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宏观经济四大谜团:调控初期房价缘何不降反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 09:12 金时网·金融时报

  主持人:本报记者 章永哲

  嘉宾::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院长博士生导师 黄少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发布的公共信息通告,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表示赞赏。通告认为,只要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和挑战,中国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

  该组织预测,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仍将保持在10%左右,前提是政府采取适当宏观经济政策来遏制投资增长;出口和消费增长将保持强劲;通货膨胀率仍将低于2%,出现普遍通货紧缩的风险较小。

  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

中国经济发展都称得上是一个亮点,但中国的经济也有一些让人困惑的现象,比如高增长和低物价并存,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价格反而逆势上涨等。这些现象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对此,本报记者与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院长黄少安教授进行了对话。

  主持人: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物价增长温和,据国家统计局9月1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1.3%,1月至8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2%。我们是否可以据此说,我国目前处于低物价状态?

  黄少安:首先要明确,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虽然只有1.3%,就总体平均水平而言,属于相当温和的。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我国2006年上半年处于低物价或者低物价上涨速度状态。

  这是因为,CPI即消费物价指数本身有局限性,只是大体上刻画了日常居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不能完全刻画物价变动情况,房地产、股市、汇市的价格,在消费价格当中没有反映出来。而这些资产价格的涨幅是比较大的,直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医疗、水、电、蔬菜等价格上涨幅度也较大。所以,不能不看到被总体的平均的物价指数低所掩盖的结构性物价变动(上涨或下降),而这种结构性变动对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很大,例如,房地产价格上涨和粮食生产价格下降。

  为什么CPI涨幅小?首先,根本原因还是广大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不快。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尤其是可支配现金收入不多,在CPI统计范围以内的消费增长就不会太多,所以,平均的CPI就不会上涨太快。其次,实际在CPI统计范围以外的开支逐步增加,例如居住、医疗等,这些方面的价格上涨幅度不低,尤其是房地产价格,而这些上涨的因素并没有在CPI上体现出来。最后,因为老百姓收入不多,而其他的可预期大宗开支大,例如购房、养老、就医、结婚等,这些会导致预防性储蓄增加。中国居民常常不是因为钱多、消费后剩余而存款,而是因为钱少、为攒钱而存款。这种行为会影响短期消费和CPI上涨速度。

  主持人:房地产是我国经济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话题,近两年,我国一些城市出现了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许多居民反映买不起房子,但房地产开发商却称房地产业不存在暴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出台了系列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措施后效果不明显,一些地方的房地产价格在调控中逆势上涨。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8%。您怎么看待房地产宏观调控初期房价不降反升的这种现象?

  黄少安:中央政府在近两年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措施,目标是抑制房价,使老百姓能够买得起房子。可是,房价不降反升,近几个月出现了加快上涨的势头。

  短期的价格上涨,可能与一些宏观调控措施的选择、措施的力度、不同措施的配套程度有关。首先,紧缩地根会推动房价上涨。土地供应减少,短期内加剧供求矛盾,即使实际上短期不会减少房子供给,人们也会预期房子供应将减少,因而抢购房子。而且,土地供应减少意味地价上升,从而为房价上涨提供充分理由。

  其次,增加税费包括对二手房的增值部分收20%的所得税,实际上在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应该把抑制购房投机与开发二手房市场区别开来。相当一部分公务员都有2套至3套房子,应该鼓励他们把手中的旧房出卖,一些低收入者可以购买,这样,房子价格才能降下来。可是目前实施的二手房交易政策事实上在阻碍二手房交易。

  最后,政府对开发商盖房子的具体管理不易落实。政府要求开发商必须建造多大比例的多少平方米的住房,且不说低收入者能否买到这些房子,政府的这种规定实际上很难实施,或者监督实施的成本很大。开发商没有理由接受这种规定。如果政府要真正解决无房者的住房需求,比较可行的选择应该是自己出面建房廉租给低收入者。

  从较长期看,更让人关注和担心的是房价大涨或大跌。二者对中国经济都极为不利,大跌的危害可能比大涨更大,意味着房地产业的萎缩和金融风险。所以,应该把房地产宏观政策的目标定位为价格稳定。

  主持人:今年,面对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政策,两次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一般而言,利率上调对于股市是利空,但是我国股市却一改前几年熊市的状况,一举走牛,这似乎又是中国经济的一个谜团。

  黄少安:经济学的常识告诉人们,利率变动与股市变动成反比。多数的经济现实也确实如此。可是,今年央行已经两次提高利率,股市不仅没有同时下降,反而是上涨的。好像这又是中国经济的一个谜。

  其实,这不足为奇。因为,第一,2006年的利率上调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已经是被资本市场预见到了的,在此前提下,资本市场可能已经提前把这种因素消化了。第二,今年的利率上调是渐进性的,没有足够能量对股市产生冲击。第三,中国的

股票市场已经经过了长期大幅下降,而经济的高增长应该赋予股市更多上升空间,抵消利率上调的能量绰绰有余。第四,今年利率上调政策的目标本来就不是针对股市的,作用力不在股市,资本市场对此也很清楚。第五,即使利率上调,中国也不缺流入股市的资金,关键是股市和公司自身的状况。

  主持人:除了股市,就业问题似乎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令人不解的谜团。按照经济学中著名的“奥肯法则”,高增长应该伴随着高就业。但在我国上半年GDP增长10.9%的情况下,我国仍然面临较重的就业压力。高增长低就业的谜团应该如何解释?

  黄少安:“无就业增长”或“高增长低就业”是指虽然产生就业机会,但是就业增长远比经济增长的速度缓慢。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年均增长高达10.1%;而同期,就业的增长率却只有1.1%。2001年GDP增长7.3%,就业增长1.3%。2002年GDP增长8.0%,就业增长却下落到1.0%。2003年GDP增长9.1%,就业增长依然徘徊在1.1%。

  “奥肯法则”揭示,经济增长1%通常会带来2%至3%的就业增长。而中国,10%左右的增长一般只会带动1%多一点的就业增长率。是“奥肯法则”不成立还是中国经济不正常?是中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不符合经济学常理的现象吗?其实不然,不是中国经济奇怪,而是所谓“奥肯法则”不具有普遍解释力,或者说,它不是经济学常理。

  解释这一谜团,要分析中国国情。用发达国家或人口少的小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相关性理论来衡量、分析中国不合适。中国人口基数、已经就业的劳动力基数和新增就业人数都很大,新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就业率所包含的新增就业绝对人数很大。中国的经济总量相对于人口基数、已有就业基数和新增就业人数还很小。应该这样比较,中国经济增长1%的GDP绝对值是多少个亿,这多少个亿带动了多少人数就业,再看这一对比数据与其他国家有什么差距。例如:如果美国100亿美元GDP增长带动100万人数就业增加,中国800亿人民币GDP增长也带动100万人数就业增加,就不能说中国是高增长低就业。

  当然,上述分析不能成为我国不进一步寻求扩大就业、提高就业率的理由。因为就业是主要民生问题。就业不足导致居民收入不足,进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最终会导致经济增长缺乏拉动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3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