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水价改革:不能绝对市场化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 11:11 21世纪经济报道
建设部牵头城市公用设施市场化改革 本报记者 孙 雷 北京报道 中国“十五”期间就两项指标没有完成,一个是能源消耗,另一个就是水污染。 为应对日益紧迫的水污染和水短缺,中国政府正积极推进有关改革的进程。而9月10-1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水大会,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记者从会议上获悉,中国政府将以渐进的方式推进水价改革,发达国家“绝对市场化”的改革方案遭到否决。而同时,一场围绕城市公用设施市场化的大规模改革也在酝酿中。 水价改革不能“绝对市场化” 中国政府已决心在水价改革进程中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不是把改革成本全部推向民众。 9月10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水大会上表示,中国不可能按照发达国家给出的“绝对市场化”的“药方”进行水价改革。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改革之路,并充分考虑百姓和社会承受能力,逐步推进。 在国际上,水价改革存在两种对立的政策取向:一种是“全成本水价”,就是改革成本将全部由终端用户来承担。 另一种为“非全成本水价”。按照这种思路,企业进行全成本核算,但一部分支付责任由政府承担。 专家指出,中国政府选择后一种方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在目前阶段,中国的水价改革不适于所有成本都进入到价格里面。”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对本报记者说。 中国目前的自来水价格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只占成本的20%。从2005年底36个大中城市的调查的平均数看: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平均每立方米2.09元。所以,通过水价改革还其一个真实的“面孔”显得必要而迫切。 但中国的人均收入比较低。按照傅涛的测算,如果包括饮水和污水处理两项,中国水的全部成本将达到5-6元每立方米,部分地区可能会到10元每立方米,如此高的成本普通民众将无力全部承受。 在他看来,污水管网、一些供水设施、应急设施的建设,仍需政府投资,而不能完全寄托在价格调整上。 仇保兴也强调指出,中国城市供水体制的改革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提高水处理的效率,使整个水处理的成本降低,最终使百姓和环境得益。 但在中国城市供水第一阶段的改革进程中,因为资金不足,政府的投资不能满足供水、污水处理资金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的改革动机更多是引资,让社会资金进入,把政府的包袱甩掉,没有充分考虑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傅涛看来,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效率提高产生的收益只是被投资人获得,下一步改革,应该回归到提高效率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来,这需要一个合理的价格,一个合理的投资体制和一个合理的监管体制。 其中,价格是连接政府、消费者投资者的一个很重要的纽带。“如何确定一个合理价格是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傅涛说。 城市公用设施市场化改革5年总体意见将出 不仅仅是水务,围绕城市公用设施市场化,一场更大规模的改革正在酝酿生成。 据了解,我国不少城市都已经开始在供水、供气等一些领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但在全国范围内,一些城市公共设施依旧老化严重,城市公共设施领域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专家预测,中国的公共设施投资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仇保兴表示,作为国务院授权的城市公用设施市场化改革的牵头单位,建设部正在制订相关文件,“我们最近要完成今后5年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意见;要建立城市供水、公交、供气、供暖政府管制的法律法规;也要引进世界上已经得到证实的,适应中国国情的相关制度、办法和技术”。 “这份意见我们已经酝酿了很久。”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早在两年前,建设部已经开始了内部的文件起草工作,但迟迟没能推出。“因为改革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涉及到很多相关部委,很多问题都需要协调。” 比如税收,公用事业企业原来基本都是国有事业单位,如果改成企业,就要纳税。但本身是保本微利企业,或者没有赢利的企业,如何纳税,是否允许企业免税减税,这就是个问题;企业要占地建垃圾处理场,是否无偿划拨,也是问题;水价改革,如何逐步体现市场价值规律,也需要与物价部门协调。 该人士透露,国务院已通过文件的方式,授权建设部为城市公用设施市场化改革的牵头单位,这将有力地推动这项庞大改革。
【发表评论 】
|