都不断有单位声称能帮他找到投资者。若每次都请个律师来鉴别真伪,实在承担不起。

  “靠中介寻找投资、合作,这很困难。”一位专利代理人说。“技术中介需要对法律和技术都很在行,这样的人很少,因而也很少有技术中介能够对专利方和投资方都进行正确评估。”而且即使有这样的中介,他们也未必会认真去做。

  “成本很高,民间发明人承受得起吗?”

  “还是自己成为律师好。”熊开怀和李向东们面临的现实,让他们自己成为自己的“律师”。

  “我已经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了。当我碰到那些看起来很‘真’的信件时,我会反复核对。比方说打电话询问;查他们的营业执照注册号、企业类别、营业范围;网络上是否有对他们不好的言论等。”李向东说。自申请专利后,他手边就多了《专利法》、《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文本,而且本本都翻得卷了页。

  熊开怀现在也谨慎得像个律师。8 月中旬,他收到《关于全面清查全国专利市场商业欺诈工作的通知》。函件中称,该单位将“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及北京多家律师事务所”,“严厉打击假中介、假科技单位、假投资公司”,因而“需要各位专利人配合”。

  熊开怀并没立即“配合”,先寻思了一番这个所谓“打假机构”到底是真是假。这一点,让他自己都觉得可笑。

  全能战士?

  “一步步走来,我学习到很多新的东西。”熊开怀说。他也知道,他学的很多东西,其实是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角色该做的事。

  获得风险投资的想法破灭后,熊开怀决定自己创业。现在的成果是,他已经做了20多支运用了他专利的笔,分给了他的亲戚朋友使用。

  “我已经清楚地了解到,一套零件的模具要十来万元,模具的日生产量可以达到一万件。”熊开怀说。

  他还详细考虑了场地、雇工、流动资金等问题。准备下一步去往上海、浙江等地,与一些企业洽谈合作的事情。

  但李向东的经验让他乐观不起来。“我曾经也尝试着这么做过。但要不断完善产品以适应市场,又要做策划者,又要做经营者。谁那么全能?”李向东说。

  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专家张平教授介绍,国外非职务发明人常常有行业背景,因而一旦发明成功,马上会有企业看好。除此之外,国外成熟的技术贸易公司会收购一些技术,并且予以培养完善。

  很不幸,在中国,这样的条件还不具备。熊开怀们没有行业知名度,也没办法将自己的专利转让给技术贸易公司。“如果不想放弃,我们就得尝试各种各样的做法。”李向东说。

  不可改变?

  “我不相信这样的困境走不出来,所以我不断地改变思路和对策。”李向东说。

  不过,当他发现他手中的技术转让很难、创业也很难时,他开始考虑放弃自己的专利。因为,保持专利有效而需要交给专利管理部门的年费,一年比一年高。

  8 月16日,他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看到《专利法》修改征求意见时,就立刻留言表示,国家应该规定少收费用,多给奖励,并为民间发明人提供更多商品转化的机会。

  第二天,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大连市“民间发明大赛”颁奖仪式上的发言,让李觉得有了些希望,政策开始“向民间发明人倾斜”。田在这次仪式上呼吁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社会各界、新闻媒体“都来关心、支持民间发明家”。

  但这种倾斜在专业人士看来并不真实。一位专利代理人打比方说:“现在的《专利法》像是富人俱乐部,穷人只能在外面看热闹。”

  “可是国外也有大量独立发明人,并且在不断增加。他们怎么不像我们一样艰难?”李向东不服气。他如此向专家发问,并列出事实论据:“美国2000年有1.6 万多名独立发明人获得了专利,比1999年增加了近30%。”

  “一个是单打独斗,好像手工作坊;一个是镶嵌在产业之中,发明之前就有产业背景,发明之中有诸多技术、信息、工具支持,发明之后有一套转化机制服务。能一样吗?”专家反问。事实上,李向东搜集到的一些资料也表明,由于企业和政府能够提供良好的导向和服务,国外的发明者可以埋头钻研。最近几年,欧美各国都增设了鼓励独立发明人的服务机制。例如美国成立了“发明人协助办公室”,以进一步拓展为独立发明人服务的范围。

  但对中国的发明人来说,麻烦还很多。“手机防盗打”的发明人解文武在获得专利半年后,发现国内某著名IT厂商侵犯了他的专利权,便多次与该公司交涉。

  协商不成,只能提起诉讼。耗时一年多后,解文武败诉,随后“身心俱疲”。

  “我们只会帮助大企业,因为他们给钱。”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利代理人说。

  李向东和熊开怀还没有遇到这样的麻烦,虽然他们现在觉得“已经够麻烦的了”。

  “我时常会困惑。”李向东说。

  “我觉得很孤独。”熊开怀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