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第11届绿色中国论坛举办 专家建言可持续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 15:42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与中国产经新闻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绿色中国”论坛在北京举办。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发表主题演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牛文元、温铁军、刘伟、贾康、盛洪等十五位著名专家围绕本届论坛 “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主题,为推进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建言献策。

  潘岳认为,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潘岳认为,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潘岳指出,对中国而言,中国

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完全可以吸纳借鉴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等文明成果。这种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提出,可持续发展既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进程的必然体现,因此,举办这届论坛本身就体现了它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历史使命与人文价值。牛文元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迈入全新的历史阶段。可持续发展应当是“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综合反映和内在统一,成为诊断与衡量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健康程度的宏观标准。这三个度中,任何一个度超出临界范围,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因此,必须从宏观的国家制度、国家政策、国家战略,以及从微观的企业组织到市场消费和从每个人的心目当中完成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时,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应该强调生态农业、生态建筑和环保农村。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不再是以产业为本或以资本为本,而是以人为本;只有通过循环经济、有效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执行董事盛洪研究员认为,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对出现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现状,应该依靠文化原则来解决。即吸取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盛洪说,文化包含了使人类整体长久有效的原则,就必然也包含了使人类个体服从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原则,也就会淡化个体对暂时的和局部的利益的计较,并唤起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从而发掘出人的生命意义。

  财政部财政科研所所长贾康呼吁,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事关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抉择和历史命运。改革开放后二十余年,我国实现了年均9.6%左右的高速增长,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有效扭转,未来5到10年内,基础资源趋于枯竭和环境成本明显加大所形成的硬约束,很可能严重制约后续的经济增长。为了以历史眼光做好未雨绸缪的事情,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把执政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在中国切实地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问题等方面。

  在为期一天的论坛上,人大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余谋昌、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房宁、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体改所研究员高梁、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家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国家发改委
能源
研究所研究员周凤起、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叶文虎、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坦等专家学者分别从环境哲学、环境经济学、能源发展战略、产业生态化等多方面畅谈了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来自企业界、新闻界、NGO、首都高校大学生等社会各界代表3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其他发言人观点摘编: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体改所研究员高梁认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的发展观念,也是世界各国上正在逐步推行的新型经济运行方式。循环经济体现了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对传统的高消耗工业发展模式的扬弃。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没有脱离“三高一低”的粗放型模式,这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带来严重危机,对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对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也造成极大隐患。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家华提出,要把环境与经济从对立转向统一的关系。优美的环境,不仅是消费者福利水平的基本保障,而且也是吸引投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环境优势转换成为经济优势,是一种统一。对环境管理手段的应用要从指令转向市场。环境既然是一种稀缺资源,与其他具有市场价值的稀缺资源一样,需要而且应该效率配置。政府失策对环境的破坏,许多情况下比市场失灵可能更为严重。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叶文虎教授认为,企业是当代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分,企业活动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最活跃的元素,今后企业的发展必须走生态化与人性化的方向。

  人大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说,当前人与自然的严重冲突,已经从根本上危及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危及了人类文明的命运和前途。他主张要重新认识“天人合一”、“以德配天”的中国传统文化,用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原理,为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冲突和危机,为建设人类生态文明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撑。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余谋昌认为,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需要有一种新的哲学。他说,中国历来有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哲学路线。“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主干,“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整体性思维是中国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传承这种哲学路线,吸收西方环境哲学的合理思想,把它变为“中国的”,可能建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哲学形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在于效率的提升,在效率提升过程中可能产生人与自然间的失衡和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失衡。对可能出现的种种失衡,必须未雨绸缪。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凤起说,能源科技是能源发展的动力。要争取实现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大力研究和推广节能技术,二是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三是振兴装备制造业,四是加强前沿技术研究。

  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坦认为,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走产业生态化的道路。他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中产业生态化的途径是——。

  【背景资料】

  自2003年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1届“绿色中国”论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NGO代表和国际友人参加,产生了《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环保指标与官员政绩考核》、《谈谈绿色GDP》、《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丰富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被公众誉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智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