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广西贺州打造泛珠三角生态农业基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 00:50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张文德 李顺 通讯员 谢明伟

  “十一五”期间,贺州全市无公害种植面积每年要扩大5~10万亩以上,至2010年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要达到100万亩以上,全市70%以上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所有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这是记者日前到广西贺州市采访时获得的消息。

  传统农业持续升温

  贺州市位于广西的东部,与广东省清远市、肇庆市毗邻,至广东省首府广州市仅320公里,北连湖南省永州市,处于粤、桂、湘三省区结合部,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之一。

  除了交通地理的特殊性外,在发展农业上,贺州还具有天然的气候优势。据资料表明,贺州市地处中亚热带,属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为4421-4422小时,实照百分率为34%-37%;年平均气温20℃左右,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年无霜期达320多天,适宜发展农业、畜牧业和亚热带经济作物,还盛产亚热带特色的柚子、柑橙、青梅、三华李等。

  由于贺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农业种植气候,在2002年底建市以前,农业长期以来都是贺州地区的传统产业。

  有人曾预言,21世纪是工业经济的天下。特别是2003年,由广东省倡导并得到

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八省(区)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响应和大力推动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即“9+2”)引起相关地区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据有关资料显示,不含港、澳在内,泛珠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就已超过1/3。与此同时,广东和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要转向发展高科技产业、将原作

  为主产业的制造业在泛珠三角内进行产业转移的话题,也被炒得沸沸扬扬。在此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乘势发展工业一时间成为泛珠三角相关地区最热门的话题。但是,地处泛珠三角的贺州市,却没在这股狂热的工业发展风上随波逐流忽视了传统农业发展。

  贺州市委书记李达球、市长陈利丹在分别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示,贺州市具有发展农业的天然气候优势,同时地处工业发达地区广东省的后院,这也使贺州农业能直接对接着粤、港、澳市场,贺州农业要瞄准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要围绕现有的农业资源来规划发展特色农业,把贺州建成粤、港、澳地区的重要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正是在这种认识下,2002年底贺州撤地建市后,贺州市在抓住机遇发展工业的同时,继续下大力发展农业。贺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的决定》、《贺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施意见》等文件,狠抓政策扶持、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典型引路,采取政策倾斜、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明确提出贺州农业企业化5年发展规划、工作重点以及有关扶持政策。市财政还专门安排了一定资金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先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产品流通大户进行扶持或奖励等。如广西灵峰药业有限公司的20万箱金鸡系列中成药技改项目,得到工商银行2000万元的信贷支持;广西梧州松脂股份有限公司的1500吨芳樟醇项目得到金融部门的5800万元信贷支持。

  在贺州市委、市政府将工作重心着力于发展贺州农业企业化,并有针对性地对全市的农业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的指导下,贺州市农业局、水产畜牧局等农业相关部门,也先后大刀阔斧地抓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入手,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农业企业化发展战略。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自实施农业企业化战略以来,贺州市生产的农副产品70%以上源源不断地销往粤、港、澳地区仍是供不应求,而每年约有80万吨蔬菜、300万头生猪和上千万羽家禽的农副产品输出,已使贺州成为了珠江三角洲的重要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

  贺州农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也让国内外客商看到了商机,撤地建市后,贺州市平均每年增加农业企业三、四十家,目前全市农业企业已达440多家,在新增的企业中,60%以上带有外商或外资的身影。贺州农业发展正在以一个独特的方式持续升温。

  创建农业绿色品牌

  在农业企业化战略框架发展下,贺州农业不仅是在追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同时也在注重打造贺州农业品牌,其中,绿色生态成为贺州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贺州市委书记李达球和市长陈利丹认为,品牌农业是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农业在新形势下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将农业当做主产业来发展的贺州市,更是要注重品牌发展,要树立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和品牌意识,全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从而进一步增强贺州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李达球和陈利丹这些主政者的品牌意识指导下,贺州市各部门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追求高效、高产农业,并且把创建农业品牌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成立创建农业品牌领导小组,各县(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市、县(区)农业品牌协会,注意引导农民发展无公害蔬菜,优化农产品品种,在全市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打造绿色、安全的“菜篮子”。

  在农业发展中,贺州市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程。贺州市先后组织制定和实施了芳林马蹄、贺州香芋、贺州油茄、莴苣、夏阳白、晒烟、青梅标准化生产等地方标准21项,大力推广“猪+沼+果+灯+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建立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场)。投资350万元建设了市农产品安全检测分中心,建成了一批以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流动检测站,对全市主要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实施有效的质量安全监测和监控,确保农产品从

  “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得到有效监控。

  与此同时,贺州市构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确立了以连片开发优质水稻、蔬菜、马蹄、水果、烟叶、茶叶、瘦肉型猪、楼来牛、奶水牛、淡水鱼、中药材、食用菌、林业和林化产品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建立了以优质蔬菜、马蹄、茶叶、烟叶、红瓜子、梅李、沙田柚、脐橙、瘦肉型猪和黄牛品改、速生林、松脂林等为主的十大优势农产品商品基地,走标准化生产、农业企业化经营的路子。对建设并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获得成功的企业,由市或县(区)政府给予适当奖励,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的考核。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目前贺州市已建设无公害生态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5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定25个,面积达60多万亩,示范区农业总产值30多亿元。芳林马蹄、贺州香芋、富川脐橙、贺州三华李、贺州大肉姜等具有贺州鲜明特色绿色农业品牌,已形成规模进行

商标

  册申报,开始打响了贺州农业的绿色品牌。

  打造“泛珠”生态基地

  总量上来了,品牌打出了,那么贺州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不是已经完成了?答案是否定的。

  据今年出台的贺州市“

十一五”规划,从2006年起,贺州全市无公害种植面积每年要扩大5~10万亩以上,至2010年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要达到100万亩以上,全市70%以上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所有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

  按照这个“十一五”规划,贺州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区)农、畜、水产品质检中心(站),到2007年基本形成包括农副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检测在内的,能就近就地进行快速检测的市县(区)两级农业检测网络。

  在此框架下,贺州市将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抓好农产品龙头企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采用滚动开发的形式,每年建设3~5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并根据各示范区建设的效果,有选择地推荐上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省)级或国家级示范区,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省)级农产品龙头企业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2~4个。到2010年,全市要创建广西壮族自治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5个,国家级示范区1个。

  有关人士表示,随着贺州“十一五”规划中农业战略规划的实施,100万亩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全市70%以上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所有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将使贺州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与此同时,作为泛珠三角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贺州市生产的农副产品只有30%供应当地消费,其余的70%基本都是销往广东和港、澳地区,每天源源不断销往广东和港、澳地区的蔬菜、家禽等农副产品,也将使贺州成为名符其实的泛珠三角生态农业基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